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19235700000030

第30章 洒血攘袂 江西奏捷(2)

在文天祥的家乡吉州,其亲属率先举事。大妹夫孙招集义勇,大妹拿出所有首饰以供军资,支持丈夫收复了龙泉县城。二妹夫彭震龙与肖敬夫、肖焘夫兄弟等歃血起誓,攻下永新县城。肖明哲监赣县义兵,收复了万安县,到龙泉与孙会合。泰和针工刘士昭与乡人密谋恢复泰和县,事败,咬破手指在帛上写下血书:“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以帛自刭。同督府军在当地豪杰义士的配合下,一举收复了吉水、永丰、万安、永新和龙泉,吉州八个县一举收复了五县。

吉州以西,袁州(今属江西宜春)、南安军(江西大余)、分宁(江西修水县境内)、武宁的义军纷起,相继派人来同督府请领军令。袁州的萍乡县被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等人领兵收复,杀了元军头目来万户等六人。此前刘伯文带着同督府文书前往联络义兵,因仆从酒后泄密,被来万户杀害,杀了来万户,也算为刘伯文报了仇。南安军在去年元军攻陷江西时,守将杨公畿投降,独南安县不降,三县管界巡检李梓发等推举前南安尉叶茂为主,治械守城,元丞相塔出与张弘范、吕师夔率兵一万多人久攻不下,塔出一筹莫展,对张弘范、吕师夔说:“城子如堞大,人心乃尔硬耶!”转而到城下劝降,遭守兵大骂,塔出差点被炮击中。二月,叶茂出降,李梓发仍坚守如故,此时与同督府相策应。

吉州以东,抚州、饶州、建昌军(江西南城县境内)志士也应时起兵。抚州的何时起兵收复了崇仁县。旴江(抚河)的进士傅卓者起兵不成被害。饶、抚之地又有进士陈莘,结约弋阳谢梦得谋取信州,事败皆死。

吉州以北,临江军、洪州(江西南昌)的义军也派人来同督府请命约束,每日都有那里的豪杰来送钱款供军资。

在南面的赣州,同督府主力在当地豪杰的配合下更是势如破竹,连下虔化、信丰、瑞金、石城、安远、龙南,加上会昌、兴国和雩都,攻占了赣州所属全部九个县,陷赣州于孤城。

文天祥自五月率同督府军出兵江西,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除赣州和泰和以外的所有战役目标,打出了一个“大江以西,有席卷包举之势”的大好局面。这个战果是在两军交战一边倒,宋军逢战必败,竞日弃城失地,斗志如决堤般溃散,国家濒临毁灭的四面楚歌中取得的,就不能不越发显得可贵和辉煌。

后来文天祥被囚大都,忽必烈正在犹豫杀不杀他时,景炎二年(1277)任江西行中书省左丞的麦术丁极言倡杀,他对忽必烈说:“文丞相英才伟略,古今罕有。曩者开督府于汀州,筹略号令,本朝将帅均不可及。苟释之使去,彼必遁回江南,号召天下,为国家之大患。”这无疑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然而这个江西大捷的战果并不能逆转大局,其价值和意义与其说是军事上的,不如说是节义上的,是民族精神和气节在一片悲观绝望的黑暗中冲天而起,光耀日月,在史册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确实,取得江西大捷的胜利,固然是由于文天祥振臂一呼,激发出蛰伏于人心的爱国热忱和抗敌意志,在沉寂的大地上引发了绝地反击的滚滚熔岩,但也不能不说,这与元朝北方有警、大军北调有关。此前,忽必烈怀疑高丽侍中金方庆图谋作乱,从阿术军中抽一万精兵赴阙;同时,蒙哥的四子昔里吉等诸王发动叛乱,东犯和林,应昌(内蒙古阿巴哈纳尔旗东南)只儿斡带和六盘山霍虎起兵响应,漠南大震,居庸关以北告警,忽必烈命伯颜率大军北返讨伐,这无疑就减少了在江南的兵力。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称道文天祥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领军才干。

