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昨日面奏滕宗谅事,天威震怒之际,臣言不能尽。又章得象(时任宰相)等不知彼中事理虚实,皆不敢向前。惟臣知从初仔细,又只独自陈说,显涉党庇。宗谅虽已行勘鞫,必能辩明虚实。然有未达之情,须至上烦圣德。今具画一如后。
一、梁坚原奏滕宗谅于泾州贱卖人户牛驴,犒赏军士。臣切见去年葛怀敏军败之后,向西州军官员惊忧,计无所出,泾州无兵,贼马已到渭州,只是一百二十里,滕宗谅起遣人户强壮数千人入城防守。其时兵威已沮,又水冰寒苦约十日,军情愁惨。得滕宗谅管设环庆路,节次策应军马四头项一万五千余人,酒食柴薪并足,众心大喜。当仓卒之时,有此才力,虽未有大功,显是急难可用之人,所以举知庆州。缘其时贼马逼近,收买牛驴犒军,纵有亏价,情亦可恕。
二、梁坚奏滕宗谅在邠州声乐数日,乐人弟子得银碟子三二十片者。臣与韩琦到邠州宴会一日,其时众官射弓,各将射中碟子散与过弓箭军人及妓乐,即非宗谅所散与人,而罪归于滕宗谅。又云“士卒怨嗟”,况边上筵会是常,当直军人轮番祗候,因何得其日便函有怨嗟?
三、梁坚奏称滕宗谅到任后,使钱十六万贯,其间有数万贯不明。今来中使体量,却称只是使过三千贯入公用,已有十五万贯是加诬。钱数料是诸军请受,在十六万贯之内。岂可诸军请受,亦作宗谅使过?臣在庆州日,亦借随军库钱回易,得利息二万余贯,充随军公用支使外,却纳足官本。今来宗谅所用钱数物料,必亦是借官本回易,所得将充公用。
四、环庆一路四州二十六寨,将佐数十人,兵马五万。自宗谅勾当,已及八九个月,并无旷阙;边将军民,亦无词讼;处置蕃部军马公事,又无不了。若不才之人,岂能当此一路?
五、边上主帅,若不仗朝廷威势,何以弹压将佐军民,使人出死力御捍强敌?宗谅是都部署、经略使,一旦逐之如一小吏,后来主帅岂敢便宜行事?亦无以立威,人皆知其自不可保。且将帅树威者,是国家爪牙之威也,须假借势力,方能济事。
六、防秋是时,主帅未有显过而夺其事任,将令下狱,若遇贼兵寇境,未知令何人卒然处置此路?又差王元权之,况王元在河东沮法,已曾责降,今且在边上备员,岂可便当一路委寄?恐更误事。
七、宗谅旧日疏散及好荣进,所以招人谤议,易为取信。
八、台谏官风闻未实,朝廷即便施行。臣目击非虚,而未蒙朝廷听纳。臣若是诳妄之人,不当用在两府[51]。既有目睹之事,岂可危人自安,误陛下赏罚?兼西北未宁,见搜求稍可边上任用之人即加奖擢,岂宜深旋破坏,使边臣忧惕不敢作事?虽国家威令不可不行,须候见得实情,方可黜辱。……
仍乞以臣此奏宣示台谏官,候勘得滕宗谅、张亢确有大段乖违过犯及欺隐入己,仰台谏官便是弹劾,臣甘与二人同行贬黜。臣所以极言者,盖陛下委寄边臣,使一向外御,而无外忧之祸,则边上诸路人人用心,不至解体,有误大事。
如果说此奏还多在陈述事情经过原委,不多彰显范仲淹深心深意的话,那么,在《再奏辩滕宗谅张亢》中,便锋芒闪烁了。其重复部分不录,兹取特别段落如下:
臣闻议论太切,必取犯颜之诛;保任不明,岂逃累己之坐?彝典斯在,具僚式瞻,臣自边陲误膺奖擢,授任不次,遇事必陈。……
臣所以激切而言者,非滕宗谅、张亢势力能使臣如此竭力也,盖为国家边上将帅中,未有曾立大功可以威众者。且遣儒臣以经略部署之名重之,又借以生杀之权,使弹压诸军,御捍大寇,不使知其乏人也。若一旦以小过动摇,则诸军皆知帅臣非朝廷腹心之人,不足可畏,则是国家失此机事,自去爪牙之威矣。唐末藩镇多杀害、逐去节度使,于军中自立帅臣,而当时不能治者,由帅臣望轻,易于摇动之故也。……
(今滕、张)其干连人党,盛寒之月,久在禁系,皆是非辜。若令燕度勘问二人,既事非确实,必难伏辩。或逼令认罪,又是陛下近臣,不可辱于狱吏。或至录问有辞,即须差官再勘。其合干人党,转不聊生,兼边上臣僚见此深文,谓朝廷待将帅少恩,于支过公用钱内搜求罪戾,欲陷边臣。且塞下州郡,风沙甚恶,触目愁人,非公用丰浓,何以度日?岂同他处臣僚,优游安稳,坐享荣禄。陛下深居九重,当须查此物情,知其艰苦,岂可使狱吏为功,而劳臣抱怨?……
