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19239100000071

第71章 万里征人魂归还(3)

解放了民乐县城,县政府发现一箱子白洋,当时有些同志建议带走,今后给部队解决一些困难。但是时任2军政治部主任的左齐,坚决地说:“一个也不准拿!今后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怎么能随便拿?要给他们留下。他借此教育大家:我们绝不能像国民党军队一样到处搜刮钱财,只有被人民视为自己的部队,我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西进的部队翻越祁连山时,在一些破旧的茅屋和毡房里,藏族的和汉族的百姓好奇地盯着战士们。大家忘记了恐怖和疲倦,热情地挥手和他们打招呼。忽然,几个披散头发、衣衫褴褛的妇女从村子里跑来,用汉话问:“你们是谁的队伍,要到哪里去呀?”战士们回答,我们是毛主席的部队,要去解放大西北。

几个妇女激动地互相看着,好半天,她们急忙整理麻片一般的衣衫,挽起蓬乱的头发,早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地说:“同志啊!我们可把红军又盼来了!你们不晓得啊,我们是红四军的妇女团,我们的团长叫张琴秋,营长是关桂芝,她们就牺牲在这里呀……”经过长征的干部都知道,当年的妇女团在这祁连山被马匪围困,十天十夜走不出祁连山,多数被马匪残酷杀害,三三两两的战士们流落到民间。妇女团的姐妹被马匪斩杀、奸污,或者被威逼成婚,境况十分悲惨,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这些流落藏区的妇女,被藏胞保护,结婚生了孩子,过着艰苦的生活。她们万没有想到,红军今天打了回来!

战士们流着泪听她们讲述,有人悲愤地高呼:为妇女团的同志们报仇!消灭马家军,解放大西北!战士们把衣服披在老战士的身上,有的解下干粮袋,有的把一点肥皂、毛巾送给她们。

通过祁连山的部队大多都碰到这样的老战士,妇女团有陆续百余人找来部队,要求归队。但是,行进中的部队收留她们的确有困难。大家把这些情况汇报给彭德怀。彭总听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忍着悲痛要部队专门抽出人员去摸底,挤出经费,去安抚这些老战士。他说:“……妇女团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由于当年的错误,把她们带上了这条悲惨的道路,葬送了她们!政权建设好之后,还要好好安排她们……她们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姐妹,是我们的亲人……”说着说着,这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突然失声痛哭起来……

平山团通过祁连山后,彭德怀来电嘉勉:“风雪阻挠不了你们奋勇杀敌,你们为完成任务,不怕困难的精神,已通令全军学习。”

9月21日,第1野战军第1、第2兵团在张掖会师。

王震在张掖肃清国民党驻守于周围的残敌后不久,又率部以日进百里的速度向酒泉挺进,兵临玉门关,直逼新疆大门。9月25日、26日,驻新疆的国民党军在我军铁流西进和党的政策感召下,宣布起义。

10月1日,在甘肃酒泉,平山团和全军聚集,聆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战士们欢呼着、哭泣着,彭德怀、王震在会上讲话。10日,王震率领第1兵团,分两路大军同时向天山南北开进。

进疆部队在王震的率领下,顶风冒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1950年1月20日,两路大军相继到达指定地点,全面接管了新疆各重要城市、军事要地和千里边防,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山、阿勒泰山和帕米尔高原,圆满完成进军新疆的战略任务。

在中国军事史上,清朝军队收复新疆费时两年多;1943年国民党军7万多人进军新疆准备了3年,又花了两年半才到达迪化、喀什等地。而王震指挥的7万大军只花了6个月时间就全面接管新疆,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也为他的革命征战生涯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笔。

进疆前夕,王震的妻子王季青和孩子们也随军进疆。当时359旅的孩子们在其“子弟学校”上学,由北京大学毕业的王季青亲任校长,从陕北到晋南,辗转随部队迁徙。为了表示扎根新疆的决心,王震要“老婆孩子”们全部进疆。他还指示部队,“进疆后每人都要种四棵树,长大后用来做棺材,我们要把自己埋在新疆,和新疆人民永远在一起!”几十年后,王震的骨灰被撒向天山南北,实现了自己的遗愿。

后来,这支英雄的部队,战胜高原冰雪,穿越死寂的大沙漠,顽强对抗着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驻守西部边疆。特别是由河北无极人李狄三率领的“先遣连”,翻越昆仑山,进驻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发扬“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的精神,用生命捍卫着边疆。牺牲后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的李狄三,成为人们永远仰慕的人民英雄。

平山团随359旅,开赴最为艰苦的南疆,驻扎在阿克苏。1952年,平山团一部分转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师1团(另一部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9221部队),在塔里木河上游又开始了新的南泥湾大生产。他们住在地窝子里,吃着苜蓿,依然精神百倍地投入生产。他们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同时又承受着自我生存的艰苦现实,古今中外无有先例。他们的口号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难不难,想想开发南泥湾;累不累,想想359旅老前辈!”

