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寻找平山团
19239100000010

第10章 抗战“沸点”洪子店(1)

聚师洪子店

1937年9月28日,沉寂的太行第一次迎来了真正的红军。此时,到达洪子店的是八路军120师359旅的一部分,由王震副旅长率领,包括陈宗尧、李铨、左齐、叶长庚、檀毛子、刘桂云、黄胜斌、胡存明、李中全、蒋树、陈祖林、张荣等几十人。

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通电,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全力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平津失手、上海危急的时刻,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8月底,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下辖115师、120师、129三个师。整编后即刻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9月25日,115师伏击了日军板垣第五师第21旅团的后续部队,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继续东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前便出现了作家周而复描述的景象:

在晋冀交界的一条河流的桥上,有两支部队会面了。一支部队是戴着钢盔,穿着皮鞋,肩上披着保卫色的防空绸,把装备精良的机枪大炮扔在道上,只是背着步枪过桥,向南方抱头逃窜而去。这是中央军。另一支部队是从南方开来,向北方挺进,戴着大帽檐的草帽,穿着草鞋,背着七拼八凑的破步枪,斜挂在身上的布子弹带空瘪着,最多的也不过二三十发。这支部队看中央军挤着过桥,他们不能从桥上过去,他们连绑带也不解,就从河里哗哗地向敌人方向挺进。桥上的中央军看到这情形,愧感交集,终于暗暗掉下了眼泪……

洪子店迎来的正是这样的队伍。

早在中秋节前,平山县委委员韩一钧和王怀智接到栗再温从太原的来信,让他们去太原开展工作,结果他们的接头地点被日军飞机炸毁,没有联系上。他们没带多少钱,很着急。恰在街上碰到了栗再温。栗再温带领他们,马上把平山的情况向中共北方局的同志汇报。那个听汇报的同志拿着个小木棍,指着地图讲了卢沟桥事变后的战场形势,讲得很详细。他说:“虽然平型关我们打了个大胜仗,但是敌人来得很猛,现在进攻忻口很紧,假如李如赝(阎锡山的一个将领)把忻口一丢,敌人过了长城,居高临下,我们就很危险,你们得赶快回去,尽快把党组织恢复起来,准备迎接八路军……”

寂静的夜晚,刚从山西回来的韩一钧听说部队来到了洪子店,孩子一般飞奔而去,不顾一切地跑进了洪子店二高的院落。当他的手被瘦峻清癯的王震紧紧握住时,眼泪差点飞出眼窝。从1931年平山建起第一个党支部,几年来,多少的磕绊与疼痛,多少的委屈与辛酸,读书会,砸盐店,抢粮食,108支队……韩一钧恨不得一下子倾倒在“娘”的面前。王震静静地听着,慈母一般。王震招待韩一钧吃了湖南的家乡菜辣子鸡。一口辣子鸡下肚,那新鲜、刺激、火辣滋味,迅速地融化进韩一钧的躯体,不,是共产党人的躯体,这个流浪多年的北方“孤儿”,突然间投入了母亲的怀抱,那醇厚实在,那赤诚勇敢,那悲歌慷慨,一时间全部被激发,青春的热血沸腾,几乎把太行山点燃。

王震随后又见到了陆续赶来的党员们,县委书记王昭,县委委员梁雨晴、姜占春等。他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充满激情地号召:平山的共产党员们要组织起平山人民抗日救国,用生命和热血保卫家乡!

次日,王震转至平山和五台县交接的柏树镇。行军途中他接到朱德、彭德怀电报,让他们在平山、灵寿、行唐加紧扩大红军影响,发动群众,吸收散兵,壮大队伍。

10月3日,359旅717团的政训处主任刘道生带着300多人“战地救亡团”辗转到达洪子店。第二天,便召集平山县委的于光汉、贾一波、李谨亭、韩一钧、张雨初等人开了联席会,布置了扩军任务。5日,王震再次致电朱、彭、贺等,回报说:“河北人心动荡激愤,惜无组织。但因过去农民历次经过新旧军阀战争,民性强悍……我党领导的游击运动和现在保存着党组织,故创造新的武装,具备优良条件……建议我率之二营兵,以平山为中心,开展灵寿、行唐以西、阜平以南井陉等地工作,以树立太行山东势力。”