如在臣则已有不合保此二人罪状,乞圣慈先次贬黜,免令臣包羞于朝,受人指笑。倘圣慈念臣不避艰辛,尚留驱使,即于河东、河北、陕西乞补一郡,臣得经画边事,一一奏论;或补二辅近州,臣得为朝廷建置府兵,作诸郡之式,以辅安京师。臣之此请,出于至诚,愿陛下不夺不疑。况臣久为外官,不知辅弼之体,本是粗材,祇堪犬马之用,若令臣待罪两府(指宋之最高军政衙门中书省和枢密院),必辱君命,且畏人言。臣无任祈天望圣请命,激切屏营之至。
仁宗皇帝你可听好了,我范仲淹可不是只为滕宗谅和张亢讨公道,我可是冒着“犯颜之诛”和“累己之坐”,替你大宋江山着想。假如这些边将儒臣“一旦以小过动摇”,让广大士兵知道你朝廷连这些边帅都不信任,那么,距离唐末藩镇之祸可就不远了!
数九寒天,把无辜边臣一直关在牢里,“辱于狱吏”,生不如死,居然在“支过公用钱”这样可笑的苛责中“搜求罪戾,欲陷边臣”,这也太过少恩而绝情了吧?你皇上“深居九重”,哪里会知道“塞下州郡,风沙甚恶,触目愁人”?这些真正为国家出力的人,日子过得多么艰难困苦你知道吗?你只能听到那些“优游安稳,坐享荣禄”的小人之言。“国病”的症结就在于此啊!
反正你皇上连我范仲淹也不信任了,那就干脆再把我贬出京城,随便放个地方算了,待在你身边,你看着我别扭,我还怕你左右这帮叽叽喳喳无事生非的犬儒呢!
从这些奏议中,完全可以感觉出来,范仲淹面对国家当前的种种弊端,早就忧思忧虑,痛心疾首,此次不过是滕宗谅、张亢事由,可巧触发其思虑与心痛,不免有点义愤填膺,不吐不快。当然,这是给皇上的奏折,还得有所收敛,不敢太过秉性而发。但在另一篇《答窃议》中,面对一群谀君害政的小人儒,则笔锋锐利雄沉,于上下捭阖间精光闪烁,更其彰显范仲淹之刚烈心性了。是为雄文,录主体于后。
汉高祖以黄金四万斤付陈平,而不问其出入,时陈平未有功也。唐高祖将斩李靖而恕之,时李靖未有功也。是前代帝王先布之以恩,后责之以效也。我太祖尝谓近臣曰:“安边御众,须是得人心。优恤其家,厚其爵禄,多与公用钱及属州课利,使之回图,特免税算。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苟财用丰盈,必能集事。朕虽灭后宫之数,极于俭约,以备边费,亦无辞也。”命将帅李汉超等十三人分守西北诸州,家族在京者,抚之甚厚。凡军中事,悉许便宜。每来入朝,必召对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由是边臣率富于财,得以养士用间,洞见番夷情状。每戎狄入寇,必能先知,预为之备,设伏掩袭,多致克捷,二十年间,无西北之忧。故兵力雄盛,武功盖世,由此而致也。
今滕宗谅为一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部署,以公用钱回图,管设使命将校并蕃部酋豪,或赠遗官员游士。而梁坚弹奏滕使过钱十六万贯,有数万贯不明。及置狱研穷,才用三千余贯,复有所归,无分毫入己。是未见贪吏之状也。宣抚田舍人,朝之端人也,至庆州,目击军民蕃部等借留滕侯,遮壅于道,足下何得谓之豺狼?主上仁圣,不深责宗谅、张亢二人,仍降诏诞告边臣,依祖宗故事,使回图公用,一如平日。中宪不知内朝有此诏命,闻群口横议,遂伏阁请加责二人,以正宪律。既下法寺,则宗谅合赎铜而不当去官。是前断已重。亢坐将公用钱并酒散与军人,当更追一官。又朝廷既已降诏贷之,亦难反讦。足下责我保庇此人,固不敢避。自古文法,常害边功。今天子仁圣,有西北之忧,孜孜求人,以捍大患。帅臣用度小过,不害边事。居辅弼者,固当竭力辨明,恐误朝廷机事,为天下之忧,岂暇私于二人哉!