到20世纪60年代初,1团已经让不毛的盐碱地长出优质水稻,名扬南疆。王震曾到1团视察,一住就是一星期。1团发扬平山团的精神,成为南疆的农垦模范团。

在新疆辽阔的万古荒原,平山团扎下根来,继续探索和奋战。后来,富有诗情的燕赵男儿张仲翰写下128行五言长诗《老兵歌》,或可看作是新疆生产兵团的史诗:

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浴血千百战,高歌进新疆。

新疆举义旗,心倾共产党,干戈化玉帛,玉帛若金汤。

各族好父老,热泪湿衣裳,争看子弟兵,建设新故乡……

回首创业初,裸衣自积粮,手舞坎土曼,地窝做营房。

将士齐上阵,三军酣战忙,处处南泥湾,江南到北方……

白纸绘新图,立足保边疆,严戒前门虎,谨防后门狼。

未战早备战,年丰多储粮,莫待临战时,举措顿仓皇。

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前人业未竟,不怪左宗棠。

兵团多勇士,未离手中枪,一朝烽烟起,重新上战场。

扶 眉 悲 歌

1949年春,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的胜局已定。

6月,第1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确定的作战方针,发起了以扶风、眉县为中心,战场延及周围12个县,以消灭胡宗南集团在陕西西部四五个军为战略目标的扶眉战役。彭德怀发出作战命令,“钳马打胡”,牵制住马步芳、马鸿逵,集中消灭胡宗南的主力。

当时在攻下太原,结束山西的战斗后,周士第第18兵团和杨得志第19兵团抵达关中,和西野的部队协同作战,分割包围胡宗南部,分别予以歼灭;第1兵团的任务是对胡宗南部来个兜屁股。彭德怀说:“王胡子腿快,让他多跑路,从马召镇、柏芽镇一带绕到敌人后面去,像一把利刀,切断敌人逃跑之路,然后再像潮水一般折返回来参加歼灭战。”

根据野战军司令部部署,1949年6月7日,王震司令员率领的第1兵团由户县地区沿秦岭北麓和长益公路(今西宝南线)西进,担负歼灭渭河南岸周至、眉县地区敌第90军、第36军,然后向宝鸡益门镇方向进攻,切断嘉峪关、宝鸡之敌南逃退路,策应渭河北岸主力作战的任务。11日,敌36军165师进至金渠镇地区,师部及主力驻金渠镇,并控制了镇东南马家山制高点。

栗政通的侄子栗战书在《寸心的表白》中这样叙述:

马家山制高点在此次战役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对第1兵团狙击敌人南逃汉中,全歼敌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我军若不占领控制马家山,就不能完成第一兵团的作战任务。

12日午后,根据首长命令,叔叔作为6师18团独一营营长,率领全营战士攻占被敌人占领的马家山制高点。在战斗中,叔叔带领三连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一切向敌人冲去,快接近敌占领的高地时,子弹击中叔叔腹部、头部,血流不止,叔叔英勇牺牲了。战士们将叔叔的尸体抬到马家山东山坡,藏埋在小法牛(地名)后,高喊着“为栗营长报仇”的口号,冲上高地,消灭了敌人,攻占了马家山,为主力速进金渠镇、切断敌人南逃之路扫清了障碍。

当晚10时许,我军主力包围了金渠镇,一夜激战,歼敌大部,俘敌2200余人。扶眉战役歼国民党军1个兵团、4个军、8个整师和另3个整团,共4.4万余人,缴获火炮290余门、机枪1160余挺、长短枪9000余支,解放8座县城和关中西部广大地区。从此,第一野战军由相对优势转为绝对优势,完全掌握了西北战场的主动权,奠定了继续歼灭“二马”集团和解放大西北的基础。

