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19236000000027

第27章 文苑赏花(4)

汪浙成苦思冥想,依稀记得,抱养女儿时她穿的内衣,是用一块邮包布做成,衣领上有“阳泉幸福街92号贾”的字样,说明遗弃汪泉的人应该在此地。想起这个情节汪浙成异常兴奋,即刻便给山西省公安厅长写了封求助信,恳请公安机关协助寻找汪泉亲人。他把挽救女儿生命的希望寄托于此。阳泉公安机关经过细致查找,都没有找到汪泉亲人的线索,汪浙成的希望完全落了空。在近乎绝望之时,北京道培医院通过台湾“慈济会”在海峡对岸,给汪泉找到干细胞捐献者,更巧的是捐献者各项指标都与汪泉需要的指标相吻合,这让汪浙成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谁知正要准备移植干细胞时,台湾“慈济会”告诉北京道培医院,捐献者跟他们突然失去了联系,不知是不是反悔了不愿再捐献,这让汪浙成再次陷入茫然的苦恼之中。唉,真是好事多磨呵。过了几天捐献者又找到“慈济会”,这是一位台湾普通母亲,期间因独生子不幸遇车祸,她被巨大悲痛击倒卧床,当从悲痛中挣扎出来,她首先想的是:不能让大陆的父母失去孩子。她强忍着失子之痛捐献干细胞,给了汪泉一次重生机会。汪浙成暂时获得了宽慰。

可是,移植造血干细胞得花一大笔钱,这该如何筹措呢?万般无奈情况下,汪浙成想起自己的小说《土壤》手稿,如果能拍卖些钱就会救女儿。《土壤》是他和亡妻共同创作的,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和象征,每个字都记录着他们的艰辛。这部作品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让汪浙成、温小钰夫妇一举成名,只要有一点办法谁愿意走此下策?当想到妻子“照顾好女儿”的临终嘱托,当想到女儿正濒临死亡线上,汪浙成再也顾不得这些了,立刻通过网络发布消息拍卖书稿。汪浙成家乡浙江奉化一位企业家,从网上得知情况立即伸出援手,汪浙成所在单位浙江作家协会,汪泉所在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温小钰内蒙古大学的学生们,都极力劝阻汪浙成拍卖《土壤》手稿,他们要合力为汪泉筹措这笔救命钱。

汪泉垂危生命,在父爱感召下,在众人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终于起死回生,还她一个新的青春。

应该说,比之其他苦命孩子,汪泉是幸运的,出生不久被亲人遗弃遇上好心的汪浙成夫妇,患上难治的白血病又是养父以超过亲人的父爱,配合医生挽救了她生命,创造了白血病难治的奇迹。比之其他重病病人亲属,汪浙成是幸运的,他最终留下《土壤》书稿,没有失去珍贵的纪念,可以依然与亡妻“对话”,而且他的新作《女儿,爸爸要救你》,业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记录下他与女儿胜似亲情的动人故事,这样汪浙成又拥有一笔新的情感财富。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本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四个城市,那些相识或陌生的普通人,为救助汪泉生命伸出援手,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之歌。

2012年到杭州休养,汪浙成特意来看我,几年不见的老朋友,他明显地疲惫和衰老许多,而那善良、顽强的品性,在他眸子里却依然熠熠闪光。当问起汪泉近况时,汪浙成欣慰地告诉我,经过这场重病磨难,汪泉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原来是生活上我照顾她,现在是她给我做饭洗衣。汪泉跟我说:“今后,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两次救了我这条小命,还默默地照顾了我这么多年,你永远是我的老爸!”汪浙成还告诉我,汪泉这会儿知道关心别人了,她知道你患癌症后,就说:“我吃的‘铁皮枫斗颗粒’不错,你快给柳伯伯寄去。”

汪浙成原以为养女汪泉知道自己身世以后,会经受不住沉重的突然打击,不曾想反而让她更懂事了,因此,这父女俩比过去更知相互疼爱。

那天,汪浙成从我下榻地离开时,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身材还是那么魁梧高大,脚步还是那么坚实有力,只是头发稀疏花白了许多。不禁对这位小我两岁的老弟心生莫名怜爱之心,唉,这人生是多么难测呵,老了老了让他经历一场险些失女之惊。

