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之时,小人共工、 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一如范仲淹所持之论,欧阳修并不讳言朋党,而是堂皇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有君子党,有小人党,关键看你皇帝怎么辨别,怎么对待。而且引经据典,从尧、舜一直说到不远的前朝唐朝,看你仁宗学什么样,是要共工、 兜等四人呀,还是要八元、八恺十六人,就像尧王爷一样;是要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组成的明星团队,不害怕他们“并列于朝”,就像舜王爷一样;是像商纣王一样,“有臣亿万”却各怀私心,还是像周文王一样,“有臣三千”却万众一心;或者像汉、唐末帝一样“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将“此辈清流”残忍地“投之黄河”……全在你哪皇上。
看来宋仁宗没能从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朋党论”中汲取正能量,没能像尧舜周武一样坚信君子党,他被“朋党”二字吓着了,被夏竦一伙搅起的朋党漩涡转迷糊了,现在富弼和石介又在谋大逆,草拟什么废立诏书,你要朕不信吧,石介这亲笔信,连他自己都无言以对。再者,他二人能没有背景呢?他俩可都和范……宋仁宗都不敢往下想了。此时,被夏竦收买的内侍蓝元震则上书说:“范仲淹、欧阳修、尹洙、余靖……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递相提挈,不过二三年,布满要路,则误朝迷国,谁敢有言!”对目下的宋仁宗来说,蓝元震这话特好入耳,一听即入心,便对富弼和石介这个案子更在乎了。
那么,石介和富弼以及他们的私信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夏竦衔恨于范仲淹等新政派,尤其将坏他好事的石介视为眼中钉,发狠要拿他开刀见红,倒范害政,以解心头之恨。他真下了大功夫,将府中一灵性女婢训练成书法家,而且专门学的是石介书法。在北宋文人中,石介行楷极出色,唯一存世的《与长官执事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二〇〇五年六月十九日,在北京翰海二〇〇五春季拍卖会上,有五件北宋名人书札以二千二百二十七万五千元人民币高价成交,其中成交价最高的就是石介的《与长官执事札》,成交价五百五十万元人民币。其他四件是:左肤的《与通判承议札》,成交价四百八十四万元;富弼的《儿子帖》,成交价四百六十二万元;何栗的《屏居帖》,成交价三百八十五万元;吕嘉问的《与元翰札》,成交价三百四十万元。且说婢女学成之后,夏竦就指使她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信,就是宋仁宗手里这封“谋逆信”。宋仁宗人到中年,却一直没有子嗣,对皇位继承问题极为敏感。这封伪造信的巧妙与恶毒之处就在于此,紧扣仁宗心思,说石介与富弼企图废掉仁宗,另立新君。具体内容据说是这样的:先是,石介确曾给富弼写过一封信,鼓励他的朋友“行伊、周之事”,就是像伊尹、周公那样,辅佐明君干一番大事业。夏竦听说有这封信,就改为“行伊、霍之事”,这性质可就大变了。霍光位高权重,在汉昭帝去世后,曾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旋即又废之,再改立刘询为汉宣帝。以此影射势力日大的改革派,已然威胁到宋仁宗的君权了。你说人家宋仁宗能不惊心动魄吗?就算他宅心宽厚,不相信范仲淹、富弼们会干出这种事,可由此勾出帝王们看家的疑心和戒心,那则必然的。宋仁宗的猜忌心一起,你改革团队还有好日子过吗?
范仲淹何等敏锐,且早对新政成败多有预感,此案一出,百口莫辩,心知大事已不可为,遂“不敢自安于朝”,与富弼请求外放。宋仁宗马上表态同意,于是,庆历四年(1044)八月,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出京宣抚河东,富弼以枢密副使宣抚河北。厉行庆历新政的两名大帅黯然离岗,火热的改革能不受害?于是新政戛然而止。跳过年,悲愤难平的石介气成大病,他被赶出国子监,下放到濮州(今山东省-城县北)去做通判,未及到任所便死在家中,年仅四十一岁。
夏竦的报复到此为止了吗?这个黑心的文人还不罢手,又策划了一场更为惊人的大案。也是该着有事:徐州有个孔直温,与石介有旧,有人说他是石介的学生。此人于庆历五年(1045)真的要谋反,败露后被抄家,这一抄可坏了,抄出了石介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夏竦借此大做文章,向仁宗上奏说:皇上您该相信了吧,他们真的有谋反之心,而且据臣所知,石介其实并没有死掉,是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这边则由富弼做内应,这是一个更大的逆谋。如若不信,开棺验尸,空棺为证。此时的宋仁宗已然鬼迷心窍,宽仁劲儿一点都不见了,竟然听信夏竦的荒唐主意,下诏开棺验尸,看看棺材里到底有没有石介。此诏一下,轰动朝野。《宋史·石介传》这样记载说:
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搜其家,得介书。夏竦衔介甚,且欲中伤杜衍等,因言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衍时在兖州,以验介事语官属,众不敢答,掌书记龚鼎臣愿以阖族保介必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这件事干得真是又阴狠又愚蠢,非常不得人心。欧阳修为此写有长诗《重读徂徕集》,真道出了时人的无比义愤。此诗被后世誉为“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非展示不可。
