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19366800000177

第177章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内府藏本)

金元好问编。好问有《续夷坚志》,已著录。是集录金一代之诗,首录显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数。其馀分为十集,以十干纪之,辛集目录旁注“别起”二字,其人亦复始於金初,似乎七卷以前为《正集》,七卷以后为《续集》也。

《壬集》自马舜之下别标“诸相”一门,列刘豫等十六人;状元一门,列郑子聃等八人;异人一门,列王中立等四人;隐德一门,列薛继先、宋可、张潜、曹珏四人诗,而独标继先名,疑传写讹脱;《癸集》列知己三人,曰辛愿、李汾、李献甫。南冠五人,曰司马朴、滕茂实、何宏中、姚孝锡、朱弁。而附见宋遗民赵滋及好问父兄诗於末。前有好问《自叙》,称魏道明作《百家诗略》,商衡为附益之。好问又增以己之所录,以成是编。《序》作於癸巳,盖哀宗天兴二年也。

其例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未,兼评其诗。或一传而附见数人,如乙集张子羽下附载僧可道、鲜于可、高鹍、王景徽、吴演之类;或附载他文,如丙集党怀英下附载《诛永蹈诏书》之类;或兼及他事,如乙集祝简下附载所论《王洙不注杜诗》之类。大致主於借诗以存史,故旁见侧出,不主一格。至壬集贾益谦条下,述其言世宗大定三十年中,能暴海陵蛰恶者,得美仕。史官修《实录》,诬其淫毒狠鸷,遗臭无穷。自今观之,百无一信。又称卫王勤俭,慎惜名器,较其行事,中材不能及者多。如斯之类,尤足存一代之公论。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论其记蔡松年事,不免曲笔,然亦白璧之瑕,不足以累全体矣。惟大书刘豫国号、年号,颇乖史法,然豫之立国,实金朝所命,好问金之臣子,宜有内词,固不得而擅削之,亦未可以是为咎也。其选录诸诗,颇极精审,实在宋末江湖诸派之上,故卷末自题有“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及“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齿牙”句。士祯亦深不满之,殆以门户不同欤。后附《中州乐府》一卷,与此集皆毛晋所刊,卷末各有晋《跋》,称《初刻中州集》,佚其乐府,后得陆深家所藏乐府,乃足成之。今考集中小传,皆兼评其乐府,是《乐府》与《中州集》合为一编之明证。今亦仍旧本录之,不别入词曲类焉。

《唐诗鼓吹》十卷(通行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据赵孟頫《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国朝常熟陆贻典题词。则据《金史隐逸传》,谓天挺乃好问之师,非其门人。又早衰厌科举,不复充赋,亦非中书左丞,颇以为疑。案:王士祯《池北偶谈》曰:金、元间有两郝天挺,一为元遗山之师,一为遗山弟子。考元史《郝经传》云,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祖天挺,字晋卿,元裕之尝从之学。裕之谓经曰,汝貌类祖,才器非常者是也。其一字继先,出於多罗别族,父哈赏巴图尔元太宗世多著武功。天挺英爽刚直,有志略,受业於遗山元好问,累官河南行省平章事,追封冀国公,谥文定;为皇庆名臣,尝修《云南实录》五卷,又注《唐诗鼓吹集》十卷。近常熟刻《鼓吹集》,乃以为《隐逸传》之“晋卿”,而致疑於赵文敏之《序》,称尚书左丞,又於尚书左丞上妄加“金”字,误甚云云。然则贻典等所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矣。是集所录皆唐人七言律诗,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作者各题其名,惟柳宗元、杜牧题其字,未喻何故。第四卷中宋邕诗十一首,天挺注以为实出曹唐集中,题作宋邕,当必有据。然第八卷中胡宿诗二十三首,今并见文恭集中,实为宋诗误入,则亦不免小有疏舛,顾其书与方回《瀛奎律髓》同出元初,而去取谨严,轨辙归一,大抵遒健宏敞,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实出方书之上。天挺之注,虽颇简略,而但释出典,尚不涉於穿凿,亦不似明廖文炳等所解横生枝节,庸而至於妄也。

据都卬《三馀赘笔》,此书至大戊申江浙儒司刊本。旧有姚燧、武一昌二《序》,此本佚之。又载燧《序》,谓宋高宗尝纂唐、宋轶事为《幽闲鼓吹》,故好问本之。案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其语见於《世说》,好问立名,当由於此。燧所解,不免附会其文也。

