书城公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19366800000060

第60章

宋杨至质撰。至质字休文,号勿斋,阁皂山道士。淳祐中敕赐高士、右街鉴仪,主管教门公事。是集皆四六书启,多与一时当事酬答之作。其《兼领旌德观都监谢京尹赵节斋启》云:“观以道名,境随人重。知章有学,始专鉴曲之烟霞。

清老能诗,故奉金陵之香火。倘酒瓮饭囊之辈,徒斋钟粥鼓之羞”云云。盖亦以文学自负,不屑等於黄冠者流。第二卷中大抵代人之作。当由娴於词翰,故士大夫假手者多也。宋末启劄之文,多喜配合经史成语,凑泊生硬,又喜参文句,往往冗长萎弱,唐以前旧格荡然。至质所作,虽边幅少狭,而对偶工緻,吐属雅洁,犹有樊南《甲乙集》之遗,正未可以方外轻之矣。

《巽斋文集》二十七卷(大学士程景伊家藏本)

宋欧阳守道撰。守道字公权,初名巽,字迂父,吉州人。淳祐元年进士,授雩都主簿,调赣州司户,入为秘书正字。累迁秘书郎,罢归。咸淳三年以少傅吕文德荐,添差通判建昌军,迁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说书,兼权都官郎中。终於著作郎。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分甲、乙、丙、丁、戊五集。中如《复刘学士书》,辨李习之以守其中为慎独,非《中庸》本旨。《答丁教授书》,辨刘景云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之说,本之王安石字说,非六书本义。凡此之类,持论咸有根柢,非苟立异同。《史》称守道少孤贫无师,自力於学。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盖崛起特立,不由依托门户而来,故所见皆出自得也。《史》又称江万里作白鹭洲书院,首致守道,为诸生讲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又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后万里为国子祭酒,复荐守道充史馆检阅。万里殉节忠臣。子良得叶適之传,其《林下偶谈》,妙解文章肯綮。观於所主,可以知其气类。《吉州人文纪略》又称,文天祥、刘辰翁皆守道门人,即守道益可知矣。然则读是集者又乌可与诸家语录等类齐观乎?

《雪坡文集》五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姚勉撰。勉字述之,一字成一,高安人。宝祐元年以词赋擢第,廷对万言策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宋史》无传,是集《艺文志》亦失载。此本为其从子龙起所编,凡奏对笺策七卷、讲义二卷、赋一卷、诗十一卷、杂文二十九卷。勉受业於乐雷发,诗法颇有渊源,虽微涉粗豪,然落落有气。文亦颇媕雅可观,无宋末语录之俚词。外间传本颇稀,讹阙特甚。今以《永乐大典》所载,各为校补。其《永乐大典》不载者,则仍其旧。集首有《文及翁序》,称其磊落有奇节,官仅校黄本,书备青宫寀。又有《方逢辰序》,亦称为瑞之奇士。观其所上封事奏劄以及廷对诸篇,论时政之谬,辨宰相之奸,皆侃侃不阿。惟二十二卷载《贺丞相贾秋壑》一启,题下注庚申五月十六日。考《宋史》理宗开庆元年十二月,贾似道奏鄂州围解。景定元年正月,诏奖贾似道功。四月,诏赴阙。庚申即景定元年,启盖作於是时。与其攻丁大全封事若出两手,殊为白璧微瑕。然启末多进规之语,犹有曲终奏雅之意。固视刘克庄、王柏之谀颂,差有间矣。

《文山集》二十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文天祥撰。天祥事迹具《宋史》本传。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其廷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持论剀直,尤不愧肝胆如铁石之目。故长谷真逸《农田馀话》曰:“宋南渡后,文体破碎,诗体卑弱。惟范石湖、陆放翁为平正。至晦庵诸子,始欲一变时习,模仿古作,故有神头鬼面之论。时人渐染既久,莫之或改。及文天祥留意杜诗,所作顿去当时之凡陋,观《指南前后录》可见。不独忠义贯於一时,亦斯文间气之发见也。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考天祥有《文山道体堂观大水记》,称“自文山门入,过障东桥,为道体堂”云云。则是堂本其里中名胜,而乡人以为刊版之地者也。书中《原跋》九条,并详载本事,颇可以资考证。明初其本散佚,尹凤岐从内阁得之,重加编次为诗文十七卷。起宝祐乙卯,迄咸淳甲戌,皆通籍后及赣州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前录》一卷、《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丙子天祥奉使入元营,间道浮海,誓师闽、粤,羁留燕邸,患难中手自编定者。《吟啸集》则当时书肆所刊行,与《指南录》颇相复出。《纪年录》一卷,亦天祥在狱时所自述,后人复集众说以益之。惟《集杜诗》以世久单行,未经收入。今各著於录。至原本所载序记、碑铭之类,乃其家子孙所缀录,冗杂颇甚,今并从删削焉。

