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艺术技巧
19227300000023

第23章

第二节 叙述语言的时间

对于小说的时间,英国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动的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他还说:“在有一些书里面,时间与人物几乎处于同等地位,甚至可以说时间也是主要的角色。《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部书里,时间在人物身上起着作用,人物对时间又作出反应。”(《小说家的技巧》)莱辛把造型艺术称作是“空间艺术”,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完全可以称作是“时间艺术”。

时间在小说中为什么显得如此重要呢?时间同样是文学作品基本的存在方式。因为,每一部小说既是“按时序组织起来的一连串事件”。又是“历史的一个片断”。小说不可能脱离时间而存在。小说的事件必须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内。“小说场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对话中的每一个片断,以及书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必须合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小说事件发生的流程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别,即使同一历史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也会有不同的“时序组织”;可以是与时序流程相一致的顺叙,也可以是逆时序的倒叙,也可以超越时间,还可以是回旋般地多角顺叙。可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也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有关时序、时态、时间聚散的诸方面,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时间的态势

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可以忠实于事件发生的时代,采用过去时态进行叙述(如某某朝代,某某年月)。但为了使描绘的事件显得更加生动、更直接,常常采用现在时态,给读者造成事件发生在“现在”的错觉,以增强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样,过去和现在便有机地连在了一起,读者与情节(故事)之间的隔阂也消除了。如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开头的描写:

不用经过任何穿堂过道,我们径直进了这家的起坐间:他们颇有见地,索性把这里叫做“屋子”。一般所谓屋子是把厨房和大厅都包括在内的;但我认为在呼啸山庄里,厨房是被迫撤退到另一个角落里去了;至少我辨别出在屋顶里面有喋喋的说话声和厨房用具的磕碰声。

这里,叙述者仿佛携着读者的手,“径直进入了”处在遥远而动荡岁月中的呼啸山庄。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一书的结尾告知读者:书中的主人公据说至今仍在纽约州的某个小镇上行医。也是用“现代时”将人物和读者联系在一起的例子。

作家在叙述时应该采用什么时态,取决于题材和创作意图:作家想使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贴近到何种程度。

二、时间的序列

时间和空间是世间万物的存在形式。空间是三维的,时间则是一维的直线。它按照、秒、分、时、日、月、年的流程,无始无终地直线延续下去。作家叙述发生在时间长河中的事件时,有时跨度久远,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几代人的家史;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几天,甚至是最短暂的一瞬。不论事件的时间跨度漫长或短暂,都存在着叙述的序列问题。时序的基本形态有三种:顺叙、倒叙和多角顺叙(回旋顺叙)

顺叙——小说叙述的次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相一致。我国传统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及西方小说《红与黑》、《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等许多著名小说,都是这种写法。

倒叙——这是一种与自然时序逆向流动的叙述方式。倒叙,主要有全程倒叙,半程倒叙,以及多程倒叙三种。全程倒叙是指在作品的开头,便写了事件的结局,然后追叙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如《祝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都是全程倒叙。半程倒叙是在作品的开头不写事件的结局,而选取事件发展中某个最有表现力的场面开笔。《复活》从玛斯洛娃受审写起,然后补叙她的被占有、堕落、遭冤的过程,再顺写聂赫留朵夫对她的冤案申诉和一同赴西伯利亚的经过。而《双城记》是从老医生冤案发生后的十八年处入笔,一开头便写梅尼特医生的“复活”,把往昔时间链条掐去了一大段,造成了不露痕迹的悬念。到了第二部以后,作者才让时间倒流十八年,补叙老医生的冤狱经过。随着时间的倒流,悬念一个个地解开。而倒流的时间又与向前延伸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像电影蒙太奇的“闪回”一样,流光泛彩,蔚为奇观。所谓多程倒叙,多用在推理小说上。作品开头出现了故事的结局。然后写侦破经过,许多有关人士从各自的角度,重复叙述同一事件。时间一次再一次地被拉回事件的开端,重新顺叙一遍。这种时间结构,西方有人称作“目击者提供证据的小说”。

