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19233700000085

第85章 附录 司马光年谱(2)

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学士。正月八日,英宗崩,神宗继位。正月,权知贡举,在锁院中的司马光不知朝中正暗中进行“倒阁”行动,出贡院后不明不白地卷入其中,职务在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之间倒腾。是年四月进《前汉纪》三十卷。十月奉命赴迩英殿进读《资治通鉴》,神宗钦赐书名并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将颍邸(神宗登极前为颍王)书籍三千四百零二卷提供给书局做参考。

熙宁元年(1068) 五十岁

原官加权知审官院,提举司天监。神宗有志改革,但司马光进读也好,上疏也好,讲的都是礼治、德治,排除治术,这让神宗失望。翰林学士王安石到任,第一次面见神宗便提出“择术为先”。就此立起保守与变法两面大旗。两人的直接冲突首先在阿云案的判决上开始,接着又在是否批准宰执辞郊赐的问题上交锋。司马光上《乞听宰臣等辞郊赐劄子》,王安石的意见针锋相对,最后争到神宗面前,司马光有《迩英奏对》记载此事。

熙宁二年(1069) 五十一岁

职务同上。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变法。保守派展开对王安石攻击,第一个弹劾者为御史中丞吕诲,六月被贬出朝。司马光作《上体要疏》,指出设立条例司,推行变法,有悖政体,有违治国之要,举起了反变法的理论大旗。

熙宁三年(1070) 五十二岁

与王安石的矛盾白热化。原宰相韩琦从河北上疏指出青苗法的三大问题,神宗开始犹豫,王安石请辞,神宗不准,令司马光写敕书,司马光满腔怒气,所写敕书言辞尖刻。神宗为搞平衡,二月任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九辞而不受命,神宗亲自请他受命,他以废除一切新法为接受前提,无奈作罢。司马光的辞枢密副使之举,使其在保守派中威望达到巅峰。在辞枢密副使之同时,先后作《与王介甫书》《与王介甫第二书》,批评王安石变法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王回以《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给他第三书,王未回信,从此二人绝交。同时,司马光利用经筵讲课,借古讽今,反对变法。九月二十六日,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永兴军(西安),十一月四日到职。行前作《奏弹王安石表》《乞免永兴军路苗役钱劄子》《乞不令陕西义勇戍边及刺正兵劄子》《乞留诸州屯兵劄子》等。《资治通鉴》书局留在京师,但人员发生变化。刘攽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京城,刘恕因要照顾年迈双亲回江西南康军监酒税,继续编书,新调知县范祖禹接替刘攽。司马光进《后汉纪》三十卷、《魏纪》十卷。是年,其子司马康(以侄子过继)以明经科中第。

熙宁四年(1071) 五十三岁

知永兴军,四月十八日改判西京(洛阳)御史台。在西安作《谏西征疏》《乞罢修腹内城壁楼橹及器械状》《乞不添屯军马》《奏乞所欠青苗钱许重叠倚搁状》等,均与朝廷相抵牾,不得不要求辞职,在辞职报告中对王安石痛加斥责。他只做了五个月的知军(其中两个月等待新命令,实际工作三个月)。是年王安石为相。司马光到达洛阳后,五月十日,吕诲病危,临终嘱咐司马光反变法事尚可为。司马光作《右谏议大夫吕府君(诲)墓志铭》《祭吕献可文》,攻击王安石,吓得“同年”、书法家刘航不敢书石,刘航子刘安世挺身而出,为之书石。刘安世因此成司马光高足。其岳父张存去世,司马光作《礼部尚书张公(存)墓志铭》《祭张尚书文》《张尚书葬祭文》。

熙宁五年(1072) 五十四岁

判西京留台。正月,《资治通鉴》书局迁至洛阳,范祖禹随局来洛。司马光从此专心编书。是年,为吕诲奏疏集作序,研究古投壶游戏,以礼治观点修改游戏规则,著《投壶新格》。与易学大师邵雍交往。

熙宁六年(1073) 五十五岁

判西京留台。在洛阳修独乐园成,作《独乐园记》及《独乐园七咏》。与富弼、王拱辰等集资为邵雍买下了“安乐窝”,其规模远超独乐园。范镇来访,两人继续争论大乐,因上次在京城是以下围棋定胜负,范镇胜,此次司马光要以投壶定胜负,并按《投壶新格》裁判,司马光胜。

熙宁七年(1074) 五十六岁

判西京留台。在后族和保守派的共同攻击下,神宗变法立场动摇,三月神宗下诏求直言,司马光“喜极而泣”,作四千言《应诏言朝政阙失状》,历数王安石罪状,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罢知江宁府,以韩绛、吕惠卿为相。但变法派很快展开反击,司马光的愿望落空。从此再不上疏言事,专心编撰《资治通鉴》。

熙宁八年(1075) 五十七岁

二月王安石复相,闰四月,司马光免判西京留台,改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洛阳成为保守派大本营,道学先生、失意官僚等集合在司马光的大纛下。

熙宁九年(1076) 五十八岁

提举嵩山崇福宫。刘恕从江西来洛与司马光商修书事。是年修成《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梁纪》三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计一百零六卷。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知江宁府,从此告别政治舞台。

熙宁十年(1077) 五十九岁

职务同上。“同年”吴充为宰相,司马光作《与吴丞相(充)书》,希望他说服神宗,废除新法。他在保守派中的呼声日高,被誉为“民间宰相”。

元丰元年(1078) 六十岁

职务同上。九月,《资治通鉴》同编修刘恕病逝于南康。十月,补司马康为书局检阅文字。作《刘道原〈十国纪年〉序》等。

元丰二年(1079) 六十一岁

职务同上。作《四言铭系述》《书孙之翰〈唐史记〉后》《书孙之翰墓志后》《理性命》等。是年底,知湖州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元丰三年(1080) 六十二岁

