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醒黄昏
19236000000010

第10章 四时风情(4)

北戴河很隐,又很露。掩映在幽林深处的别墅,栋栋都有故事和传说,有的已经为人所知,有的至今还是个秘密,隐藏着。那些别墅一般人很难进去,远远望着绿墙红瓦的房舍,凭借想象猜测别墅生活,给北戴河涂上了神秘色彩。这些别墅如同一位内向的人,你永远无法猜测他的心思,于是,北戴河就有了研究别墅的学者,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讲述中窥视往日别墅主人生活。然而,如此隐蔽的北戴河,却又有她显露的一面,在其他旅游城市很少见。由于北戴河地界比较小,即使中心区也距离海近,很容易看见男女旅游者,穿着各种各样的时髦泳装,出入商场、酒吧或逛街,如此近乎放浪形骸的暴露,竟成了北戴河一道风景。

当然,我毕竟不是史地学者,以关注研究北戴河为职业,归纳几点独特之处,完全是凭个人感悟寻觅。就是这找出的仅仅几点,就足以让我对北戴河有了比过去更深的了解。观景越远越美,看人越近越真。当我像看人一样看北戴河的特点,远比过去真切许多,这时对北戴河的感情,就更为深沉,更为淳厚,而且有了更理性认识,感情上也就有了依托。北戴河,你在我心中的距离更近了哟。

2014年7月22日

故乡的年俗

距辛卯年春节还有些天哪,几位新结识的乡友,特意从家乡宁河县,开车到北京来给我送门神。看着那纯正七彩套版门神画,不禁想起幼时送门神情景。故乡春节年俗气氛,顿时推开记忆大门。

送门神是冀东城乡一种古老年俗。早年间的春节前后,好像总要下几场大雪,一望无际的冀东平原,像一张展开的白地毯。飘飘洒洒的瑞雪,预示着丰收年景,乡亲们显得格外高兴,彼此之间送门神,既是对春节祝福,更是对丰年祈盼。这时送门神的人们,手提着或者怀抱着几卷艳丽的门神画,踩着扑哧作响的积雪,给亲朋好友去送门神。昏暗的天,洁白的地,彩色的画,疾步的人,彼此对照着相互映衬着,就成了春节前几天,故乡的一道温馨风景。倘若送门神是在晚间,送画人手提一盏照路马灯,灯光在雪地里晃动着,似流萤点点在雪里纷飞,还会给寒冷的冬夜,增添些许温暖和情趣。故乡春节的年味儿,从送门神开始散放,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看过花灯吃过元宵,随着新的劳作到来才渐淡。

门神的造像,一位是秦叔宝,一位是尉迟敬德,家乡人尊称为“门神爷”。据说,有了这二位照看家门,家宅就会一年平平安安,乡里人自然格外看重。为什么会贴这两个人的像呢?小时候只觉得好看,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长大后问长辈才知道:相传有次唐太宗生病,闻门外有鬼呼叫,唐太宗很害怕,众臣令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戎装站立门外守护,唐太宗果然平安无事。随后令画工画下两人的像,悬挂在宫门左右镇邪。这件事传到民间,效仿而后成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我的家乡宁河县,原来隶属河北省,现在划归天津市,可是说话口音和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冀东人特征。春节的习俗和礼仪,虽说有些两地杂糅,但是更多的成分,还是属于冀东地区。这一方水土滋润的文化,无论经历怎样变革,都难以撼动那古老的根。比如春节各种纸制品,像门神、财神、春联、剪纸、吊钱,都有着浓郁的冀东乡土年味儿。这次几位乡友送来的门神,就是家乡东丰台的老版画,两位门神造型栩栩如生,正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比别处的门神画造型,更显得古朴、鲜艳和生动,很符合冀东人的审美情趣。

故乡春节的年俗,除了送门神画,有的还送财神画。民间传说,十二路财神分文武两种,我家乡的财神形象,像是传说中的赵公明。穿戴古衣冠的长须老者,冲着你和蔼可亲地微笑着,即使给你带不来财运,总还会感念他的善意。这次乡亲们未给我带财神画,大概知道再有财神保佑,我也没有发财的命吧。除了传统的门神爷,还带来几幅别的年画,倒是颇得我欢心。因为春节送年画也是家乡年俗。这普通年画都是喜庆内容,如《年年有余》《麻姑献寿》《鲤鱼跃龙门》《老寿星》《五老观太极》等等,这些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年画,会给家家增添浓浓的年味儿,更是这新的一年寻常日子里,老人们对儿孙经常讲述的故事。像已经多年不见的《二十四孝图》,我小时候过年买年画家家必买,除夕夜晚给长辈拜年接过压岁钱,曾祖母或祖母就会指点着画儿,讲述上边二十四孝的故事,目的就是让儿孙们懂得永远孝敬长辈人的道理。这种春节文化习俗,在冀东一带城乡很流行,有些不算殷实的人家,宁可平时省吃俭用,春节也要买几张年画贴上,除了装饰家居图个吉利,更赏识年画的教化内容。