送他时,看着背上的背包在他宽厚肩膀上,晃悠悠,晃悠悠,渐渐地远去。这背包忽然幻化成小孩,噢,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汪泉吗?日复日,年复年,让汪浙成背大成人了。

如今,女儿汪泉大了,父亲汪浙成老了。相信经历过这场大难,这父女俩将会相扶相助,在未来人生道路上,会走得更安稳、更快乐。我真诚地祝福他们。

2013年4月6日

心怀家国事 柔笔写真情

——《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读后

说起贺捷生,更多人立刻想起她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而忽略她自己的身份。其实,贺捷生是位作家、历史学者,她还有着传奇的人生,说不尽的个人故事。熟悉她的朋友们,平日跟她交往,大都想不起她的家庭背景。如果知道她那非凡经历,就会懂得,在她身上为什么会有如同平民百姓一样的谦和。

记得三年前在《人民日报》作者座谈会上,贺捷生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一直喜欢文学,当年报考北大想学中文,父亲贺龙却不希望我学中文,这才报考了北大历史系,走出学校干的工作一直也是与历史有关,而文学在我心目中,却一直占着重要地位。”她在书中也说:“早知道文字是迷人的,却不知道文字这般迷人。”所以她就巧妙而智慧地将她的工作和爱好联系到一起,用她喜爱的文学之笔,书写她占有的历史题材,形成她自己散文的风格。

继过去多部零散记述先辈革命业绩的作品,这次推出的《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新散文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更显得厚重、亲切和充满深情。既是记述往事的历史书,又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书。享受阅读的同时,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

贺捷生在赠书扉页上写道:“柳萌兄,我没出息,总说当年。”其实,有说不尽当年经历的人,正是拥有最大财富的人,同只有当下单一生活的人比,这是非常令人崇敬和羡慕的事情。生活平顺的人好是好,只是人生显得有些单薄,缺乏深沉与厚重的质感。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到天津去跟孙犁约稿,闲聊中谈起我过去境况,这位我敬重的老作家,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人这一辈子都很不容易。不过,只有经过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那才叫真正的人生。你都经历过了,就会比未经历过的人,对于生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读完《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我又想起孙犁先生的话,因为比起同龄人来,贺捷生一生并不平顺,读她的回忆性文章,就是读她的坎坷经历,更是读她对生活的理解,总会让人从中受益匪浅。

贺捷生,在一次胜利战斗中诞生,十八天后就跟随父母去长征,马背成了她的摇篮,马蹄声就是摇篮曲,她的生命自始就跟长征、跟革命事业紧密相连。不满两岁,由于父亲抗日,只得交给湘西百姓抚养,整个童年在离乱漂泊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父母身边,在北大读书学的又是历史,从此,研究和讴歌红色历史,就成了她一生担当的使命。如果说革命事业需要继承和发扬,那么,研究历史就是继承,书写历史就是发扬,贺捷生在这两方面都有成就。

贺捷生的父母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两个人参加革命前经历不同,革命后目标一致境遇却迥然,作者巧妙地用雪山草地来寓意,非常贴切、形象、生动,跟作者写作风格相吻合。未翻开书就有画面感,让人产生无限联想。读过书中若干篇什,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就是两个字:独特。

一是题材独特。如写父亲的《去看一棵大树》《不能遗忘的小镇》和写母亲的《啊,遥远的桥》等,既写了父母亲的革命经历,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历程。这种两代人共同“经历”的交汇,并非一般作者所能拥有,因此,书写历史事件更丰富,产生了多层次效果。在《不能遗忘的小镇》里,记述一张老照片时,作者写道:“当时,我并不知道它记录的是一段珍贵的历史,一个过去之后再不会重复的瞬间。甚至于不知道我那乳臭未干又懵里懵懂的小模样,永远定格在了那群叱咤风云的人群中间。我只知道那是我少有的与父亲和母亲同时待在一起的日子,只知道照片上的那些人,都像我父母那样把我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抱过我,背过我,用自己的干粮袋里残存的那点粮食喂过我。母亲在许多年后用慈爱的语气告诉我,在庄里镇,当我在分别几个月后重新回到这些人的怀抱里,看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男人,都叫爸爸,看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叫妈妈。”在当今众多作家中,谁能有这样经历,谁能掌握这样题材?只有战争里生战争里长的贺捷生,拥有这笔宝贵财富,所以我说,《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题材独特。