《文信公集杜诗》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一名《文山诗史》,宋文天祥撰。盖被执赴燕后,於狱中所作。前有《自序》,题“岁上章执徐,月祝犁单阏,日上章协洽”。案上章执徐为庚辰岁,当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乃其赴燕之次年。祝犁单阏当为己卯之月,上章协洽为庚未之日,於干支纪次不合。考是年正月癸卯朔,二月内当有三庚日、二未日,必传写者有所错互。至以岁阳岁名纪日,本於吴国山碑中“日惟重光大渊献”语。而并以纪月,则独见於此序。又序后有跋,称“壬午元日,则天祥授命之岁也”。诗凡二百篇,皆五言二韵,专集杜句而成。每篇之首,悉有标目次第,而题下叙次时事,於国家沦丧之由,生平阅历之境,及忠臣义士之周旋患难者,一一详志其实。颠末粲然,不愧“诗史”之目。吴之振《宋诗选》徒以裁割巧合评之,其所见抑亦末矣。《刘定之序》称原书序跋中有阙文,指元之君臣、宋之叛逆,阙而不书,今皆补之为白字。又题姓某履善甫者,即《指南集》中所谓越蠡改陶朱之意。案今本序跋并无阙字,盖即定之所补。而履善甫上已署天祥之名,则不知何人增入。

又定之称分为四卷,而今本止一卷,殊失原第。今仍析为四卷,以存其旧焉。

《叠山集》五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谢枋得撰。枋得事迹具《宋史》本传。所著《易诗书三传》及《四书解》、杂著诗文原本六十四卷,岁久散佚。明嘉靖中,揭阳林光祖为广信府知府,始以黄溥所校刊行世,仅分上、下二卷。万历中,御史吴某所辑《叠山集》,又刻之上饶。编次错迕,未为精审。此本乃国朝康熙中弋阳知县谭瑄所重订,视旧本较为详备。枋得忠孝大节,炳著史册。《却聘》一书,流传不朽,虽乡塾童孺,皆能诵而习之。而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观所辑文章轨范,多所阐发,可以知其非苟作矣。惟原本有《蔡氏宗谱》一首,末署至元二十五年。其词气不类枋得,确为伪托。又有《贺上帝生辰表》、《许旌阳飞升日贺表》,此类凡十馀篇,皆似道流青词,非枋得所宜有,亦决非枋得所肯作。其为赝本误收,亦无疑义。今并加刊削,不使其乱真焉。

《本堂集》九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陈著撰。著字子微,号本堂,鄞县人,宝祐四年进士,官著作郎,出知嘉兴府,忤贾似道,改临安通判。是集凡诗三十四卷、词五卷、杂文五十五卷。据其原目,尚有《讲义》二卷。此本有录无书,盖传写佚之矣。宋代著作获存於今者,自周必大、楼钥、朱子、陆游、杨万里外,卷帙浩博,无如斯集。惟其诗多沿《击壤集》派,文亦颇杂语录之体,不及周、楼、陆、杨之淹雅。又奖借二氏,往往过当,尤不及朱子之纯粹。然宋自元祐以后,讲学家已以说理之文自辟门径。

南渡后辗转相沿,遂别为一格,不能竟废。且真德秀作《文章正宗》,甄别最严;胡寅作《崇正辨》,攻驳尤力。而德秀《西山集》、寅《斐然集》为二氏操觚者不一而足,亦未可独为著咎。披沙简金,时有可采。宋人旧帙,固不妨存备一家也。

