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19239100000082

第82章 [结语] 历史需要清晰的寻找(1)

抗战伊始,平山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子弟兵团队,在太行山上,奋起杀敌,军功卓著;平山团率先进驻南泥湾,创造屯垦奇迹,是模范中的模范;南下支队,平山团作为主力驰骋南国,血洒湘粤,走过抗战末期最为艰苦的“第二次长征”;中原突围,平山团打响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保卫延安,转战陕北,攻坚克难,一马当先;挺进大西北,平山团是先遣团,翻雪山,过沙漠,平叛戍边,把忠骨埋在雪域、沙漠。

经过一遍遍的文献资料的翻耕,经过一个个老战士、知情人的口述,经过一次次步脚的丈量,我眼前的平山团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前言中的惊诧,而是触手可摸的真实。

比如,写在《毛泽东选集》中的那个白求恩大夫,过去以为他离我万里,毫不相干,而今却发现“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的300cc的鲜血”竟然是输进了平山团战士的身体中!他的身影就曾活动在自己故乡的家门口!

那个遥远的、悠扬的歌曲《南泥湾》里,“鲜花送模范”,竟然是敬献给平山团的!

聂荣臻、贺龙、王震这些赫赫有名、铁骨铮铮的将帅,竟然为平山百姓、为平山团的战士们流淌眼泪……

在寻找中发现,那灿若星辰的名人,沙飞、邓拓、孙犁、萧锋、杨展、雷烨、曹火星、戎冠秀、王二小等等,都和平山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堆叠的资料、书籍、回忆录中,平山团的身影有很多展现。在寻找中我发现有许多“同盟军”,杨润身在寻找喇叭爷、栗战书在寻找叔叔栗政通、刘峰川在寻找雷烨,陈真等人的《寻找英雄》,王锦思的《发现抗战》等,可以说整个平山人都是同盟军。翻开平山谷受民老人的回忆文章,他早在1984年就开始调查平山团战士们的下落,谷受民回忆道:

男儿立志驱敌顽,功业不成誓不还,埋身何须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

我的邻居年轻的堂叔谷三成同志,初战即牺牲于晋西北的土地上,我的同学侠炳恒同志,因重病失落于湖南郁郁葱葱的深山之中(据说被敌人杀害);我幼年时的启蒙老师韩勋同志,病故于河南的黄河之滨!从祖国北方的崇山峻岭,到江南的绿水青山;由中原的千里沃野,到西北的黄土高原,都有平山青年的鲜血点染!我们享受着社会主义的美满生活,决不能忘记烈士们浴血奋斗的昨天!

平山团在战斗的烽火中,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他们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平山团第一任政委李铨将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副政委,早于20世纪60年代与世长辞!现在还有一些幸存者,他们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曾任平山团政委的左齐将军和罗章将军,前者在济南军区任副政委现已离退休,后者在北京离休,已76岁高龄。曾任平山团副政委的徐国贤将军,长期任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平山团第一任特派员李法庄同志早已转业在京退居二线,1939年任平山团副教导员的王一清同志,现任黑龙江省司法局长。我少年时代最好的同学何瑞星同志,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任副厅长。我少年时代最友好的同学候慕颇同志,1937年10月参加平山团后就做军需工作,曾跟随王震旅长、陈宗尧团长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时期进军新疆,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帕米尔高原的南疆军区任后勤部长。他今年离休回到故乡附近的石家庄。但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辈的军旅事业,仍然保卫着祖国的西北边疆!