第三天,栗再温和李德仲回到了平山,组建了冀西特委,李德仲任书记,栗再温任组织部长。救亡团、冀西特委、平山县委迅速组成了10个扩军小组,分赴各个村镇动员宣传。平山一带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抗战的标语贴满街巷,“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参加八路军,赶走小东洋”,抗战的口号响彻太行。

平山团的一位战士封奇书,在晚年时凭着记忆默诵出了一张布告: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布告

本军出师东征,为求民族生存;坚决驱逐日寇,恢复主权完整;

拥护统一战线,团结友党友军;遵从抗日纲领,团结抗日阶层;

组建抗日政权,依靠工农大众;实行合理负担,组织发动群众;

创建抗战基地,开展游击战争;号召铁血男儿,踊跃参战参军;

优待军属烈属,抗日军人光荣;本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群众;

禁止拉夫拉车,禁止强拉壮丁;保护工农商业,买卖照市公平;

如若违犯军纪,铁的纪律不容;倘有不肖之徒,勒索敲诈人民;

本军坚持拘捕,必定给予严惩;铲除汉奸特务,没收财产充公;

取缔奸伪组织,处理区别轻重;优待日伪俘虏,本军照章执行;

如若携械来归,本军热烈欢迎;根据功劳大小,给予授奖记功;

欢迎散兵游勇,携械参加本军;共赴前线抗日,待遇一视同仁;

凡我各界同胞,勿为谣言惑众;军民团结一体,共保社会安宁;

仰望各族各界,一律遵照执行。

切切此布!

师长 贺龙 政治委员 关向应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八月×日

布告如春风吹进人们心头,许多人都像封奇书一样受到了鼓舞,激起了参军的热情。但是光有宣传鼓动的热情是不行的,朴实山民是有很多顾虑的,送每一个孩子当兵都不是像今天这样简单!那意味着去死,更怕的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而此时,一种“带动”就有了很大的安定性。把孩子交给叔叔大伯,似乎是最大的放心的理由。或是父子兄弟相随,出门有伴,有照顾;死有见证,能魂归故里,也许这是故乡送出骨肉们时的最低心愿。平山的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们,自然成为最有力的带领者。这些农家子弟都是拜了祖先,求了神仙,甚至背上土布做的“家簿”(家谱)开始艰难地出发的。保家卫国,打日本鬼子,就是为了这样简单的目的,一队队平山儿女结伴而行,奔向了洪子店。

猫石村地处平山西部深山,仅仅有60多户人家。县委委员梁雨晴带头报名,全村的党员全部参军,一下子走出了34名青壮年。梁雨晴成为平山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排长。

霍宾台,这里是平山党组织创始人于光汉的家乡,李法庄是于光汉发展的平山县第一个农民党员,第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曾担任过第二任县委书记。60多人的一支队伍被李法庄带到了洪子店,集体参军。

西沿兴村,曾任平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李谨亭,辞去小学教师,也带领几十名乡亲来到洪子店,参加平山团。

紧邻平山城西的回舍镇的几个村庄里,十天里有300多人报名参军,组成平山团第二营。其中田兴村就有47名。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当地农民又组织起“回舍大枪班”,成为边区非常出名的游击队,他们立功受奖的照片至今还高悬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厅中。

苏家庄小学教师、共产党员韩勋从本村开始动员,在郭苏河一条沟里就动员出了一个连。韩勋最后成为359旅旅部参谋。

北贾壁村的医生刘光锡,已经42岁,是平山县有名的医生,开着一家光天医院。他去兵站报名,报名处的干部看他岁数大,身体羸弱,不敢要他。他打听着陈宗尧团长的行踪,辗转4天,跑了几百里山路,终于追上了陈宗尧。刘光锡表示要把自己的医院一起捐给部队,作为平山团的随军医院。陈宗尧答应了。刘光锡匆忙返回,动员医院全体人员,加上子侄共14人,一起参军,组成了团卫生队。

在随后的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里,从平山县最西头的河西头,到郭苏河、文都河,从南沟到北贾壁,从东黄泥到西柏坡,从山地到丘陵到平原,党员父亲带着儿子,党员哥哥带着兄弟,老师带着学生,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只有12岁,陆续共有1700名平山子弟参加到平山团的队伍中来。

