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锋日记写道:“顿时在壕沟指挥所里,空气凝固了。不一会儿,战士抬来张钦同志的遗体,我们十分悲痛。”夜晚,萧锋翻看日记,心痛不已,在他的泪眼中,年仅27岁的烈士面庞不断闪现……
1938年夏,他刚入伍不久,在灵寿城南同下村伏击战中,就表现出小老虎一般的勇敢。这次伏击战,把两辆汽车上载的1个小队40多日军全部歼灭。
1939年夏的一天,东回舍伏击战中,冲锋号响,张钦率领10连,像旋风一样从铁牛山北玉米地里冲出来,杀声震天……
1939年10月间,在河北灵寿县陈庄歼灭战中,张钦率10连,向横山岭守敌展开2天2夜的总攻,连夜冲杀,将水原旅团彻底干净地埋葬在晋察冀腹地——陈庄。
1940年春,张钦率领10连以惊人的速度,在林县东姚头一带,歼敌500余人,缴获200余支步枪和10余挺机关枪。
1940年8月21日晚,我5团参加了威震敌胆的正太破击战(即百团大战),张钦率10连机智勇敢地巧夺娘子关。
1942年春,大郭村飞机场,张钦和勇士们用掷弹筒、机枪,炸毁日军战斗机,摧毁敌人很多重要设备,毙伤日寇20余人。
特别突出的是,针对1943年秋季日寇的大“扫荡”,我部队化整为零,张钦奉命带领10连到处捕捉战机,在六亩园、瓦口川等地,抓住机会打击敌人,获得不小的胜利。
那年11月上旬,在敌人实行“三光”政策的残酷环境里,张钦奉命带10连回到碉堡林立的东回舍家乡,依靠群众,利用关系,把自己打扮成给堡垒送水的农民,带领曹振国等4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巧夺了平山城以西15里孟耳庄(双石洞)日寇大据点,将12名日寇、36名日伪军全歼,缴获了九四山炮1门,创晋察冀首缴山炮的先例。晋察冀四地委、分区首长授予他“对敌斗争模范干部”的光荣称号……
一个冬日,我路过回舍镇的老街,这个曾经繁华的镇子,已非常寥落。问了几个村民,大家都不知道张钦烈士……但村民都知道“回舍大枪班”。回舍一带革命基础很好,抗战参军参战的子弟兵众多。地方游击队最有名的就是大枪班。这支一百多人的农民组织一直活跃在抗日战场,曾受到聂荣臻司令员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流传。张钦也曾任回舍武工队长,带领回舍大枪班英勇战斗。萧锋不但用文字记录了张钦事迹,还保存了他的照片以及烈士碑文。今天这个平山团子弟兵满带笑容的面庞,我们还能看到。
在萧锋的日记里,浓墨重彩写了他的爱将曹振国。
曹振国是灵寿县曹庄的孤儿,曾上过3年小学。曹振国和张钦一样,于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平山团,当时年仅12岁。因为年纪太小,跟随刘桂云返回平山,到了八大队当小兵。1939年5团成立后,被挑选到萧锋身边当警卫员,参加过5团许多著名的战役。萧锋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记叙了曹振国的事迹。
晋察冀军区开展麻雀战,曹振国是最早的倡导者,立了头功。
1943年日寇秋季大“扫荡”中,曹振国常以武工队长的身份带1个班或1个排深入敌后,打击敌人,搜集情报,搞瓦解伪治安军的工作,战果甚丰。特别是在孟耳庄拔除敌炮楼时,他协助张钦同志化装成送饭的上到炮楼,全歼日寇缴获九四山炮及数千发炮弹。
1944年,护送850名新兵赴延安时,曹振国和贡喜瑞率领诱敌小分队,引开700多敌人,悬崖旁临危不乱,掩护大家,绝处逢生。
曹振国有超强的指挥能力,且非常机智勇敢,在许多次战役中都表现突出。在张钦牺牲后的紧要关头,萧锋任命警卫连长曹振国代理营长并率特务营1100多名战士,在机枪大炮掩护下冲进伪12旅旅部,击毙邓蝎子,为张副团长报了仇。此役打死打伤伪军700多人,生俘3700多人,显示了曹振国的军事指挥才能。
1946年10月,萧锋在渤海军区研制“枪弹筒”,时任警11团参谋长的曹振国积极参与。在5团时,萧锋就曾研制过能否用步枪打手榴弹,这样一次甩出去的数量多,甩得又远。现在他又在研制用迫击炮打炸药,形成“飞行的炸药包”。经过反反复复地研制,他们终于开始试验了。萧锋先试验了4发,打得非常准,也好操作,十分高兴。曹振国从他手中抢过“枪弹筒”,说:“这种危险的买卖,你自己不要试了,还是让我和赵明奎(一营长)来试验吧!”后来在一次试验中果然一支枪弹筒在飞行过程中爆炸,将曹振国的左脚炸伤7处……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飞行炸药包”终于研制成功。在尔后的攻城、打坦克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华野范围内使用,还推广到了刘、邓的中野各部队。枪弹筒的研制成功,曹振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锋还记载了曹振国任86团参谋长时,在孟良崮战役中首次创造了“猫耳洞”,粟裕司令亲临86团,实地参观,肯定了这项发明,后在阻击战中得到广泛采用。
在济南战役中,曹振国又建奇功。
战后,曹振国径直到小北门城墙外的师指挥所,向萧锋报告1营攻城战况。萧锋听后十分高兴,战斗已接近尾声,正赶上吃饭便留下他,一同喝了点庆功酒。曹振国拿着酒杯,连喝3杯,脸都有些红了,借着酒劲对萧锋说:“师长,我从河北到山东,跟了你10年了,今后的仗越打越大,也越艰苦,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你就把我灵寿县老家的儿子曹全寿接出来,把他抚养成人,聂纪姐(曹振国的妻子)让他另嫁人吧!”