……
今之士大夫高谈时政,皆谓不能拔人,限以资级,使才者多滞,而朝廷乏贤;及见殊命越一等,则嚣然聚议,以为过优,何薄之甚耶!
假如宋仁宗能读到此文,或可大为震动且长思之。重温一下这些汉唐故事和乃祖行状,对照一下自己不谙实际,偏听偏信,背离“祖宗家法”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不该好好地反省吗?想想不久后他即重用范仲淹、韩琦等人,掀开“庆历新政”一页,或者正是发端于此吧。
说大宋“积弱”病因不在“重文轻武”,而在皇帝不争,又“轻文”又“轻武”,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反证。
李元昊自从继承西夏王位,便正式立国大夏,自称“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他在发给宋朝的通知书中很有底气:“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鞑靼、张掖、交河,莫不服从。军民屡请愿建邦家,是以受册即皇帝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于是,很快就气盛兵雄,空前崛起,以边地小国而屡败大宋。欲问其中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像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一样“以文人治国”,像重用赵普一样重用西夏文人,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个“赵普”大多是投奔过去的汉族知识分子。
且说陕西华州有两位书生,一位叫张元,一位叫吴昊,“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不幸科场不利,屡试不第,遂结伴出游塞上以广胸怀。这期间,向一宋廷边帅毛遂自荐,受了大冷遇,一气之下狂饮三日浇其块垒,在项羽庙乘醉题壁,有“秦皇草昧,刘项吞并”之壮语。从此,叛宋西去,决心在西夏讨前程。结果被以间谍嫌疑抓了起来,送至元昊处。李元昊早就有令,注意搜罗从中原过来的文士,定有藏龙与卧虎。因为张元和吴昊二人的名字连起来是元昊,大犯忌讳。所以李元昊亲自审问,即从这一点发话。大胆!你们俩怎么敢自称元昊?二人神色自若,反讽道:“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因为此时李元昊还叫赵元昊,那是大宋皇帝恩赐的“国姓”,还没有更改过来,遂有此讽。你赵元昊还有脸打问我们的名字吗?李元昊又惊又喜,亲解其缚,敬为上宾,授官赐爵,尊宠用事,成为西夏国最重要的两名“谋主”。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有此事并发千古之叹:“西夏元昊‘之叛’,其谋皆出于张元、吴昊。”后来“三川”“三大败”,那可不是西夏偶胜大宋呀!还记得那首讽刺诗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落款是:“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平心而论,以夏竦之学识才具,以韩琦之文韬武略,真就不及张元、吴昊吗?当然不是。光这写诗作词的水准,就高出张、吴不知凡几。问题就出在:张、吴有赵普之大运,元昊有太祖之雄风,君臣相得,风云际会,不胜而何?反过来,夏竦投机取巧,韩琦“将从中御”,全怨这个宋仁宗一无乃祖之风,又轻文又轻武,不败而何?
宋仁宗还算头脑清楚,有所自省,接下来这才重用范仲淹、韩琦等“庆历新人”,大搞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划过一道闪电。笔者将在下一章有个交代。
庆历元年(1041)十月左右,五十三岁的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写了一首《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笔者不揣冒昧,意译如下:塞上秋景与内地大不同,一片萧杀苍凉,南飞的大雁都一点儿不留恋它。连营军阵的号角四处响起,但见崇山峻岭间,长烟缭绕,残阳斜照,守着一座紧闭的孤城,真是让人感慨无限。乡关万里,谁不思亲,可只能把酒遣胸怀,人家东汉窦宪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可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早着呢。夜深霜重,羌笛声声,让人难以入睡,想想战争是多么冷酷,将军悲白发,无数征人泪。
据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这首被欧阳修誉为“穷塞外之词”的《渔家傲·秋思》,原为组词,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首。有评家如是说:“作为两宋边塞词之滥觞,这首《渔家傲》剑走偏锋,风骨遒劲,把民族命运、动荡时局填入词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有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千古悲凉,更有‘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的冲天豪迈,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风导夫先路。”遂发浩叹曰:神仙一阙《渔家傲》,读破希文一片心!
说到人夸范仲淹,猜猜还有哪位大名人夸过他?笔者说出来,准是惊大家一跳。盖棺论定的大奸臣秦桧,专门写过一首诗,真心实意地赞颂范仲淹和韩琦。诗题是《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诗曰:
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
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
秦桧此诗真乎?伪乎?笔者考证不来,先道出它的出处。吾友杨璐兄原为北京古籍出版社总编辑,退休后挟“三才”之利,独辟蹊径,专门搜集、整理、注释历代大奸大才名臣的诗词歌赋,已正式线装出版的有《和珅诗词全集》《严嵩诗词全集》,目下正在做秦桧诗词搜集。上引此诗,即杨璐兄刚刚发给我的。在此作为本章收束,或也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