三、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是与物理时间相对而言。物理时间又称自然时间,一天等于二十四小时,一年就是365天。而心理时间却不同,“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陈毅:《一闲》)“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显然,这里一年不等于365天,一小时不等于60分钟。这便是心理时间的绝妙与奇异。在车站候车,在公园中等后情侣赴约,与看一场精彩的球赛,一部精彩的电影,尽管物理时间上是相等的,但在你的感觉上就绝然不同,前者较后者不知要“慢”多少倍!这种时间概念运用在小说中,就有了所谓“心理时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始终处于不稳定的变化之中,甚至飘忽不定,瞬息万变,因此,每天每时的时间质量、长度,便千差万别。这就是心理时间产生的根源。

表现在作品中,时间有时像一把折扇一样,即可展开,又可拼拢。“一个重要事件可以写得比它实际发生的过程长一些;而漫长的历史用一段文字就可以概括出来。”(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同一事件,由于叙述速度不同,在叙述时间上便大相径庭。雷班在他的论著中,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圣经中有关耶稣基督用圣灵治愈一个小孩的故事,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做了不同的叙述:

耶稣看见众人都跑上来,就斥责那些污鬼,说:“你这聋哑的鬼,我吩咐你从他里头出来,再不要进去。”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地抽了一阵风,就出来了。孩子好像死了一般,以至众人多半说,他是死了。但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起来了。

(《马可福音》)

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

(《马太福音》)

很显然,《马可福音》比《马太福音》速度明显缓慢。这个例子说明,叙述的速度,一方面受着细节多少的制约,细节越少,叙述速度越快;另一方面,速度还受着句法的影响,用衔接紧密的连接词(于是,然后,接着,马上等)连接起来的简单句,比复合句更容易造成快速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牢牢吸引着我们,激动或震撼着我们灵魂的时间因素,始终是人物挣扎其间的心理时间。斯汤达写到于连想把德·瑞那夫人的纤手占为己有,已完成他对高傲的男主人的报复,而尽“一个英雄的责任”时,不过经历了从晚上九点三刻到十点钟短短的十五分钟。但在于连心里却感到“这个千金难买的时光,是多么的漫长”!“在等待与焦急里,于连……几乎失去知觉”。安娜在卧轨自杀那天,托翁写她内心的矛盾、斗争和痛苦,整整用了二十多页。在长篇小说《简爱》的开头,写一个短促的冬日下午,十岁孤女简爱正翻着《英国禽鸟史》,思绪翩飞,忽然遭到十四岁的里德的欺侮和打骂。她感到生活是如此不公平,“自己一辈子也翻不了身”。于是,她想到了死。过度的心里痛苦,终于使她昏厥过去。短短的一个下午,作家用了两章进行叙述,读者也跟主人公一起,痛苦地渡过那令人窒息而漫长的“半天”。

一些现代派小说,以人物的心理历程取代故事的发展线索,重点描绘人物的意识活动,内心情绪。在这类作品中,心理时间成了结构形态的依据。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一片典型的用心理时间结构的小说。主人公哈里弥留之际,各种回忆、幻觉、反省等,在脑海中无秩序地跳跃、闪现,一会儿是卡拉奇的火车站,一会儿是居住巴黎的回忆,一会儿又想起君士坦丁堡……哈利经历的许多事件,完全违背了事件的自然顺序,在浓缩了的心理时间中交替呈现出来。王蒙的《布礼》,将主人公钟亦诚在各个时期的感受、情绪,进行多层次的交叉迭现,也是以心理时间为结构线索。王蒙谈到《布礼》的时间时说:“我打破了时间的线索,主要是通过他内心的活动来结构作品……客观世界总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这样发展的,是定向的。可是人的心灵的感情运动却不见得,他到了1980年甚至1990年,有时会突然清晰地记起他的儿时。他有自己的心灵活动的逻辑。”《布礼》通过钟亦诚心灵历程的再现,在有限的篇幅里,对几十年来艰难曲折的历史进行反省和思索。这种叙述方法,无疑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张弦的短片小说《记忆》,写北塘大队放电影时,“银幕上突然出现了被颠倒了的领袖形像”。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竟断送了放映员、美丽善良的年轻姑娘方丽茹的青春。领袖形像被颠倒了“几秒钟”,她的命运却被颠倒了十几年!她的不幸命运,可以说是国家人民那段不幸历史的缩影。这短暂的一瞬间,给读者的时间感竟是那样的可怕和震撼。时间和内容紧紧融铸在一起,收到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像有人所说的,这是作者把握住了小说的“黄金时间”所取得的成功。