萧锋劝他:“瞎说什么!打了个大胜仗,要好好庆功摆好,都别说死,咱们还要共同看到新中国成立呢!”老百姓讲人死之前常常有“短话”,不知这位久经沙场的战将,冥冥之中预感到什么?萧锋记述了痛别曹振国的过程:
吃完晚饭,曹振国便带警卫员王荣生回部队。快走到86团驻地时,突然听到远处的榴弹炮向他这个方向“嗖嗖嗖”地射来。由于多年战斗培养的机敏性,他眼疾手快,迅速将身边警卫员小王推到旁边一个壕沟堡,自己扑在小王身上。小王得救了,曹振国被炸断了一条腿,由于失血过多,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3岁。当小王跑过来告诉我这一噩耗时,我愣住了,泪如雨下,悲痛欲绝。我向曹振国遗体告别后,即交代地方同志将曹振国遗体放入烈士陵园内。当晚我提笔写了一篇悼文,送《前哨报》发表。
保护首长,这位忠诚的子弟兵不惜生命,对自己的警卫员一样能舍身救护,这位平山团的子弟兵可谓义薄云天!
萧锋永远忘不了这位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调华东装甲兵部队工作,将曹振国的儿子从灵寿老家接出,取名萧南灵,抚养成人后,给他娶妻生子,实现了对烈士的承诺。
曹振国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贡喜瑞后来用一首抒怀诗缅怀:
孤儿十二参军来,聪明伶俐手脚快,文化枪法都不赖。
麻雀战挂头牌,一天歼敌一个排,敌吃饭拉屎不敢跑出炮台,露头脑开花。
赴延安,过同蒲,与我同战斗,背我过激流,我把手榴弹来甩,敌人莫敢来。
挺进山东,鏖战又三载,初试枪弹筒你七处挂了彩。
强攻济南府,你把突击营来带,大功青史载。
仗打胜,冷弹袭,为救他人,青春红花垂千古。
抚孤灵儿育成才,烈士遗言耿于怀。
曹振国没有“大功青史载”,今天不为人所知。他有着怎样的童年?参加平山团有着怎样的思考?这一切和许多逝去的子弟兵一样都沉入战火硝烟之中。
灵寿县和平山县紧邻,在历史上都关系密切如同一县,都是古中山国的核心区域。聂荣臻嘉奖平山团时一起表彰的就有“灵寿营”。我在寻找平山团的时候也在寻找灵寿营,寻找曹振国。我翻开《灵寿县志》,从几千烈士名录中,一一寻找着。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灵寿烈士中在1937年、1938年参军的,多数人都是牺牲在抗战期间,并且很大一部分牺牲的地点都是平山县,并且地点清晰到某个村镇。这和5团以及韩增丰的8大队战斗历程极为一致,那么,“灵寿营”或在其中了。《灵寿县志》有这样的记载:1937年10月,115师教导大队进驻陈庄、西湾、女庄、寨头等村,发动群众参军抗日……数日之内,征集一个新兵营(300余人)。同月,晋察冀边区4分区9大队在慈峪镇成立(大队长陈祖林),12大队在岔头成立(大队长辛迪生),其兵源多为当地青壮年农民,编制相当于团……后这两个大队合并到5团,陈祖林为团长……八年抗战,灵寿县陆续送出5300多名子弟兵。但是,残酷的战争没有能让这些子弟兵组织保持下来,就像阜平营、曲阳营等一样,灵寿营最终找不到了踪影。
终于找到了曹振国的名字!密密麻麻表格中的一行,寥寥十几个字!若不是萧锋日记,也许这位聪明机智、义薄云天的烈士事迹,会永远消失……
采访手记:
2011年7月的一天,在北京,我走进萧锋女儿萧南溪的家中。萧南溪为我详细讲述了父母亲的“日记情怀”。她讲到,萧锋12岁参加革命,已是中学生的萧曼玉引导他学文化。当时萧锋已经是游击队的小头目了,曼玉告诉他,要想打好仗、打胜仗必须学文化,要想宣传革命,让更多的老百姓接受也必须多读书识字。但是当时战斗频繁,学习是很困难的事情。曼玉最后出主意,让他用记日记的方法学习,一度曾严格要求,每天要认识30个字,否则不让吃饭。萧锋曾经头部负伤,昏迷了15天,但是日记却天天有记述,都是萧曼玉帮他记的!可以想象当时老一辈革命者有着多么坚强的毅力。就这样,萧锋逐渐养成了好的习惯,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要坚持写日记。