“扶眉战役”进行得比彭德怀预料的还要顺利。王震率第1兵团经通渭、天水、宝鸡、临洮,直取临夏,再插青海,端了马步芳老巢。第1兵团在王震的率领下,一路激战,沿途席卷阻击之敌,于9月5日解放了西宁。之后挺进新疆。

扶眉大捷鼓舞着西北战场,扶眉的悲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慢慢传向四方。远在平山的南沟栗家,本应该庆祝伟大新中国诞生的时刻,一张写有“栗政通”的牺牲通知书送来,全家人这才明白,栗政通早在离家三个月后牺牲在扶眉战役中!顿然,悲痛笼罩了整个村庄。

“扶眉”这个名称,从此深深刻印在栗家人的心中。

1998年,栗战书由河北调到陕西工作,次年清明前夕,他到宝鸡、眉县下乡,打听到扶眉战役纪念馆里有栗政通的资料,展室有他的事迹介绍,陵园还有他的坟墓(是1955年11月建陵园时从马家山埋葬叔叔的地方取土为坟)。并说,扶眉战役我军取得西北战场的空前胜利,但伤亡、失踪了4600余人,牺牲3000人左右,其中正团职1人,副团职1人,正营职4人,副营职4人,政通是牺牲的军官之一,是著名英雄……遗憾的是,在栗政通事迹介绍栏上方,没有他的遗像,但却张贴了一张1949年6月某日的《人民军队》报。这份已经发黄并有破损的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了悼念栗政通牺牲的文章。

悼栗政通同志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二日,噩耗传来,毛主席的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栗政通同志于陕西眉县马家山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十八团奉命围歼金渠镇的敌人,独一营担任控制马家山制高点的任务,以防敌人增援。谁知马家山早被敌三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占领,部队刚接近,被封锁住前进道路,这时英勇的营长栗政通同志,为完成光荣的任务,就不顾一切带领三连冲上山去,不幸就在这时,栗政通同志腹部中弹与人民永别了。

栗营长是河北平山县人。一九三七年入伍,三八年入党,自参加部队后历任侦察员、政指连长、副营长、政教、营长等职。并经过南泥湾生产和闻名的南征北返。

他在战斗中智勇双全,一九四八年部队西府行动,一营打抗击,由于敌人兵力超过我们几倍,他带的重机枪排被敌紧紧包围。这时,他对敌高喊:“你是哪一部分?快去追八路军!八路军往西跑了!不敢打枪,谁打枪谁负责任!”敌人在他的指挥下往西追去,部队才转危为安。

平时他在生活上简单朴素,从来没有穿过另外的衣服。他雷厉风行,积极负责。一次在韩城县休整,为减轻人民负担,到十多里的地方背粮,他就背了五六十斤。三月间部队向陕西渭北进军,他为了部队战士少受痛苦和胜利完成任务,每到宿营地不分早晚,就到各连检查部队有多少脚上打泡的,想很多办法使打泡的把泡消下去。那时其他单位坐大车的很多,一营没一个。他经常深入下层,找班长谈话,在谈话中了解到连的领导有些方式差,就借空闲进行指导,很快地解决了领导问题。机枪连连长张加彬在生活上有些特殊,他很快地给纠正过来。他这种对工作负责对人诚恳而和蔼的态度,在十八团提起来没有不留恋和赞叹的。

栗营长在负重伤时,告诉政治干事花玉春同志:“你告诉李教导员,我是不行的了!现在我把这支部队带得能打仗了,这次我牺牲了,叫他好好领导,完成光荣的任务。我牺牲了不要紧,中国还有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革命还是会胜利的。”

政通同志请安息吧!你所盼望的今天基本上实现了。我们为你报仇,更坚决为你的理想而战斗到底,你是人民的功臣,是永垂不朽的。

正是源于这次寻找,我们读到了平山团战士栗政通在成为干部后的细节。那朴素衣衫、艰难背米、细心为战士们挑血泡,那严格执行部队纪律,待人和蔼诚恳的栗政通,不就是又一个活生生的“陈宗尧”吗?

背他下战场的干事花玉春,晚年回忆栗政通说:“……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生活上处处吃苦在前,乐观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战友。他口才好,写一手好字,作一手好文章,部队休整时就教大家写毛笔字。而每当战斗的第一声枪响之后,他总是冲锋在最前面。”当年,花玉春和很多战友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栗政通帮他们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从陈宗尧到栗政通,再到许许多多的干部战士,平山团的精神接力下去,共产主义信仰就是通过这些人在部队深深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