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_集部
19366800000117

第117章

又有《耐轩杂录》五卷、《问津集》一卷、《南归集》一卷、《通书发明》一卷、《天游诗集》十卷、《文集》三十卷,今皆未见。惟《景仰撮书》一卷、《笔畴》二卷,附於此集之末者,今尚有别本行世,盖即从此集抄出云。

《黄忠宣集》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黄福撰。福字如锡,号后乐翁,昌邑人,洪武甲子举人,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兵部,参赞留都机务,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子琮所编。冠以奉使安南水程,殊乖体例。馀多手札公牍,皆不入格。盖福本以政续传也。

《坦菴文集》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梁本之撰。本之名混,以字行,坦菴其别号也。泰和人。洪武中为瑞州府学训导,迁溧阳教谕,改鲁王府纪善。本之与其兄潜齐名。萧鎡称所作泓渟澄深,端重典则,盖庄人学者之文。然规模与其兄相近,骨力根柢则皆不及其兄也。

《桐屿集》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释德祥撰。德祥字麟洲,号止菴,钱塘人。洪武中住持径山。吴之鲸《武林梵刹志》称德祥以《西园诗》忤上意。今观集中所载《夏日西园》一律,有“热时无处可乘凉”,又有“林木三年未得长”诸句,语意颇近讥讽,之鲸说当有所据。都穆《南濠诗话》曰:“国初诗僧称宗泐、来复。同时有德祥者,亦工於诗。其《送僧东游诗》云:‘与云秋别寺,同月夜行船。’《咏蝉》云:‘玉貂名并出,黄雀患相连。’泐、复不能道也”云云。今案《送僧》一联,乃四灵之末派;《咏蝉》一联,尤落滞相。穆之所品,殊属乖方。朱彝尊《明诗综》於此集虽多所采录,然气格薄弱,终不能与泐等并驱也。卷首有福建布政使富春《姚肇序》,称诗集一卷。今本实四卷,又集外诗一首。其为何人所分析,则不可考矣。

《松月集》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释睿略撰。睿略字道权,号简菴,苏州人。尝以“松月”匾其轩,人呼为松月翁,因以名集。前有洪武癸酉《俞贞序》。后载姚广孝《塔铭》,称其诗格高趣远,绝肖唐人制作,无一点尘俗气。今观其集,大致亦承九僧、四灵之派,而陶冶之力则不及古人。故边幅浅狭,意言并尽。五首以外,规模略同。广孝之言未为笃论也。

《林公辅集》三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林右撰。右字公辅,临海人。洪武中官中书舍人,进春坊大学士,辅导皇太孙,以事谪中都教授。是集多记序酬应之作,惟题后数则间及史事,亦无特识。

至於故国旧君,动多诋斥。其视徐铉撰《李煜碑》但陈运数有归者,用心之厚薄尤相去远矣。

《逃虚子集》十一卷、《类稿补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姚广孝撰。广孝,长洲人。初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以僧宗泐荐,选侍燕邸。燕王谋逆,资其策力居多。篡立之后,乃使复姓赐今名。爵至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封荣国公。然迄未改僧服。事迹具《明史》本传。广孝为高启北郭十友之一。所著初名《独菴集》,没后吴人合刻其诗文,曰《逃虚子集》。后人掇拾放佚,谓之《补遗》。其诗清新婉约,颇存古调,然与严嵩《钤山堂集》同为儒者所羞称。是非之公,终古不可掩也。附载《道馀录》二卷,持论尤无忌惮。《姑苏志》曰:“姚荣国著《道馀录》,专诋程、朱。少师亡后,其友人张洪谓人曰:‘少师与我厚,今死矣,无以报之。但每见《道馀录》,辄为焚弃’。”

云云。是其书之妄谬,虽亲暱者不能曲讳矣。

《光菴集》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王宾撰。宾字仲光,长洲人。博闻强记,尤精医学。隐居奉母,以孝行称。

少与姚广孝相善。《吴中往哲记》称“广孝既贵,归访宾,宾弗与见。方盥,掩面而走”。黄姬水《贫士传》所记相同。《明史广孝传》中亦略载其事。然观宾集有所作《赈灾记》,称广孝为少师,铺陈功德甚至。宾没后,广孝为之传,亦极称誉。是两人交契,终始如一。盖流俗欲推尊宾者造作此言,殊非事实。集凡文一卷,后附诸家赞颂及《吴中古迹诗》一卷。诗共一百三十七首,各有小序。

其文务为奇崛之语,间伤冗赘,未能成家。诗词亦颇伤流易。卷首记唐钰、林德旸二事,全录旧文,而无所论断。或宾尝手书此二节,后人不考,误编入集欤。

《别本东里文集》二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杨士奇撰。士奇有《代言录》,已著录。是集记二卷、序六卷、题跋四卷、碑铭十卷、杂文三卷。末一卷题曰《方外》,凡为二氏所作悉别编焉,盖用杨杰《无为集》例,疑即《怀麓堂诗话》所谓士奇自定之本。以不及全集之完备,故附存其目焉。

