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19366800000178

第178章

元许有壬及其弟有孚、子桢,倡和之诗也。有壬有《至正集》,已著录。是集乃至正八年有壬既致仕归,乃以赐金得康氏废园,於相城之西,凿池其中,形如“桓圭”,因以“圭塘”为名。日携宾客子弟,觞咏其间,积成巨帙,共诗二百一十九首,乐府六十六首。中惟《乐府十解》为其客马熙所作,馀皆有壬、有孚及桢之作。既而桢如京师,以其本示马熙,熙复取而尽和之,凡诗七十八首,词八首,别题曰《圭塘补和》附之於后。其诗虽多一时適兴之什,不必尽刻意求工,而一门之中,父子兄弟,自相师友,其风流文雅之盛,犹有可以想见者焉。

集前周伯琦《序》,后有段天祐等八《跋》,及赵桓、陆焕然题诗各一首,皆至正庚寅、辛卯、甲辰、丙午诸年,惟末有洹滨一《跋》,不著名氏,称此集“江湖友人”躬录装潢者。二十八年南归展读。外皆破碎。兵后所存惟此本,乃力疾补葺,遗我子孙,后题“上章涒滩四月”。案:“上章涒滩”为庚申岁,乃明洪武之十三年。而丁文昇《跋》内亦有“从洹滨御史领归抄录语”。盖“洹滨”乃“有孚”别号,而所谓“江湖友人者”,即文昇也。

《忠义集》七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赵景良编。初,南丰刘埙作《补史十忠诗》一卷,述宋末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之事,埙自为《序》。其子麟瑞,复取宋末节义之士,撰述遗事,赋五十律,题曰《昭忠逸咏》,凡四卷,亦自为前后《序》。又有岳天祐者《序》之。景良合二集为一编,又采宋末遗老诸作,续为二卷,而并麟瑞诗四卷为三,总名之曰《忠义集》。於时《宋史》未修,盖藉诗以存史也。其书在元不甚著,明弘治中,江右何乔新始《序》而梓之。《序言附录》中有汪元量诗,然此本实无之,未详其故。又方回背宋降元,为世僇笑,其人最不足道,而景良列之忠义中,亦所未解也。埙有《隐居通议》,已著录。麟瑞号如村,至治中人;景良字秉善,二刘之乡人也。

《宛陵群英集》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汪泽民、张师愚同编。泽民字叔志,婺源人,延祐戊午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历南安、信州两总管府推官,以母忧归。服除,补平江路总管府推官,调济南路兖州知州。至正三年,召为国子司业,与修“三史”。书成,迁集贤直学士,寻以礼部尚书致仕,居宣城,自号“堪老真逸”。十五年,长枪贼陷宁国,被执不屈,骂贼死,年七十,赠江浙行中书省左丞,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事迹具《元史》本传。师愚字仲愚,宁国人,曾两领延祐、天历乡荐,与泽民友善。《江南通志》称其尝撰《梅尧臣年谱》;然《年谱》乃其弟师曾所撰,已别著录,以为师愚者误也。是编,盖泽民晚居宣城时所辑。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分古今体,订为二十八卷,同里施璇为鋟版以行,其后久佚不传。故《宁国》、《宣城》二志载籍门内均不著其目。今核《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此集之诗,共得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视原本犹存十之五六。中如王圭等七十馀人,载於《宣城旧志文苑传》者,其遗篇往往藉此以见。又如梅鼎祚《宛雅》所录诸家佚句,以为原诗散亡者,今其全什亦多见集中。宋、元著作放失者多,此集虽仅一乡之歌咏,亦可云文献之徵矣。谨裒集校定,厘为十二卷,凡其人之爵里事迹有可考者,俱补注於姓名之下;不可考者,阙之。其《永乐大典》原本失载人名,无可参补者,则仍分类附录於后,以待审订焉。

《元文类》七十卷、《目录》三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元苏天爵编。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录。是编刊於元统二年,监察御史王理、国子助教陈旅各为之《序》。所录诸作,自元初迄於延祐,正元文极盛之时,凡分四十有三类。而理《序》仿《史记自序》、《汉书叙传》之例,区为十有五类,盖目录标其详,《序》则撮其网也。天爵三居史职,预修《武宗、文宗实录》,所著自《名臣事略》外,尚有《松厅章奏》、《春风亭笔记》诸书,於当代掌故,最为娴习。而所作《滋溪文集》,词章典雅,亦足追迹前修。故是编去取精严,具有体要,自元兴以逮中叶,英华采撷,略备於斯。论者谓与姚铉《唐文粹》、吕祖谦《宋文鉴》鼎立而三。然铉选唐文,因宋白《文苑英华》;祖谦选北宋文,因江钿《文海》,稍稍以诸集附益之耳。天爵是编,无所凭藉,而蔚然媲美,其用力可云勤挚。旅《序》篇末,称天爵此书所以纂辑之意,庶几同志之士,相与博采而嗣录之,而终元之世,未有人续其书者,可以见其难能矣。