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
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勉尽三四章,收泪辄忻欢。
切切善恶戒,丁宁仁义言。
如闻子谈论,疑子立我前。
乃知长在世,谁谓已沉泉。
昔也人事乖,相从常苦艰。
今而每思子,开卷子在颜。
我欲贵子文,刻以金玉联。
金可烁而销,玉可碎非坚。
不若书以纸,六经皆纸传。
但当书百本,传百以为千。
或落於四夷,或藏在深山。
待彼谤焰熄,放此光芒悬。
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
无穷在其后,万世在其先。
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
惟彼不可朽,名声文行然。
谗诬不须辩,亦止百年间。
百年后来者,憎爱不相缘。
公议然后出,自然见媸妍。
孔孟困一生,毁逐遭百端。
后世苟不公,至今无圣贤。
所以忠义士,恃此死不难。
当子病方革,谤辞正腾喧。
众人皆欲杀,圣主独保全。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於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询求子世家,恨子儿女顽。
经岁不见报,有辞未能诠。
忽开子遗文,使我心已宽。
子道自能久,吾言岂须镌。
事过两年,庆历七年(1047)六月,犹有人为石介以及范仲淹、富弼等辩冤鸣屈,追讨公道。比如侍御史知杂事张昪和御史何郯,在其奏疏中这样说:
伏闻朝廷近降指挥,为疑石介,遍根问旧来曾涉往还臣僚,以审存没。中外传闻,颇甚骇异。缘石介平生,颇笃学问,所病者,道未周而好为人师,致后生从学者多游荡狂妄之士。又在太学日,不量职分,专以时事为任。此数端是可深责,其于他事,计亦不为。况介前年物故,众已明知,万一使介尚存,一眇小丈夫,亦何所图?臣闻此事造端全是夏竦。始初阴令人摹拟石介书迹,作与前来两府臣僚简尺,妄言事端,欲传播入内,上惑聪明。夏竦岂不知石介已死,然其如此者,其意本不在石介。盖以范仲淹、富弼在两府日,夏竦曾有枢密使之命,当时亦以群议不容,即行罢退。疑仲淹等同力排摈,以石介曾被仲淹等荐引,故欲深成石介之恶,以污忠义之臣。皆畴昔之憾,未尝获逞。昨以方居要位,乃假朝廷之势有所报尔,其欲损国家事体,则皆不顾焉。伏望圣慈照夏竦之深心,素来险诈,亮仲淹、弼之大节,终是忠纯,特排奸谋,以示恩遇。其石介存没,亦乞更不根问,庶存大体。自夏竦力行此事,中外物议,皆知不可,然而未尝有敢言者,盖虑时论指为朋比耳。臣若更不陈始末明辨,即是深负言责,伏惟圣明矜其愚而图之,则天下幸甚!
颇可深责的是宋仁宗,以他从前表现的圣明仁厚,他能听不到“中外物议,皆知不可”?看不出“此事造端全是夏竦”,“其意本不在石介”“故欲深成石介之恶,以污忠义之臣”,而对范仲淹、富弼“有所报尔”?只能说明此时的宋仁宗,已然对庆历新政及范仲淹们猜忌良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变法初衷。唯其如此,这才放任或者说怂恿夏竦之流,对改革派反攻倒算,愈演愈烈,接着导致了苏舜钦、王益柔事件。
范仲淹、富弼虽然离开了权力中心,但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的头衔还在,说明还有可能再重掌权柄,再行新政;另外朝中还有杜衍、韩琦等一大批新政精英人物在,随时可能发起反击,维护新政;还有一层,新政虽然中止不行,但所颁实施诏令犹在,范仲淹们回朝之日,新政仍可野火春风。这些,都让夏竦和他的团伙成员们坐卧不宁,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一日不将政敌“一举网尽”,一日不歇心断念。说“团伙成员”,主要指御史中丞王拱辰和御史刘元瑜。这两个人在庆历新政中反复变化,很值得探讨。王拱辰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高考状元”,年仅十七岁,深得仁宗赏识,赐名拱寿,通判怀州,入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累拜御史中丞。新政前他是反对夏竦的,曾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宋仁宗不予采信,起身要走,被王拱辰上前一把扯住“帝裾”,坚持自己的意见,“竦遂罢”。再者,他与欧阳修乃同榜进士,后来两人又结为连襟,与改革派诸公也曾交游甚洽,他本人也发表过不少主张改革的言论。刘元瑜,字君玉,也是进士出身,初为舞阳县主簿,改秘书省著作郎、知雍丘县,通判隰、并二州,知郢州,后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当年范仲淹因“百官图事件”遭贬时,他曾为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贤”鸣不平;后来因西夏边事调范仲淹回京,他还上表为其请命,说“范仲淹以非罪贬,既复天章阁待制,宜在左右”,留在皇上身边辅政最好。又为尹洙、余靖、欧阳修抱不平,认为他们“皆以朋党斥逐,此小人恶直丑正者也”,理应得到重用。按说这两位都该是“改革派”一边的人士,最后却与夏竦滚战一处,成了最为激烈的反对派。个中原由,容后探究。目下只说“苏、王案”,也称“进奏院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