《二妙集》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段克己、段成己兄弟诗集也。克己字复之,号遯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

稷山人,克己,金末尝举进士,入元不仕,成己登正大间进士,授宜阳主簿,元初起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兄弟并以节终。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为名。泰定间,克己之孙辅,官吏部侍郎,以示吴澄,始《序》而传之。朱彝尊《曝书亭书目》於《二妙集》下,乃题作段镛、段铎撰。考虞集所作《段氏世德碑》,镛、铎实克己、成己之五世祖,铎官至防御使,未尝有集行世,彝尊盖偶误也。集凡诗六卷,乐府二卷,大抵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值故都倾覆之馀,怅怀今昔,流露於不自知。吴澄《序》言其有感於兴亡之会,故陶之达、杜之忧,其诗兼而有之。所评良允。房祺编《河汾诸老诗》八卷,皆金之遗民,从元好问游者,克己兄弟与焉。

而好问编《中州集》,金源一代作者毕备,乃独无二人之诗。盖好问编《中州集》时,为金哀宗天兴二年癸巳,方遭逢离乱、留滞聊城,《自序》称据商衡《百家诗略》及所记忆者录之,必偶未得二人之作,是以不载。故又称嗣有所得,当以甲乙次第之,非削而不录也。《河汾诸老诗集》所载,尚有克己《楸花诗》一首,成己《苏氏承颜堂》等诗七首,皆不在此集中,疑当时所自删削。又此集成己《冬夜无寐》一首,《中秋》二首,《云中暮雨》一首,《河汾诸老诗集》皆题为克己作。此集出自段氏家藏,编次必无舛错,当属房祺误收,今姑各仍其旧,而特识其同异於此焉。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内府藏本)

元方回撰。回有《续古今考》,已著录。是书,兼选唐、宋二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录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谓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义,故曰《瀛奎》。大旨排“西昆”而主“江西”,倡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者,杜甫;三宗者,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也。其说以生硬为健笔,以粗豪为老境,以炼字为句眼,颇不谐於中声。其去取之间,如杜甫《秋兴》惟选第四首之类,亦多不可解。然宋代诸集,不尽传於今者,颇赖以存。而当时遗闻旧事,亦往往多见於其注;故厉鹗作《宋诗纪事》,所采最多。其议论可取者,亦不一而足,故亦未能竟废之。此书世有二本,一为石门吴之振所刊,注作夹行,而旁有圈点;前载龙遵《叙》,述传授源流至详。一为苏州陈士泰所刊,删其圈点,遂并注中所圈是句中眼等句删去;又以龙遵《原序》屡言圈点,亦并删之以灭迹,校雠舛驳,尤不胜乙。之振切讥之,殆未可谓之已甚焉。

《谷音》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杜本编。本有《清江碧嶂集》,已著录。是编末有张榘《跋》,称右诗一卷,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共一百首。明毛晋《跋》,则称《谷音》二卷,宋末逸民诗也,凡二十有九人,诗百篇。此本上卷凡十人,诗五十首;下卷凡十五人,无名者五人,诗五十一首。当为三十人,诗一百一首。与二《跋》皆不合。

其厘为二卷,亦不知始自何人也。每人各载小传,惟柯芝、柯茂谦父子共一传;杨应登、杨零祖孙共一传。凡小传二十有八,其间如王浍、程自修、冉琇、元吉、孟鲠,皆金元间人。张璜以牙兵战没,汪涯以不草露布为贾似道所杀,毛晋以为皆宋逸民,亦约略大概言之耳。本所著《清江碧嶂集》,词意粗浅,不称其名;而是集所录,乃皆古直悲凉,风格遒上,无宋末江湖龌龊之习。其人又皆仗节守义之士,足为诗重。王士祯《论诗绝句》曰“谁嗣箧中冰雪句,《谷音》一卷独铮铮”,其品题当矣。

《梅花百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冯子振与释明本倡和诗也。子振字海粟,攸州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明本姓孙氏,号中峰,钱塘人,居吴山圣水寺,工於吟咏,与赵孟頫友善。子振方以文章名一世,意颇轻之,偶孟頫偕明本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韵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是编所载七言绝句一百首,即当时所立和者是也。后又附“春”字韵七律一百首,则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倡,已不可复见矣。《宋史艺文志》载:李祺《梅花百咏》一卷,久佚弗传。又端平中有张道洽者,作《梅花诗》三百馀首,今惟《瀛奎律髓》仅存数首。子振才思奔放,一题衍至百篇,往往能出奇制胜;而明本所和,亦颇琱镂尽致,足以壁垒相当。今明本所著《中峰广录》,虽有传本,而只有偈颂数十首,不载此诗。而子振著作,则惟《元文类》诸书略见一二,全集久佚无存。此集虽游戏之作,而半爪一鳞,犹可以窥见崖略。其诗别本,互有同异,《东阁梅》一首,中峰和章原阙,而别见於韦德珪集。国朝夏洪基为之订正校刊,颇有依据。今亦并仍之焉。