叶盛《水东日记》曰:苏天爵《元文类》,元统中监察御史南郑王理《序》之,有元名人文集,如王百一、阎高唐、姚牧庵、元清河、马祖常、元好问之卓卓者,今皆无传(案:祖常《石田集》,好问《遗山集》,今皆有传本,盖明代不甚行於世,盛偶未见,故其说云然)。则所以考胜国文章之盛,独赖是编而已。尝见至正初,浙省元刻大字本,有陈旅《序》,此本则有书坊自增《考亭书院记》,建阳县江源《复一堂记》,并高昌《偰氏家传》云云。今此本无此三篇,而有陈旅《序》,盖犹从至正元刻翻雕也。

《元风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前集十二卷,元傅习所采集,孙存吾为之编次;后集十二卷,则存吾所续辑也。习字说卿,清江人。存吾字如山,庐陵人。习仕履不可考;存吾尝为儒学正,亦不详其始末也。前集首刘因,凡一百十四家;后集首邓文原,凡一百六十六家。

间载作者爵里,俱不甚详。所录江西人诗最多,盖里闬之间,易於摭拾。惟一时随所见闻,旋得旋录,故首尾颇无伦序。或有一人而两见者,殊乖体例。然元时总集传於今者不数家,此集虽不甚赅备,而零章断什不载於他书者颇多,世不习见之人,与不经见之诗,赖以得存者,亦不少矣。又案:范氏“天一阁”所藏,有《元朝野诗集》二册,亦题曰《元风雅》,不知何人所编,其体例与此迥殊,又传写多讹,参差失序,几至不可句读,盖断烂不全之本,无足甄录。以二书同出元代,名又相淆,姑附著其异同於此,以祛来者之疑焉。

《唐音》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杨士宏编。士宏字伯谦,襄城人。是书成於至正四年,虞集为之《序》。

凡《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遗响》七卷,而士宏《自记》称十五卷,盖《遗响》有一子卷也。其《始音》惟录王、杨、卢、骆四家;《正音》则诗以体分,而以初唐、盛唐为一类,中唐为一类,晚唐为一类;《遗响》则诸家之作咸在,而附以僧诗、女子诗。李白、杜甫、韩愈三家,皆不入选。其凡例谓三家,世多有全集,故弗录。其书积十年之力而成,去取颇为不苟。明苏衡作《刘敬伯古诗选序》,颇以是书所分《始音》、《正音》、《遗响》为非。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则曰,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选唐诗者,惟杨士宏《唐音》为庶几云云。其推之可谓至矣。高棅《唐诗品汇》即因其例而稍变之,冯舒兄弟评韦縠《才调集》,深斥棅杜撰排律之非,实则排律之名,亦因此书,非棅创始也。曹安《谰言长语》称,旧有丹阳颜润卿注,今未见其本,此本题张震辑注。震字文亮,新淦人。其仕履始末及朝代先后皆未详,注极弇陋,明唐觐《延州笔记》尝摘其注李商隐《咸阳诗》“自是当时天帝醉”一条,李颀《赠从弟诗》“第五之名齐骠骑”一条,卢照邻《送赵司仓入蜀诗》“潘年三十外”一条。他如杨炯《刘生》一首,乃乐府古题,而震曰:刘生不知何许人。

后篇亦有“刘生要皆从军之士”也。又炯《夜送赵纵》一首,其诗作於初唐,而震曰:赵纵,郭子仪之婿也,仕至侍郎。如斯之类,不可毛举,殆必明人也。以原本所有,且间有一二可采者,姑附存之,备一解焉。

《古乐府》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元左克明编。克明自称豫章人,其始末未详。《自序》题至正丙戌,则顺帝时也。是书录古乐府词,分为八类。曰《古歌谣》、曰《鼓吹曲》、曰《横吹曲》、曰《相和曲》、曰《清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杂曲》。《自序》谓:冠以“古歌谣词”者,贵其发乎自然。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於新声。

又谓:风化日移,繁音日滋,惧乎此声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截然独以为宗,虽获罪世之君子,无所逃焉云云。当元之季,杨维桢以工为乐府倾动一时,其体务造恢奇,无复旧格。克明此论,其为维桢而发乎?

考宋郭茂倩先有《乐府诗订》,所录止於唐末,极为赅备。克明此集,似乎床上之床。然考李孝光刻《乐府诗集序》,称其书岁久将弗传。至元六年,济南彭叔仪始得本校刻,是郭书刊版之时,仅在克明成书前六年。其版又在济南,距江西颇远,则编此集时,当未必见郭书,非相蹈袭。且郭书务穷其流,故所收颇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