《汶阳端平诗隽》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周弼撰。弼字伯弜,汶阳人。所选《三体唐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之,乃称为新建人。洪武间以明经官训导。考是编前有宝祐丁巳菏泽李龏《序》,称与弼同庚生,同寓里,相与论诗三十馀年,尝手刊《端平集》十二卷行於世。又称弼十七八时即博闻强记,侍乃翁晋仙,已好吟咏。长而四十年间宦游吴、楚、江、汉。又称弼“名振江湖,人皆争先求市。但卷帙中有晚学未能晓者,多恐有不行之弊。兹摘其坦然者,兼集外所得者二百馀首,目曰《端平诗隽》。

俾续芸陈君书塾,入梓流行。而末有伯弜平生心不下人,今隔九原,阅予此选,必不以予为谬”云云。然则宝祐丁巳以前,弼卒久矣。安得明初为学官。且与龏同里,亦不得为新建人。虞稷所云误也。此本有“临安府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印行”字,盖犹自宋本录出。其诗风格未高,不出宋末江湖一派。而时时出入晚唐,尚无当时粗獷之习。一邱一壑,亦颇有小小佳致也。

《鬳斋续集》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林希逸撰。希逸有《考工记解》,已著录。《宋史艺文志》载希逸有《鬳斋前集》六十卷,久佚不存。惟此《续集》谓之《竹溪十一稿》者,尚有传本,即此三十卷也。凡诗五卷、杂著一卷、少作三卷、记二卷、序一卷、跋一卷、四六三卷、省题诗二卷、輓诗一卷、祭文一卷、墓志二卷、行状二卷、学记四卷。其门人福清林式之所编,共十三类。而谓之《十一稿》,不详其故,或十中存一之意欤。刘克庄尝谓乾淳间林光朝始好深沉之思,为文极锻炼。一传为林亦之,再传为陈藻,三传为希逸。比其师,槁乾中见华滋,萧散中见严密,窘狭中见纡徐,所以推许之者甚至。今观其集,多应酬颂美之作。且以道学名一世,而《上贾似道启》乃极口称誉,至以赵普、文彦博比之。殆与杨时之从蔡京同一白璧之瑕。集末载《学记》,解《太玄经》者居其半。其诗亦多宗门语。王士祯《居易录》所记,良不为诬。然南宋遗集,流传日少。其诗文虽不尽如刘克庄所称,而尚不失前人轨度。其《学记》中所论学问文艺之事,亦时有可取。节取一长,固亦无不可耳。前有咸淳庚午《林同序》,称“戊辰九月上擢鬳斋长仙蓬,侍缉熙。明年春再入禁林,长词翰。趋行之诏,联翩而下。行有日,至是而《续集》之入梓者为卷三十”云云。则是集成於希逸内召时也。

《鲁斋集》二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王柏撰。柏有《书疑》,已著录。柏好妄逞私臆,窜乱古经。《诗》三百篇,重为删定。《书》之《周诰》、《殷盘》,皆昌言排击,无所忌惮。殊不可以为训。其诗文虽亦豪迈雄肆,然大旨乃一轨於理。《宋史儒林传》称其少慕诸葛亮之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案柏之祖师愈,受业於杨时,其父瀚亦及朱子、吕祖谦之门,故史文云然。)与其友汪开之著《论语通旨》,至“居处恭,执事敬”,惕然叹曰“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亟更以“鲁斋”。盖其天资卓荦,本一桀骜不驯之才。后虽折节学问,以镕炼其气质。而好高务异之意,仍时时不能自遏。故当其挺而横决,至於敢攻孔子手定之经。其诗文虽刻意收敛,务使比附於理。而强就绳尺,时露有心牵缀之迹。终不似濂溪诸儒深醇和粹,自然合道也。特其勇於淬砺,检束客气,使纵横者一出於正,为足取耳。集中第一卷有《寿秋壑诗》,极称其援鄂之功,谀颂备至,是亦白璧之瑕。

然核检诸书,均不载其有依附权门之事,不知何以有此作。据正统八年《杨溥序》,此集乃其六世孙四川按察司佥事迪所自编,又不知何以载之集中,略无所讳,均不可解。疑以传疑,存而不论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