春节送门神、财神画,是家乡老年俗,少说也有七八百年历史。有这样漫长的年俗,就有这样长的印制业。宁河县的东丰台镇,是个著名版画之乡,素有“京东第一镇”之称,版画印制品在全国也数得上。其版画特点是构图颜色鲜艳、夸张,画面风格粗犷、质朴,跟杨柳青、朱仙镇版画完全不同。去年我曾经专程造访东丰台,可惜版画作坊已经大量消失,只有几家还在苦苦支撑着,这其中就有给我送门神的恒盛号。老板于雨来是位憨厚的农民企业家,他非常自信地告诉我说:“我手头有好多块老画版,再困难我也要坚持制作,把这老祖宗东西保存下来,给乡亲们的春节造点祥和平安气氛。”我问他销路如何,他说销路相当不错,港台、东南亚、日本和欧美,都有客人来买民俗版画。特别是门神、财神版画,更受远近客人青睐,在春节期间特别抢手。是呵,如今人们最大的希望和祈盼,不就是健康、平安和快乐吗?

至于写春联剪窗花儿这类故乡年俗,跟其他南北城乡,在形式和内容上,好像并无太大差别。在我的家乡写春联,有一点倒是非常可取,这就是,对那些会写字的读书人,通常尊称他们为“先生”,春节时“先生”分外受欢迎。无读书的人家在春节前,买几张红纸,提上烧酒或糕点,登门到“先生”家求写几幅春联,笑逐颜开地拿着回家,这个春节就算过得踏实了。我许多年未在家乡过春节,年俗似乎也有些新变化,听说如今时兴挂国画和字画。年前有几位乡亲专程到北京来,找在京城的乡亲书画家,给他们写些字作些画,说是留在春节赠送亲友。求画要字的人中,有普通农民,有一般干部,还有企业老板,他们说,住房宽敞漂亮了,年年春节贴年画,总觉得有点单调,家中有点字画会更好。

就是嘛,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年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只是希望乡亲们,不要把老年俗丢掉,像送门神、贴对联、剪窗花、买年画、挂吊钱,依然是味道儿最足的年俗,让这些老祖宗的东西,陪伴着过新生活岂不是更红火吗?故乡呵,在京城迎接老家门神,相信今后年月,我都会平安幸福。请放心吧!

2011年1月16日

故乡的气息

阔别故乡半个多世纪,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回到那个梦寐已久的小镇,想找寻那些记忆中的景物,还有那生我养我的老宅子,未想到如今的一切都不在了,除了名字依然那么叫,呈现我眼前的景物,完全是陌生的新奇的,说实在的,此刻的我,连承认故乡的勇气都没有,眼前幻化的依然是童年景象。

回来后我一直处于困惑的状态,不断地在心中默问:“故乡是什么?”是出生的老宅?是独特的餐食?是童年的伙伴?是玩耍的街道?是识字的学校?是爬过的大树?是戏水的河沟……是,好像又不是。忽然想起那首唐诗,只是此刻让我在心中改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笑问故乡哪里去,乡亲摇头说不知。”

我的家乡在冀东平原,一个叫宁河的老县城,三面环水如同城墙,围护着她的宁静风光。据说:宁河镇约始于东汉末年,当时功用大致为储粮。明人《梁城(宁河镇)怀古》记载:“巍势今天迹尚存,当年曾为备粮屯。”清代《储粮城》一诗中也说:“今之宁河县,古之储粮城。”宁河镇数面由水环绕,县城以水为墙,登高四望,水光潋滟,拍打堤岸,实为一处胜景。清人邵兰谱诗云:“碧流如带绕为城……潮来激荡静闻声……活水源头无限意,文心时向素波生。”把我的家乡宁河誉为北方美丽水乡,我想再为恰当不过。可是现在呢?什么都不在了,留给我的只是怀念。