这样短暂的时间,在太行山区这样一个普通的县,一次参军组成一个团,这在中国革命的军队中也是绝无仅有。我遍查了包括正面战场在内的抗战史,在这次挽救民族危亡的战争中,一个县以整团的建制参加八路军主力部队,全中国也只有平山一例。

当我寻访平山团来到洪子店时,那支穿着农家衣裳的队伍已经离开了73年,他们训练的河滩已成柏坡湖底……这些兴奋的青年,几乎没有人重新回到故乡。我寻访过多个村庄,被问者欣然讲述,不是二爷爷就是三大伯都参加了平山团,但落音时就黯然了,他们多数牺牲了,家人也不知亲人的生死下落……

一个乡亲忽然想起什么,问我:“你知道平山团怎样点名吗?”我摇头说:“电视中听到:一营一连!到!二连三班,出发!三连,待命。不是这样的吗?”乡亲笑了。他说:“平山团是用村名点名的!”

后来,采访94岁的平山团二营通信员范明堂(朱家沟村)老战士时候,他一口气“点”下去:“东黄泥、西黄泥、南庄、北庄、朱豪、夹峪、唐家沟、朱家沟、北家沟、上文都、下文都,还有中古月、南古月、北古月,这些村多了,我说不完……”耄耋之年的范老,张口唱出:

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我们再也不能忍受!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同胞们!向前走,别退后,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噢!村名!向前走!一支为民族而战的部队,为保卫家园,就这样走向了抗日战场!我急切地找到几张平山地图,小的、大的、地形图、县志上的古地图……此后,在采访写作中,几乎天天翻看那些地图,从洪子店到西柏坡,无数次把村名一一掠过,我执著地相信,平山团的所有男子汉的身影、灵魂,都已深化在家乡的热土中。

栗再温再一次回故乡工作了。这个做事缜密、老练质朴的“大共产党”第一次把笑容挂满脸庞。历史为我们记录了这样的一个画面:

10月的一天,路过洪子店的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正在会见晋察冀四分区司令员周建平、政委刘道生,以及冀西特委书记栗再温等人,他们正在说话间,脚蹬草鞋,身背斗笠,穿着红军制服的特委负责人李德仲走进屋来。栗再温给他们做了介绍。一直做地下工作、大学生出身的李德仲有些紧张,握着久仰大名的罗荣桓的手不知从何说起。罗荣桓看着他的打扮,问:“长征时,你是哪一个方面军的?”李愣住了,在座的都大笑起来。罗荣桓诧异。栗再温笑着诙谐答道:“他呀,假洋鬼子!”李德仲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解释:“我的警卫员是红军,斗笠和草鞋都是他给我编的。这身军装也是警卫员的,我只不过是借了穿穿。”罗荣桓也忍不住笑起来,连说,看来我没有搞好调查研究,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哦。

从这个有趣的细节可见人们对红军有多么渴望!栗再温他们多年的恐惧与压抑豁然释放,虽然是在民族危亡的抗战大潮中,洪子店依然留下了这些温馨而轻松的笑声。

11月7日,洪子店一片锣鼓声,乡亲们欢送平山团离开洪子店,前往山西盂县上社359旅驻地。同在这一天,朱德总司令电令,晋察冀军区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分兵,主力南下开辟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聂荣臻政委奉命率领独立团、骑兵营等共2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平山团的战士们后来都知道了,八年抗战,嘉奖他们的聂司令有三年半时间就住在他们的家乡平山,就睡在他们曾经睡过的土炕上。

欢送平山团锣鼓中也有许多顾虑。日寇步步紧逼家园,而平山团就要离开平山,难免许多人有了意见,想留下平山团来迎击日寇。栗再温耐心地给大家做工作,要顾大局,抗日要靠八路军,目光不能狭隘。最后他亲自把平山团送到盂县,交到王震旅长手中。栗再温总能清醒而坚定地挽住历史转折点上的巨澜。

平山团到山西整训后,1500人正式编为120师359旅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李铨,参谋长左齐,李法庄为特派员。当然,晋察冀军区刚刚创建,抗日烽火多么需要这些“火种”老红军去点燃啊。栗再温把地方的这个请求转达给王震,王震微笑着安慰说:“早安排好啦!给你们挑最好的干部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