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五行之理,生于阳者死于阴,生于阴者死于阳,抑隔别损益之数欤?夫五脏六腑,所以配五行也。腑为阳,脏为阴。腑生于阴,脏生于阳,根阴根阳之义也。腑死于阳,脏死于阴,分阴分阳之义也。阳之所死,阴之所生,阴之所死,阳之所生,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之义也。自子至巳为阳而统乎足,自午至亥为阴而统乎手,亦阴阳互为其根也。以腑言之,水火者,南北之对也。壬膀胱水生于申,申者手少阳三焦之位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壬水生于申,死于卯者,水月象也,生于西,死于东矣。丙小肠火生于寅,寅者足少阳胆位也,胆为甲木,甲禄在寅,故丙火生于寅,死于酉者,火日象也,生于东,没于西矣。金木者,东西之对也。甲胆木生于亥者,风木之分。经曰:风生木,故甲木生于亥,死于午者,木阳也,午则阴生而阳死矣。庚大肠金生于己,己者六阳之位,卦应乎干,干为金,故庚金生于己,死于子者,金阴也,子则阳生而阴死矣。此四腑生死之理也。然木主于东而生于北者,水流趋东以生木也。火主于南而生于东者,钻木取火木所生也。金主于西而生于南者,金曰从革火所出也。水主于北而生于西者,水西而东金所生也。以五脏言之,丁心火生于酉,酉者肺旺位也。坎中之阳,乃火之原,坎位于子,辛金所生,不能再生丁火,故丁火乘辛金生旺之气而生于酉,所以心与肺相连而位乎上也。死于寅者,寅乃显明之地,丁为阴火,其光自伏矣。癸肾水生于卯,卯者肝旺之位也,离中之阴,乃水之原,离位于午,乙木所生,不能再生癸水,故癸水乘乙木生旺之气而生于卯,所以肾与肝相连而位乎下也。死于申者,申手少阳相火,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又水生于一,一者乃天元初动之气也,于卦为震,在卯之中,所以癸水生于卯,而震初爻为子水也。火生于二,二者地元初动之气也,于卦为巽,阳自下而上,阴自上而下,兑为少阴,巽之反也,在酉之中,所以丁火生于酉,而兑初爻为丁火也。乙肝木生于午者,乙震木也,青龙之象,寄生于午,龙从火里出也。死于亥者,午为一阴,至于亥而极,阴老不能生乙木也。辛肺金生于子者,辛兑金也,白虎之象,寄生于子虎,向水中生也。死于巳者,子为一阳,至于巳而极,阳老而不能生辛金也。又肝在下阴也,阴生于午,肺在上阳也,阳生于子,此四脏生死之理也。夫阳则顺者,阳道常饶,故左行而有余,此六腑之气常盛,而病在腑者易已也。阴则逆者,阴道常乏,故右行而不足,此五脏之气常弱,而病在脏者难愈也。若夫脾者己土也,离中之阴是已,故离纳己。胃土戊土也,坎中之阳是已,故坎纳戊。己土生于酉,死于寅者,心象离而生己土,故己与丁同生死也。戊土生于寅,死于酉者,肾配坎,肾有二枚,左为水不能生土,右为相火能生土,故戊与相火同生死也。然脾得心之气多而喜热,从火化也;胃得肾之气多而喜寒,从水化也。食热则损胃,食寒则损脾,养生之道,所以贵适其寒温,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故伤风冷则胃强而脾弱,脾不主事,胃与右肾相火相合,而同归于火,所以戊癸化火也。伤热则脾强而胃弱,胃失清化之令,脾与心火相得而致敦阜,所以火炎则土益燥也。苟得其养,则脾胃禀中和之气,而阴阳无偏胜之疾;苟失其养,则脾气归于心而成溃烂痒塌之疮,胃气归于肾而成陷伏青黑之变,知乎此可以语疮痘之治矣。
先哲格言【按此条万氏原本所集不止于此,今查有与前卷重复者删之,非于原本有去取也。】
钱氏仲阳曰: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
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癎。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搐也。治之当泻心肝。
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不快,即微发之;发之不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如大发后及脉平无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则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若出快,勿发勿下。
庞氏安常曰:若身疼壮热头痛,不与小汗,何由表散?六腑久闭,毒攻腰胁,或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又增热毒,若热势太甚,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者,亦可通用;或寒气阻碍,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
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此恶毒。
凡觉冬温,至春夏必发斑痘。
凡患小便濇有血者,中坏也。疮黑靥无脓,十死不治。斑疮已出,不可正尔发表,更增斑烂,以表虚故也。
刘提点曰:痘疹最要大小腑分晓,所以钱氏四圣散用木通、枳壳极妙。若大小腑自流利,则不必苦泥。
痘疹发未透,宜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煎服。医云百病不可损其胃气,故多用四君子汤及糯米等助其胃气。