职务同上。在苏轼被贬黄州前,托范镇给苏轼捎去《独乐园记》和《超然台诗寄子瞻学士》,苏轼回赠一首《司马君实独乐园》,司马光因之受牵连,被罚铜二十斤。作《先公遗文记》,为文彦博作先庙碑文。

元丰四年(1081) 六十三岁

职务同上。作《事亲》《事神》《宽猛》《百官表总序》《百官公卿年表》(与赵彦若合作)《法言集注》《书仪》等。

元丰五年(1082) 六十四岁

职务同上。正月,富弼、文彦博组洛阳耆英会,请司马光加入,作《洛阳耆英会序》。三十日,夫人张氏卒于洛阳,二月二十九日葬于夏县鸣条岗祖茔。九月,永乐城陷,宋军惨败,神宗当朝痛哭。司马光突得风疾,语涩,恐时日无多,预作《遗表》。是年,还著有《集注太玄经》《书心经后赠绍鉴》《伯夷隘柳下惠不恭》等。

元丰六年(1083) 六十五岁

职务同上。退出耆英会,与范纯仁率组真率会。作《致知在格物论》《河南志序》《序赙礼》《无益》《学要》《治心》《文害》《道大》《道同》《绝四》《求用》等,还有怀念夫人的《叙清河郡君》。

元丰七年(1084) 六十六岁

本年修成《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计一百七十卷,至此《资治通鉴》全书修成。十一月,司马光作《进〈资治通鉴〉表》,将正本送开封呈神宗,副本留洛阳。在《资治通鉴》修成前后,司马光将注意力转移到哲学上,其代表作为《中和论》(十月三日),与范镇等友人的诸多书信也围绕此论。此外,还著有《葬论》《负恩》《羡厌》《老释》《凿龙门辩》等,有《韩魏公祠堂记》《猫虪传》。进《资治通鉴》后,升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 六十七岁

三月初七日,神宗崩,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英宗高太后)垂帘。司马光从洛阳赴京吊丧,引起市民围观,要求“勿去,留相天子”,未等哲宗和高太后召见即返洛,高太后派宦官追到洛阳,宣谕“毋惜奏章,赞予不逮”。司马光上《谢宣谕表》《乞开言路劄子》,接着上《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针对变法派指责废新法是“子改父道”议论,提出了“母改子政”的观点,从而为废除新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月十六日,被任命以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知陈州,诏其上任途中过阙入见。连上《乞罢保甲状》《乞罢免役钱状》《乞罢将官状》《乞开言路状》等。五月二十三日到京入见,二十六日以资政殿学士、通议大夫,录门下侍郎(副相),上《乞改求谏诏书劄子》《请更张新法劄子》《乞申明求谏诏书劄子》《举荐刘挚等劄子》《乞罢保甲劄子》等。七月罢诸镇、寨市易、抵当,罢开封府界及三路保甲团练;八月罢市县市易、抵当;十月罢方田。司马光完全控制了台谏,形成了反变法的“舆论一律”。到此年底,还废除了保甲法、保马法,但废除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遇到很大阻力,给西夏“归还”所谓新取之地也遭到反对,司马光发誓:“‘四害’(以上四事)不除,死不瞑目。”领导保守派展开除“四害”,驱“三奸”(左相蔡确、枢密使章惇、副相韩绛)的斗争。是年,与废除王安石新法有关的奏疏还有《乞不贷强盗白劄子》《乞不贷故斗杀劄子》等。学术上有《进孝经指解劄子》《性犹湍水》《生之谓性》等。

元祐元年(1086) 六十八岁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废新法,不舍昼夜,正月二十日病倒,告病假(未能上班一百三十天),在病床上指挥废免役法,作《乞罢免役钱依旧差役劄子》《三省咨目》《密院咨目》《与三省密院论西事劄子》《论西夏劄子》《乞未禁私市先赦西人劄子》《第二劄子》《乞不改更罢役钱敕劄子》《乞申敕州县依前敕差役劄子》。原首相蔡确被驱逐,闰二月初二日,病中升任尚书左仆射(首相)。在废免役法当中,遭到章惇的顽强阻击,章惇被贬出朝。要除的“四害”中阻力最大的是所谓归西夏地的问题,保守派内部除文彦博外几乎全部反对。司马光在前面已反复上疏的基础上,又上《乞不拒绝西人请地劄子》等,主张将熙、河、兰三州及鄜延、环庆路宋新占之地全部放弃,因遭强烈反对,遂听熟悉边防者汇报,立场改变为不交熙、河、兰三州,其他“归还”。此事久议不决,最后范纯仁按提出的以俘虏换土地的方案给西夏下了诏书。是年四月六日,王安石病逝于金陵,司马光指示吕公著,朝廷应给予礼遇。八月六日,下诏废青苗法,复常平旧法。十二日,又病倒在西府会议室,被抬回家,从此再未上班,于九月初一日逝世。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有宋第三人),派大臣和宦官护灵柩归葬夏县祖茔。此年,哲宗赐手书“精忠粹德”碑额。关于《资治通鉴》,是年有《乞黄庭坚同校〈资治通鉴〉劄子》《乞令校定〈资治通鉴〉所写〈稽古录〉劄子》,但未等黄庭坚等人校完即去世了。十月,国子监奉旨镂刻《资治通鉴》于杭州。是年所写劄子数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