正如明代文史巨匠王世贞所评:“谈者非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

至于文天祥怎样用兵,除上所述,史无记载,但不要忘了,文天祥是个象棋高手,“平生嗜象弈,以其危险制胜奇绝者”,自创四十局势图象棋棋谱,这其中正便模拟、蕴含着战争的作战形式、用谋斗智的精华。文天祥的四十局势图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必有其内在的联系,必也是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由此可以推想,文天祥过梅岭谋会昌、谋兴国,于兴国开督府,发兵三路,以主力攻打赣州,偏师直捣永丰、吉水,另一路进攻泰和,都不是无端而来,都必有其依势谋局的精思妙算。因此,江西大捷,不能不归功于文天祥智勇的军事谋略。

这其中当然也应包括派人四处联络义士结约起兵的举措。如此,文天祥在胜利之日就不会不为失去了吕武这样的有功之臣而备加伤心。吕武是在南剑州被派往江淮结约豪杰的,经淮东沦陷区辗转数千里回到梅州后,又挺身寇寨,化贼为兵,为同督府招回一批抗元兵士。可就当他率领数千人进军江西时,却“以无礼于士大夫,遭横逆死”。“士大夫”是谁?吕武怎么无礼于他招致了死罪?文天祥没有说,但从他的诗中似可见端倪,诗曰:“疾恶怀刚肠,世人皆欲杀。魂魄犹正直,回首肺肝热。”其小序说:“其人劲烈,面折人,触忌讳不避。然忠鲠,人皆服之。”文天祥对他的人格是赞赏的,他的死是由于他忠鲠,由于疾恶刚肠,从而触犯了某人的忌讳。由此可看出,吕武的死必是冤死,他得罪的人无疑是最高层的统治者。自陷元营应募相从,到逃离元营,历经艰险,泛海南归,吕武一直表现得忠勇无畏,在他“死之日,一军为之流涕”,文天祥以诗表达了自己失去肝胆战友的痛惜之情。

文天祥同督府在江西连传捷报,对周边地区的抗元义军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湖南义军应声而动。衡山进士赵璠在湘乡起事,写信给同督府请命,经文天祥转呈,行朝授他军器监,号召勤王。朝奉郎张唐、前赣州通判熊桂等人,起兵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个县城。攸县士人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也与赵璠相呼应,联络同督府,聚众数千收复袁州萍乡县。此前张虎在宝庆府(湖南邵阳)发难,附近各县纷纷响应,光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加入了抗元的浪潮。

淮西、湖北、福建、广东等地也受到震动。淮西义士刘源串联附近山寨,坚持抗元多年,这时他和安抚使张德舆在淮西起兵,司空山(湖北南漳县西北)的傅高举兵响应,两军互为犄角,新复黄州(湖北黄州)、寿昌军(湖北鄂城),在樊口(武昌西北)杀死元军湖北宣抚使郑鼎。兴国军(湖北鄂州)也告光复。黄州、兴国军新复后皆来同督府请命。广东赵溍、方兴领导的摧锋军在韶州仁化县立寨,也前来自请接受同督府统辖。福建汀州斩伪天子黄从,也把首级送到同督府报功。要说明一下,这个黄从是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

景炎二年(1277)五月至七月,同督府军取得了江西大捷,四方义军烽火相应,皆来请命,“所在义兵不可计数”,同督府“号令通于江淮”。与此同时,张世杰回兵泉州讨伐降官蒲寿庚,附近义军起而配合,其部将高日新收复了闽北的邵武军。一时间,东南一带出现了连片抗元的局面。

尽管文天祥已看清国家命运的大势,抱定了“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的死节,此时却也想:“天若祚宋,则是举也,幸而一捷,国事垂成之候也。”

崆峒杀气黑,洒血暗郊坰。

哀笳晓幽咽,石壁断空青。

与诗前小序不同,诗中却充斥着险恶的意象和忧虑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