二是视角独特。贺龙元帅是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一般写作者下笔前就有种距离感,而作为贺龙元帅女儿的作家贺捷生,她眼里的贺龙是元帅更是父亲,当然就没有人物高低大小之分。贺龙元帅在贺捷生眼里:“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父亲,身材伟岸,手里总是握着一只大烟斗,动如虎,静如松,是个无所畏惧而又敢于担当的人。”(《父亲的忠诚》)“父亲个子高大,巨头阔脸,戴着显小的维吾尔族小花帽,脸笑得无比诚恳又灿烂,那样子,让我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有趣。”(《梦萦伊犁河谷》)作者看母亲蹇先任的视角,同样带着子女亲切目光,写母亲应对贺龙求婚:“母亲冷静地望着父亲,温文尔雅地说,是吗?贺军长想跟我结婚?这可是件大事,可惜我自己说了不算,得回慈利去问问我父亲,看他同不同意。”(《外公在母亲心中》)“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有见识,有涵养,有胸怀,有正气,没有几个女人能像她那样活得如此大度,如此宠辱不惊。她离开父亲六十多年,从未说过父亲一句坏话,也不让别人说,总是言行一致地维护他的形象。”(《啊,遥远的桥》)这就是作者眼里,雪山般巍峨的父亲,草地般辽阔的母亲。

三是文字独特。好像成了一种程式,大凡写回忆革命的作品,文字都是异常庄重、明朗,让人有千篇一律之感。贺捷生这部《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文字清新、柔美、深情,有的篇章略带些忧伤,给人以情感的“揉搓”。这样的文字好像绵长柔软,其实正像早晨的大海,在微弱的瑰丽晨曦笼罩下,深处涌动着惊涛骇浪。用这样的笔调书写家国大事,似乎有点轻软乏力与内容不相称,仔细读来恰恰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着亲情、溢着敬意,于不知不觉间征服了读者。这正是高手笔墨。如《回到芭茅溪》《远去的马蹄声》等,篇中有些文字犹如散文诗,寓情于景,行云流水,读来会在心河泛起涟漪,丝毫不觉得枯燥、单调。如作者在书中题记写的:“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恐怕没有谁比我听到了更多的马蹄声;没有谁像我那样整日整夜地枕着马蹄声入眠。更没有谁像我那样,每天等待那串马蹄声的响起,就像等待日出和日落……”这样朴实、深情的文字,有种说不出的韵味儿,读后会让你情绪久久纠结。革命历史题材散文,能写得这样感人,实属不易。

贺捷生多年坚持“红色”散文写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部《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出版,给有志革命题材散文的写作者提供了一次系统借鉴机会。无论是对人性探讨,抑或是对历史书写,以及在情感、语言运用上,贺捷生这部新作都值得重视。

2014年5月8日

“大风”劲吹正当时

——李硕儒和电视剧《大风歌》

在情感剧占据多半、谍战戏异常火暴、戏说剧不时冒出的电视屏幕上,能够出现严肃、纯正的历史电视剧,不仅在影视界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且会给观众带来无限观赏喜悦。由李硕儒、张伟佳编剧,北京海润荣天、北京海德等影视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大风歌》,近期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立刻得到业内和观众称赞。除了这部剧制作精良,更因为内容忠实于历史,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真切地获得一定历史知识。

这部四十二集历史电视剧《大风歌》,讲述的是两千一百八十年前,西汉王朝的一段辉煌历史。作品从汉高祖刘邦建汉开始,一直写到汉文帝刘恒去世结束,展现了从西汉建立到创建“文景之治”,近五十年的辉煌历史画卷。孝文帝刘恒崇尚的勤政节俭、仁治天下,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留下可资借鉴的经验。再现这段真实历史,对当下有着特别意义。

汉代是一个浪漫又崇尚英雄的时代,《大风歌》中塑造的众多人物,从刘邦、吕后,到张良、萧何、韩信,从汉文帝刘恒,到贾谊、晁错,个个栩栩如生,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些大智大勇有谋有略人物身上,使我们在对历史做深刻思考中,同时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思想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