《河汾诸老诗集》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元房祺编。祺,平阳人,据高昂霄《跋》,称祺为大同路儒学教授,而祺作《后序》,自称“横汾隐者”,岂罢官后乃编斯集耶?所编凡麻革、张宇、陈赓、陈飏、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之诗,人各一卷,皆金之遗老从元好问游者。曹之谦本大同人,以流寓河汾,遂营邱墓,故总以“河汾诸老”题焉。

祺《后序》称,好问有专集行世,故不录其诗。然段氏兄弟,亦自有《二妙》集,乃其孙辅所编。盖《二妙集》出於泰定中,祺为此集时,尚未辑成,故其诗仍得录入也。其书成於大德间,皇庆癸丑,高昂霄为鋟版,明弘治十一年,御史沁水李叔渊,复授开封同知谢景星刊行,河南按察司副使车玺为之《序》。今旧刻皆佚,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称以林古度、周浩若、及智林寺僧所抄,三本互校,乃成完书。然祺《后序》称古律诗二百一首,暤暤郝先生序於前,今郝《序》已佚,而诗止一百七十七首,则尚非全本矣。然诸老以金源遗逸,抗节林泉,均有渊明、义熙之志,人品既高,故文章亦超然拔俗,吉光片羽,弥足宝贵,又何论其完阙乎?

《天下同文集》四十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周南瑞撰。南瑞始末未详,考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扁“濂溪”二字於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於乡儒之上,自濂溪视之则陋也。盍暂舍其所已学,而勉其所未学?云云。当即其人也。澄《序》多不满之词,至称其欲为濂溪后人,当知其门户路径。是明以冒称周子之裔诮之,其人盖好趋附高名者。观其目录末标“随有所传录,陆续刊行”九字,其体例与今时庸陋坊本无异,可以概见也。卷首有刘将孙一《序》,亦潦倒浅陋,似乎依托。然其所载颇有苏天爵《文类》所未收,而足资当日典故者。

如《元史》崔彧上宝玺事,见於《成宗本纪》及彧本传,未详得玺月日,是集所载崔彧《献玺书文》,知为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又《成宗本纪》元贞元年三月乙巳朔,安南世子陈日燇遣使上表,并献方物,而《安南国传》则纪其事於至元三十一年五月之下,与本纪互异。今考是集所载《安南国王贺成宗登极表》,末云元贞元年三月初一日,知《列传》为误书。皆可以旁资考证,其他文亦多有可观者,其中十七卷、十八卷,三十一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四十一卷并阙,盖麻沙旧式,分卷破碎,传抄易於佚脱。今既无别本校补,亦姑仍原本录之,以存其真焉。

《古赋辨体》八卷、《外集》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祝尧编。《江西通志》载:尧,上饶人,延祐五年进士,为江山尹,后迁无锡州同知。《广信府志》载:尧字君泽,与此本所题同,惟云官萍乡州同知,与《江西通志》异。其书自楚词以下,凡两汉、三国、六朝、唐、宋诸赋,每朝录取数篇,以辨其体格,凡八卷。其外集二卷,则拟骚、琴操歌等篇,为赋家流别者也。采摭颇为赅备。其论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谓问答之体其源出自《卜居》、《渔父》,宋玉辈述之,至汉而盛。首尾是文,中间是赋,世传既久,变而又变。其中间之赋,以铺张为靡,而专於词者则流为齐、梁、唐初之俳体。其首尾之文,以议论为便,而专於理者,则流为唐末及宋之文体。於正变源流,亦言之最确。何焯《义门读书记》尝讥其论潘岳《耤田赋》,分别赋颂之非,引马融《广成颂》为证,谓古人赋颂通为一名,然文体屡变,支派遂分,犹之姓出一源,而氏殊百族。既云辨体,势不得合而一之。焯之所言,虽有典据,但追溯本始,知其同出异名可矣。必谓尧强主分别即为杜撰,是亦非通方之论也。

《圭塘欸乃集》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