四、时间的魔术师

上面谈到,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被作家的大笔一带而过。短促的几个钟点,甚至几秒钟可以得到浓墨重彩的精画细描。时间在作家手中成了一块面团或一根橡皮筋,被任意拉长或折拢。作家还可以将时间的彩盘打碎,进行任意的粘贴、组合。高明的作家还能迫使时间凝滞、逆转、倒流,甚至向未来飞跃,只要是艺术创作的需要。

记得五十年代读过一篇苏联科幻小说。一个孩子到父亲工作的冷冻仓库去玩耍,不慎跌进地沟冻死在那里。二十年后被人发现,救活后,这个孩子依然是当初的年龄,他的弟弟却已经是成年男子汉了。这一手法,在小说家的笔下早就运用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写过一个短片《瑞普·凡·温克尔》,说的是怕老婆的贫苦农民瑞普,为了逃避妻子的毒骂,到山中打猎,竟遇见了英国航海家哈得逊,而哈得逊已死去一百多年。瑞普偷喝了他的仙酒,酣然醉倒。二十年后一觉醒来,已由英国治下的臣民,变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他对这一切,感到陌生,一与现实接触,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作家借来传说中的“仙酒”,把人物“灌醉”,使之脱离滔滔奔流的时间逝水。即将时间凝结在一点上,使他与现实发生矛盾,演了一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喜剧。中国笔记小说《述异记》中有一则故事:晋人王质山如山砍柴,遇见两位童子对弈,他停下观看。一局未了,他带去的斧子的斧柄已经腐烂。下山回家,方知已过百年,同时代的人早已死去。唐人传奇《枕中记》、《南柯太守记》写人物的片刻梦境,竟历百岁光阴——巧妙地抒发了沧海桑田,人世无常的感慨。这些作品同欧文的杰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几年,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出现了古今人物同台作戏的作品,无疑也是这种手法的发展。

时间不仅能够凝结在一点上停滞不前,还可以逝水倒流,从当今世界返回到往古中去。马克·吐温的《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铁匠出身的汉克·摩根,竟从十九世纪的美国,来到六世纪的英国。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里生活惯了的摩根,对中世纪英国的愚昧无知,贵族、骑士和教会首领的贪婪残暴,感到无法忍受。他想通过工业革命、普及教育等改革措施,建立民主制度,结果都没有成功,策划武装革命也不幸失败。现实主义大师,在这里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让时间“倒流”十三个世纪,使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时代彻底改换,借以尖锐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罪恶。

小说的时间既然可以凝结在一点上,甚至逆转回往古中去,当然可以“超越”现在,飞翔到未来的世界。这种情况,在科幻小说家的笔下最为常见。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写过一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描写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件能飞行到过去和未来的机器。他驾着它,在时间里旅行,来到八十万年后——公元802701年的世界。这时,地球上的人类只剩下哀尔和莫洛克两类,资产阶级的后裔退化成侏儒般的哀尔,矮小猥琐,不劳而食,居住在地面上,优乐终日,无所事事;而无产阶级的后裔则退化为野人形状的莫洛克,穴居地下,终日辛勤,养活地上的哀尔。可是,莫洛克一到夜间便爬出洞穴,捕食地上的哀尔。这样一幅荒诞离奇的幻想图画,揭示出资产阶级跟无产阶级尖锐对立及资产阶级的寄生本质。但作家把两个阶级的后裔,都描绘成变态的畸形生物,反映了他对人的异化现像的忧虑。而对莫洛克形像的丑化,则表现了作家思想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