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19235700000029

第29章 洒血攘袂 江西奏捷(1)

率领元军攻入福建,连下建宁府、邵武军、南剑州,把南宋小朝廷驱赶到海上的,不是别人,正是几个月前文天祥被扣押在大营时的馆伴唆都。如今他已由建康安抚使升任福建宣慰使,行征南元帅府事。

得到吴浚劝降被文天祥处斩的报告,他并不像别的元军将领那样怒遣大军,以加倍的野蛮给对手以毁灭性打击,而是让南剑州降臣王积翁的淮军旧部罗辉再次去劝降。

唆都这么做,一是念旧情,由于那一段与文天祥朝夕接触,了解其为人,钦佩其忠信气节;二是唆都不仅骁勇善战,且有眼界。早年他随哈必赤平定李璮叛乱,发现当地有许多年轻人偷偷跑到宋境卖马,返朝后他却奏请不要予以治罪,而把这些小盗收入军中,结果得兵三千,升为千户。他在征战中体会到,凡宋将投降之地,攻占不费一兵一卒,反之总需付出高昂代价,如此前攻打兴化(莆田)时,死守孤垒的宋兵不足一千,他亲自临阵督战,造云梯炮石猛攻,城上仍矢石雨下,在叛官开门攻入后仍巷战终日,杀人三万多,自己损失也不小。对文天祥硬攻,恐怕更不容易,但如果能让文天祥这样的人归顺,那将极大地瓦解宋军军心,收到归一效万之功。

他对文天祥的节操是领教过的,文天祥真的能被劝转吗?他并非不抱有一丝幻想,凡事此一时,彼一时,攻下衢州时,右丞相留梦炎不就躬伏在自己脚下了吗?文天祥就是骨头再硬,也不能不识时务吧?

然而唆都与文天祥的想法正好背道而驰,两年前文天祥应诏起兵勤王时,就曾清醒地表示过,他明知道举义勤王是不可为而为之,他之所以忠义感慨而行,是因为深恨国家危厄之时无人舍身报国,他要打破这令人悲哀的沉寂,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如今临安陷落,赵 与后宫被押北上,江南大部分地区为元军占领,流亡小朝廷也已逃往海上,就更需要抱定死节者挺身而出,只不过如果当初还企图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此时已经不抱太多幻想,此时他随时准备以死节撑住民族气节和魂魄的大旗。

这在去年五月写的《指南录·后序》中说得很清楚:“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患难中活着是侥幸,而活着的意义何在?活着不能救国难,死了做鬼也要打击敌人,是义;活着的时候为国冲杀在前,直拼到死,也是义。啊啊,终是一死!

元军南侵以来,满朝文武和士大夫的操守可怖地轰隆倒塌,愈演愈烈,到了此时,以死节力挺民族气节和魂魄,已成为文天祥的信仰,成为他成圣成贤的目标追求。如此,他怎么可能屈膝投降呢?唆都的劝降只会让他备受侮辱,让他愤怒。

但这次他没有杀罗辉。唆都做馆伴时,对自己一直好言好语,敬重之情溢于言表,“常恐予之伏死节”,不能不念这段旧情。罗辉是带着书信来的,文天祥也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

天祥至汀后,即移建,以次沦失。朝廷养士三百年,无死节者。如心先生(陈文龙)差强人意,不知今果死否?哀哉,哀哉。坐孤城中,势力穷屈,泛观宇宙,无一可为,甚负吾平生之志。三年不见老母,灯前一夕,自汀移屯至龙岩,间道得与老母相见,即下从先帝游,复何云!(唆)都相公去年馆伴,用情甚至,常念之不忘,故回书,复遣罗辉来。永诀!永诀!

伏乞台照。

永诀!永诀!死志已决,杀身成圣成贤的信仰已不可改变!

只要手里有兵,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束手待毙,就要“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如要抗争,最好的选择还是回到江西老家,把根据地的军民发动聚集起来与敌死拼。

三月,同督府军往西南方向收复梅州,转而向北剑指赣南。

也是在这个月,大弟文璧带着母亲曾德慈、幼弟文璋、二妹文淑孙及文天祥的妻妾儿女也来到了梅州。一起来的还有肖资,他是文天祥的书吏,为人厚道,生性温和,江西失陷后一直尽心尽力随侍文天祥的老母和家人。

从前年率勤王军自赣州入卫,文天祥便将老母及一大家子托付给了文璧。从临安赴平江前,奏请朝廷为文璧乞祠,文璧因此受赐直秘阁,主管崇道观,诰词曰:“惟尔哲兄,以鸿儒魁望,倡义勤王,忠于为国,而不谋家。乃命阃制,修扦我难。尔竞爽有令誉,虞侍陔养,叔出季处,恩义两尽。”让文璧用祠禄养亲,代以尽孝。不久文璧受任知惠州,把老母和一大家子人接往惠州。去年十一月,接到文天祥在汀州写来的书信,便带着老母及一大家子前来团聚,在兵荒马乱中颠沛辗转多时,才历经艰辛来到梅州。

文天祥说三年不见老母,其实是两年。在动荡险恶的战乱中与阔别的老母相聚,与妻子欧阳氏和妾颜氏、黄氏相聚,与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女儿柳娘、环娘、监娘、奉娘相聚,与弟妹相聚,其悲喜交加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亲人中不见了长女定娘和幼女寿娘,两个孩子已于去年病死在惠州河源县的三角村。文天祥闻知悲从中来,失声痛哭,他后来在诗中写道:“痴女饥咬我,郁没一悲魂。不得收骨肉,痛哭苍烟根。”两个幼女被当地一位文天祥的好友谢元妥为安葬,将墓地称为“仙女桥”。

“间道得与老母相见,即下从先帝游,复何云!”与老母相见的心愿已实现,如今还有何求?唯以死节尽忠尽孝,与强虏拼尽最后一滴血!

发兵前,文天祥与帐前文武昼夜运筹,对用兵做了一番部署。为令行禁止,整肃军纪,断然斩杀了飞扬跋扈、不听号令的钱汉英、王福二将。

景炎二年(1277)五月,文天祥率同督府军开拔,拉开了收复江西之役的序幕。

在越过梅岭的进兵途中,文天祥豪情激荡,于马背上吟诗一首:

去年伤北使,今日叹南驰。

云湿山如动,天低雨欲垂。

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

正好王师出,崆峒麦熟时。

越过梅岭,文天祥率主力直下赣州会昌,“时赣、吉兵皆来会”。去年底在宁都被俘的邹,假称算命先生脱身后,又在永丰和兴国间聚兵,此时率兵来会合,同督府奏授他为江西安抚副使,统兵数万。以武功赐第的勤王军旧部刘伯文也来相投,奉命带着同督府文书,联络远近义士。六月初三,同督府军大败元军,夺回雩都。接着又一鼓作气进军兴国,兴国人钟绍安散尽家资招募里中义兵起来响应,兴国县反正。六月二十一日,同督府移驻兴国。

在兴国站稳脚跟后,文天祥于七月指挥三路出击,一路由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率主力攻打赣州,一路由安抚副使邹率赣州诸县兵力捣永丰、吉水,另一路由招谕副使黎贵达率吉州诸县兵力进攻泰和。与此同时,派人向各地抗元武装传达起事檄文。

同督府收复失地气势如虹,声威大振,一时间各地豪杰义士呼啸而起、举戈响应,尤其是从临安被遣返、一直在暗中蛰伏的赣州勤王军旧部,纷纷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