萧锋在晚年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他的文字当中,废寝忘食地记述。他曾对女儿说,那些牺牲的战友如在眼前,他们牺牲在长征路上,牺牲在和日寇搏杀的战场上,牺牲在解放战争当中,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而我这个幸存的老骨头,得到的太多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把他们的伟大精神传给社会传给你们下一代。他自费四次南下重访长征路,多次北上,访问了几百名老红军、老八路,到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查看资料。萧锋作为军团级别的老将军,在寻访的时候却从不打搅部队和地方。在20世纪80年代,一次去晋城调查的时候,自己买不到回京的有座位的车票,竟然买了站票回来,当时父亲已经偏瘫,有高血压、心脏病;母亲也有心脏病,但是老头老太太就从晋城一直站到石家庄,尔后有人下车才找到了座位。
在萧锋去世前的一年多里,他几乎就是拼命地在写,他感到时日不多,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写完。萧南溪说,一个星期天,她一觉醒来,大概是夜里两三点钟,看到父亲书房的灯还亮着,很为父亲的身体担心。她想:人家别的老干部都是打牌旅游保养身体,而你一天写16个小时,又没有人给你出版,这是干什么?于是想去楼下劝劝父亲。南溪看到,父亲把小桌子搬到蚊帐里,盘曲在床上不停地写着,即便在蚊帐里也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她刚想说什么,见父亲抬起头,满脸泪痕,真是老泪纵横。父亲又在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了。父亲说,比起牺牲了的烈士们,他无法心疼自己这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运的人……南溪终于理解了父亲。萧锋在生命的最后10年,先后打坏了4部打字机,把300万字的日记打印成册,又整理出15部书稿的初稿,其中为革命烈士撰写过50多万字的传记,让几十位鲜为人知的烈士展示在人们眼前。
萧南溪说父亲用自己的薪金养育了多个烈士后代,在1991年辞世后,除了一屋子文稿,没有给唯一的女儿留下任何财产,连给父亲修墓园的钱都是她自己掏的。但是她非常理解父亲。她说:“他们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坚如磐石,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整理这些稿件,让这些精神财富在富国强民的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
萧南溪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当化学老师,但为了父亲的书稿,萧南溪提前退休。她说:“谁都能教化学,但谁也不能帮父亲整理遗稿!这是我必须继承的使命。”
经过萧南溪几年的努力,2010年,一部50万字的《萧锋征战记》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她捧着崭新的书籍,在萧锋夫妇墓碑前,激动地对他们说:“你们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你们可以瞑目了!”
2011年春,我在北京的海淀图书城闲逛,看到赫然摆列的《萧锋征战记》,许多读者都在认真翻阅。并且,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寻访者有很多的帮助,让我找到了平山团刘桂云、张钦、曹振国等烈士的事迹和下落。读着这本书,常常被烈士们深深感动……
临别,我想给萧锋铜像拍照。南溪大姐忽然说,等等,我来给父亲洗洗脸。她拿来洁白的毛巾,把铜像的脸庞清洁一遍,动作轻柔细腻,如同父亲活着一般,我眼中的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晋察冀的“孔雀东南飞”
夏日炎炎,我寻访5团子弟兵,来到了平山阎庄。这里是5团团部驻地,在村旁的岭坡上建有5团烈士革命公墓。我们走过水草丰茂的滩地,迈过一条流水脉脉的小溪,来到公墓。在葱茏的草丛中,223座烈士的墓碑平静地躺卧着。这公墓是1941年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