《胡文穆集》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胡广撰。广有《胡文穆杂著》,已著录。是集其裔孙张书等所刻。凡诗八卷、应制诗文一卷、各体文七卷、题跋二卷、《扈从诗》及《扈从北征日记》一卷,其第十九卷即所谓《杂著》也。朱彝尊《明诗综》录其《杨白花》一首,谓世传袁景文赋此题。盖缘让皇逊国而作,不无故主之思。集中过颜平原、文信国、余青阳祠,辄有吊古之作。其题宋思陵所书《洛神赋》,词意凄惋,不类牧猪奴云云。似有意为广湔洗。又卷首《米嘉绩序》,极论靖难之事,斥死节诸臣之非,而以广之迎降为是。然公论久定,要非可以他说解也。集中论汉高祖初入关,秦王子婴献传国玺。王莽篡汉,亦从孺子婴取传国玺。其受传相似,所谓天时,非人力所致。又论李若水乃宋之贼,岂可以列之《忠义》,《宋史》失讨贼之公云云。持论殊为倒置。惟记《高昌碑》有裨史事,《李元忠神道碑》所载事迹颇详,亦足备唐史之阙耳。

《节菴集》八卷、《续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高得旸撰。得旸字节菴,钱塘人,迁居临安。洪武间有司以文学荐,三为校官。永乐初擢为宗人府经历,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是集首杂著一卷,次各体诗七卷。邹济《墓志》谓其生平稿多不存,故所录仅止於此。《志》又称得旸与修《永乐大典》,分掌《三礼》,编摩有方。今核所纂《三礼》诸条,於前人经说,去取尚为精审。盖亦博识之士。其诗文以清丽为宗,如曲涧回溪,莹澈见底,而一往清激,尚少渟蓄之致。《姚广孝序》乃以“江汉奔流,曲折千里”拟之,过其实矣。

《存轩集》(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赵友同撰。友同字彦如,浦江人,徙居长洲。洪武末官华亭训导。永乐初用荐授御医,与修《永乐大典》、《五经大全》诸书。集首结衔称修职郎、太医院御医兼文渊阁副总裁。盖明初官制如此也。其集皆赋颂记序杂文,而无诗,共一百四十四翻。篇首虽标“卷一”,而书中实不分卷数。其文沿南宋馀习,颇为平衍,在明初未为作手。

《澹然集》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陈敬宗撰。敬宗字光世,号澹然居士,慈谿人。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预修《永乐大典》。官至国子监祭酒,赠礼部侍郎,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传。敬宗与李时勉同举进士,同时为南北祭酒。时勉立朝刚劲,而待诸生则平恕;敬宗亦立身端直,而待诸生则甚严。然同以德望为士林师范,世不得而优劣之。

惟文章质朴太甚,又逊於时勉耳。所著诗文集,《明史艺文志》作十八卷。此本乃万历四十四年慈谿知县吴门陈其柱所编,仅诗三卷、文二卷,亦非完本也。

《寅菴集》三卷、《外集》四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罗肃撰。肃字汝敬,号寅菴,以字行,庐陵人,永乐甲申进士,官至陕西巡抚。是集为其玄孙廷相所编。诗文无诡僻之习,亦无精深之致。《外集》四卷,皆诰敕、像赞、诔祭之词。《附录》一卷,为《桃林四景》诗文,盖罗氏聚族之地也。

《觉非集》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罗亨信撰。亨信字用实,号乐素,东莞人,永乐甲申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亨信居谏垣有直声。其巡抚大同、宣府,值英宗北狩,捍城有功。生平著述,每不留稿。是集乃其后人收拾散逸,而邱濬、祁顺为之诠次。其中颂美中官之文至十馀篇,编录者略不删汰,殊不可解也。

《西墅集》十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明曾棨撰。棨字子棨,永丰人,永乐甲申进士第一,官至少詹事。棨文章捷敏,信笔千百言立就。刘昌《悬笥琐探》称成祖尝御试《天马歌》,棨文先成,词旨浏亮,成祖赐以玛瑙带,其思速可见。然集中一题百首,往往才气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过也。此本乃万历中永丰知县德清吴期炤所选录,虽颇为简汰,而菁华终鲜。郑瑗《井观琐言》曰:“曾子棨诗,佳处不减昆体。”曹安《谰言长语》亦曰:“曾学士棨《巢睫集》,绝似唐人。”殆未确焉。