在茫茫的网络空间里,亦有很多关注关心平山团的人和信息,一位远方的网友找到了平山团南下征战的遗迹,找到了烈士的牺牲地点……

随手翻开一些资料,不难发现,日本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细致让我们吃惊。比如日本的来住新平,他为了搞清聂荣臻将军战火中救助美穗子的细节,竟然22次来到中国,到井陉、平山一带采访调查。他绘制了美穗子获救的详细路线图,记录了护送美穗子的每一位战士和民兵的名字。路线图上标注了每一个村庄的名字和他们之间的距离。22次!我很惊讶!若换位思考,我们国家的一个普通小姑娘,在异国有一段经历,会有人到异国他乡做22次调查吗?一些人,看过一两本资料,就可以在宾馆里飞快地写电视剧,一天写一集,一个月写完。荧屏上诸多“雷人”的抗战剧,展示着这些“天才”的创作,但要面对历史时,觉得来住老人连续几十次的调查,让人获得阅读更为接近事实。曾到平山的王母观山采访,当地的农民告诉我们,日本学者来考察过多次,爬上陡峭的山顶,拿着尺子,寻找那些炮楼遗址,仔细丈量,记录。大概凡有炮楼的遗址他们都曾丈量过,他们有精确记录历史的习惯。我想,这是否是我们遭受侵略的国人该做的事情?

忘记有些历史还有情可原,但忘记战争是可怕的。犹太人牢记自己的苦难,无论走到哪里,绝对不放弃对纳粹分子的追剿、惩罚、索赔,战后70年始终如一,从不间断。美国各地建有犹太人浩劫纪念馆,最大的位于华盛顿,耗资1.68亿美元。倡议建立纪念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犹太作家威塞尔说:“遗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杀的危险。”

犹太人每年都要隆重纪念死难者,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一个事实,德国的总理勃兰特曾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虔诚地下跪,这和犹太人坚定的态度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承认:“今天的德国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是因为犹太人没有让这个国家忘记60年前发生的事。”

而我们如果淡忘了日本的那些残酷的屠杀、疯狂的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人反省?

如果战事再起还会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吗?

在寻找当中,我发现我改变了。对过去不读不看的书进行了“恶补”,近年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书籍,除去书后列出的几十本重要参考书目以外,从马、恩、列、斯、毛泽东思想著述,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文献书籍资料,复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苦菜花》《保卫延安》等文学名著,以及当代作家反映抗战的大量纪实作品,搜索阅读了网络信息,观看了崔永元等等团队制作的一些抗战老兵纪录片、抗战的纪实作品,算下来有几百部(集)了,脑子里充斥着战争的无数个画面,有时候睡梦中也在奔跑着,躲避着鬼子的“追赶”和“轰炸”。

三年多采访的老战士、老干部、老党员、烈士亲属后代、平山文化名人以及在寻找当中的知情人、和平山相关的人亦有一百多人,他们的名字和记忆在眼前如电影胶片般不断掠过:

聂力、栗战书、王瑞兰、齐阙声、王冠章、刘增英、段金锁、杨润身、张志平、栗政华、栗振江、栗庆瑞、贾延岩、贾雪阳、王燕生、韩增盛、萧南溪、曹红雯、李秉成、齐晓明、李耀然、李永庆、李喜林、李清昌、李庆昌、刘梦元、段眉狗、范树云、高风海、白云云、白建英、张俊卿、张文清、石振奎、阎梦忠、秦文贵、李赶坡、梁振华、史林山、刘喜山、延辨尘、郄晋武、康励志、李华、田华……

恕我不能一一记录。随着阅读和采访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思想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过去,我对“八路军”的认识比较肤浅,一些影视作品总给我很概念化的印象:招兵登高一呼便应者如云,英雄面临枪林弹雨都视死如归,江姐、刘胡兰高喊“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战场上只有敌人误打误杀,等等。而在细致的寻找中,发现,革命的队伍中也会出现错误:陈庄战斗中,因夜间标识不清而自己队伍之间误打,造成伤亡,过后在祝捷大会上检讨;平山团战士们的日记中记录枪毙逃兵的文字,一个铁的队伍没有铁的纪律是万万不成的;采访中也听到有逃回家8次,又8次被送回部队的逃兵。

戎冠秀也曾在儿子当兵后,哭得撕心裂肺,齐阙声的母亲也曾想儿子哭瞎双眼,儿是母亲心头肉,活生生的儿子将永远不再相见,有多少母亲能平静接受?母亲们的情感宣泄,真实也没必要隐藏。一番寻找,对于“红色”不再感到枯燥无趣,对于“革命”、“烈士”等词汇以前只是扁平虚化的记忆,而今变得更有了饱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