先是“文革”运动毁掉了她不多的古绩,后来唐山大地震又毁了她的容颜,我记忆中的模样和景物,如今荡然无存踪影不见。面对着眼前的衰败景象,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甚至于有些后悔重返故乡,不然,记忆中的这座北方小县城,不是依然那么古朴温馨吗?不是依然那么热闹闲适吗?古老的宁河县衙门,苍凉的杜阁老墓地,老军阀的齐督军府,荒野上的石人石马,鳞次栉比的店铺,不断走过的车辆,熙熙攘攘的行人,酒店茶馆的招幌,水铺茶炉的笛声,家院中的花木,如此等等,岂不是成为我永远的心中画卷?那是一派多么迷人的景色啊。

多少年哪,我一直企盼着有朝一日回到熟悉的童年故乡,重温那纯真美好的梦。现在真的回来了,回家的感觉却没有,故乡成了另种模样,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顿时袭上我的心头。倘若不是有乡亲在旁,我真想大声地叫喊:“故乡,你去哪里啦?”好端端一个古老县城,怎么竟成了小村庄?!这就是古书上讲的“沧海桑田”吗?我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只要我的记忆不消弭,故乡就是记忆的模样,谁也夺不走我的记忆。

然而,眼前的陌生景象,却又让我不能不相信,童年的故乡真的消失了。唯一少变的是那些小河,在岸边茂密芦苇的目送下,流汇到故乡的母亲河——蓟运河,而后走向更远的水域。想到这里总算有了些许满足感。因为水是我故乡的标志,我的童年生活跟水相依,这块土地水在就有故乡。站在静静的河边,我深深地吸口气,噢,那芦苇的清新气味,那田野的潮润气味,一时间都跑到我的肺腑,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这时我就不能不承认,这气息是我故乡的气息,我就是闻着这气息长大的。这气息犹如母亲的乳汁味儿,这气息犹如祖母的手掌味儿,这气息犹如我吃过的稻米味儿。这是我故乡的真实气息呵,闻着这气息我就沉醉了。

是的,土地跟人一样,岁月的淘洗,世事的折磨,都可能让她容颜变老变丑。唯有那特有的气息,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时我才真切地懂得,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方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需要,许多固有的东西都会变化,谁也无权力要求别人,坚守或更迭过去的事物。比如我的家乡宁河,在我小时候,由于陆路运输不方便和不顺畅,自然要利用水系运输,我多河流的故乡就成了船只集散地,她自然会有当年的繁华兴旺。而现在高速公路如此发达,再没有人用船只搞水路运输,家乡必然就失去往日的光彩。这跟起落的人生一样,总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然而,对于久别故乡的游子,只要闻到故乡气息,就完全满意满足了。葡萄美酒再怎么醉人,都比不过故乡的气息,无论走多么远多么久,只要回味一下故乡气息,你心灵的风筝飞得再高,都会觉得有种依靠和踏实。我这次回到久别的故乡,景物全变了,乡亲陌生了,想起来难免有些遗憾;可是闻到的故乡气息,储存在我的胸肺里,就如同吸足了水的树,相信我生命的根须会更茁壮。故乡呵,你的气息,就是我生命的活水。

2011年3月23日

岭南水乡绿意

有首歌《梦里水乡》,很好听。

每次静坐家中,听唱这首歌曲,我的心绪也依稀在梦中,梦我北方水乡的老家,梦我见过的江南水乡,那缥缥缈缈一弯弯河水,顿时便会在眼前轻轻荡漾。河上飘过的轻舟流帆,如同水鸟的翅膀扇动,在我的心空里掠过,立时就有种无名惬意,悄悄地注满我的胸怀,感觉是那么舒畅美好。这时才意识到,我对于那水乡,总是无法割舍。

说起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早已进诗入画,如同小家碧玉,娇巧妩媚,楚楚动人,总是让人魂不守舍。而我北方水乡的老家,河流是那么宽广开阔,茂密芦苇丛生两岸,如同壮实的北方汉子,看上一眼都觉得心里踏实。那么,岭南水乡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前不久去了趟广州市,特意参观访问番禺区,一个名为大稳的村庄,结识了这处岭南水乡。虽说正是隆冬季节,我们这些“北佬”,却毫无冬的感觉,跟北方季节比较,这里好似北方的秋天,身着秋装还不时脱下外衣。

到了大稳村举目四望,花木葱茏,繁花盛开,河水翻波,小船轻摇,丝毫没有冬天的肃杀气。听过主人介绍才知道,“东涌绿道旅游”攻略,在这里刚刚开始启动,一年四季都会有绿色,哪能让冬天立足呢?岭南气候属于亚热带,寒冷时间比较短,留住绿色完全有可能,这得感谢老天偏爱。可是外来旅游者们,并非单纯来赏绿呵,如果单纯观赏绿色,城市植物园绿色岂不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