《东墅诗集》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周述撰。述字崇述,东墅其别号也,吉水人,永乐甲申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事迹具《明史》本传。述及第时,与从弟孟简同榜,成祖至比之二苏。

史亦称其文章雅赡,然其诗不出当时台阁之体也。

《质菴文集》(无卷数,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章敞撰。敞字尚文,会稽人,永乐甲申进士,由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官至礼部侍郎,尝与修《永乐大典》及《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事迹具《明史》本传。其集本四十卷,其子瑾等所编。因倭乱散失,兹编所存不及十之二三,乃其裔孙元纶所蒐辑也。凡赋四篇;诗百馀首;文仅三篇,二篇为记,一篇为叙;又一篇并不标题。皆错杂於诗中,殊无伦次。又《明诗综》载敞《长安雪夜归兴》绝句,集中无之,则舛漏亦殊不少。末附录《祝寿诗》一卷,亦非古法也。

《南斋摘稿》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魏骥撰。骥字仲房,号南斋,萧山人,永乐乙酉举人,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修《永乐大典》,擢太常寺博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靖,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为其孙婿福建布政使钱塘洪锺所编。《前集》四卷,两京居官时所作;《后集》六卷,自景泰辛未归田至成化辛卯所作。盖骥年九十八始卒,故身历七朝,各有著述也。前有《锺序》云:“公为文,一本诸性情所发,初不事雕刻,务奇巧。其稿具存,皆公亲书。但其简帙浩繁,未易遍刻。再阅原稿,凡题上有点注者,皆公墨迹。玩其词意,皆有益於事者也。因摘取以付诸梓,名曰《摘稿》。”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别载有《骥前后集》二十卷,盖其未摘之全稿,今未见传本,其存佚不可考矣。

《东冈集》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柯暹撰。暹字启晖,更字用晦,建德人。永乐乙酉领乡荐,年仅十六。明年与修《永乐大典》,选入翰林。知机宜文字,进《元兔诗》,授户科给事中。

以三殿灾,应诏陈言,谪交阯驩州知州。累迁云南按察使,致仕归。事迹附见《明史邹缉传》。是集乃暹晚年所手订。《刘定之序》称其诗文奇崛,出人意表。今观所作,文豪迈有馀,而落笔太快,少氵萦洄渟蓄之致;诗亦矢口即成,不耐咀咏;是亦登科太早,才高学浅之效欤。

《石潭存稿》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刘髦撰。髦有《易传撮要》,已著录。是编上卷为诗,中卷即《易传撮要》,下卷为《义方录》。《义方录》者,皆寄其子定之之手札,而定之汇稡成编者也。

《若金集》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彭百炼撰。百炼字若金,泰和人,永乐乙未进士,官至广西道监察御史。

是编前有《任敬敏序》,称遗文分为十四卷。而是编仅二卷,文三十九首、诗四首,后附他人所为碑志题咏而已。考其族孙《敏求跋》,盖散佚之馀,后复重抄成帙也。

《岁寒集》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孙瑀撰。瑀字原贞,以字行,德兴人,永乐乙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编乃其孙孚吉等所编,凡文一卷、诗一卷。前有《李东阳序》,称其诗平正通达,无钩棘险怪之态。今观诸作,大抵纯任自然,不事结构,韩愈所谓“此诗有何好有何恶”也。

《芳洲集》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陈循撰。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乙未进士第一,官至户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英宗复辟,谪戍铁岭。石亨败后,循上疏自讼,诏放还。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其裔孙以跃所辑。《附录》一卷,则谕祭文、志铭、祭文、輓诗、乞恩复官疏及祀乡贤文移。首列奏对而无章疏。其自讼疏本传尚载其略,乃削而不存,未喻何故,殆久而佚其稿耶。

《东行百咏集句》九卷、附《芳洲年谱》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陈循撰。是编乃其被谪东行时集古人诗句以成七绝。初得三百首,复叠和其韵至千馀首。集句皆不著姓名,颇多窜易牵就。和韵诸作,更多累句。后附《年谱》一卷,乃其门人王翔所录。当时敕谕及循所进诗颂,俱载入其中,亦非体例也。

《袜线集》十五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萧仪撰。仪字德容,乐安人,永乐乙未进士,官吏部主事,以疏论迁都北京不便,忤旨见杀,《明史》附见《夏原吉传》中。是集乃其子超进所编。据其原目,凡文十卷、诗十卷。此本仅十五卷,盖诗佚其五卷矣。其文有纡徐曲折之致,而意境不深。其诗为朱彝尊《明诗综》所不录,殆偶未见欤。

《半隐集》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陈衡撰。衡字克平,淳安人,永乐丁酉举人,官亳州学正。是集序四卷、记一卷、说一卷、诗四卷,附杂文於后。末有其甥方汉所撰行状。诗文皆不入格,与明初诸人为未能方轨并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