刘洙《小儿疮子诀》中云:疹子发如脓窠不肯靥者,但调砂糖水与吃。亦曾试用,但吃砂糖水后,多是爬搔了,疮子成一片去,结瘢不好。发斑用人齿散,但钱氏方中用麝香及酒调难用,盖疮痘家怕麝香与酒气触了。若用只是紫草煎汤自好。
东垣李氏曰:夫斑疹出者,皆因内伤必出斑,营气逆故也,大禁牵牛、巴豆。
凡生脓疱小水斑疹瘾三色,皆营气逆而寒复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中加归身、连翘,此定法也。
如肺成脓斑,先咳喘,或气高而喘,但加人参,少加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必先见嗌干,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必先骨疼身热,少加生地黄,又加黄蘗。如斑已出,时时与桔梗汤,宽胸膈,利咽喉,不可计服数。
沧州吕氏曰:凡乳婴之与童丱,当岐为两途以治之。乳婴当兼治其乳母,俾其气血清和,饮食有节,投以调气通融之剂,以酿其乳,使儿饮之,则其疮必肥满光泽,无陷伏之忧。童卯之子,必当备切其脉,审其表里虚实以汗下之。苟不实不虚,则但保其中和,使脾气流畅,则肺金借母之助,易于灌脓,速于成痂,无倒陷之患。或至壮盛而肤腠厚密,尤须预为汗解。或大便结与溲濇者,尤宜下之利之,庶无患也。
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濇,渴不止,上气急,脉洪数者,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足胫冷,腹虚胀,粪青色,面晃白,呕乳食,目睛青,脉沉微者,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不绽肥,并宜服十奇散。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泽,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稀痘方。
凡觉痘疮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毒。胡氏曰: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而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解寒温表。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解暑。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
一证,或成血泡,一半尚是红点,此毒气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解毒。
身体温暖者顺,寒凉者逆。能食,大便实者顺;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张氏涣曰:痘子气匀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石璧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热药太过,轻则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宜温凉适中可也。
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煊暖则易生。
鳌峰熊氏曰:人有虚实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壮实之人,病无诸证,或疮发而轻者,皆得依期而愈。倘气候乖常,寒煊失度,毒气弥盛,当作血泡而不泡,当结脓窠而不结,遂生诸证,稽延日数,难以定期矣。
慈溪赵氏曰:痘疮灰白不发者作寒看,红凸齐绽者作热看。其要在解毒和气,活血温中安表而已。寒者温之,热者减之。减不可多,盖疮痘非热则不能发也,宜以温和之剂扶而济之。
桂岩魏氏曰:夫气血盛,斯毒易解;气血损,则毒难愈。惟气血少弱者,虽毒不能顿解,然生意未始不由乎其中,故必加以补益扶持之功。治所当治,顺所当顺,斯其悔吝,无不平矣。
先翁菊轩公曰:痘疮不怕稠密,只要能食,无不痊者。凡用药者,不可犯其胃气,盖人以胃气为本。
或问
或曰:痘疮之名何义?曰:古人谓之斑疮,后人因其形似豆,故曰痘疮,又曰豌豆疮。今又有呼为珍珠豆者,以其形圆紧而小也。有呼为大豆者,以其形圆充实而大也。有呼为茱萸豆者,以其二三成丛中心落陷也。有呼为蛇皮者,因其空壳无水,如蛇蜕之皮也。有呼为锡面者,以其成饼带灰白色也。是皆因象取名,无别义理。但珍珠豆最轻,大豆次之,茱萸豆最重,蛇皮锡面则死证矣。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而解之耶?曰:凡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纵出多亦自易发易靥也。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秘或泻,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宜预解之。其出疏者,防其有伏,未可便许为疏,但看热减渴止,精神爽快,清便自调,能食,更无他苦,是真疏且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