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艺术技巧
19227300000002

第2章

[小说的性质渊源与发展]

要研究小说艺术,首先应当弄清小说的含义,即确定什么是小说。否则,便是盲人瞎马,放矢无的。宇宙万物每一瞬间都经历着发展变化。人间社会就像奔涌的长江大河,后浪推前浪,奔腾不息。前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就是后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后一个时代,正是前一个时代的继续和发展,下一个时代的准备和新的延续。前一个时代和后一个时代是历史长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成果之一的小说艺术,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对前一个时代小说艺术的师承、剔除和创新,又是对后一个时代小说艺术的积累和开拓。它不是一潭宁静的死水,也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世事改变,文以因之。”(袁宏道:《与江进之》,《袁中郎全集》(二十二卷)因此,研究小说艺术,不能只作横向的、静态的研究,还要作纵向的、动态的研究。要把小说作为一个发展的运动过程来作历史的观察、研究;既弄清它的渊源和发展规律,又对其前途加以展望。不然,对小说艺术的研究,只能进入死胡同。

第一节 小说的性质

要给小说下定义,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小说”这个有趣的命题。小说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是一部分繁多多姿多彩的历史。它取材无比丰富,既可以是一段史实的演绎,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事迹渲染,还可以是许多人行状的捏合筛选,也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杜撰。在篇章结构上,既有章回体,随意性很大的“自由体”(姑借此说法),也有书信体、笔记体……在篇幅上,长可动辄百万言,短可三二百字。在思想内容上,大者,如对历史的回顾,哲理的探求,人生意义的追寻,人性善恶的发掘;小者,如对生活琐事的展现,意绪(或理念)的抒写,甚至是草原、大漠、圣殿、古堡、奇异风光的捕捉。在表现手法上,更是千变万化,人异其趣——使得给小说下一个科学而又公认的定义,增加了困难。以致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甚至认为:“给小说下定义既很难很难,对小说的创作实践,也未必有什么意义。”(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第2页)

我们认为,既然小说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要弄清什么是小说,并给它下一个科学而允当的定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名正则言顺,有了较科学的定义,对小说艺术的探讨,无疑会带来不可忽视的便利。否则,连小说是什么都弄不清楚,何以言“小说艺术”?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中外前辈理论家是怎么回答“小说是什么”这个论题的吧。

一、道听途说者所造的琐言碎语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原文是:“饰小说以干县(音xuán通悬)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言碎语,即谈小道理的文学。意思是:修饰琐言碎语去求得高名美誉,那和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相比,差得就很远了。显然,这里所说的“小说”和我们所要研究的小说,并不是一个概念。《汉书.艺文志》虽然对小说多有论述,但莫衷一是,其所录小说的内容涉猎既广,而又流于庞杂。“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事而浅薄,记史者近史而悠谬者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8卷,第7页)班固在《文艺志》中,于九流十家之末,列出了小说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至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以野荛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序》)孔子把小说看作“小道”,班固看作是“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他们把小说的特点都归结为一个“小”字。因为在当时,并无长篇巨构的小说出现,他们的归纳不无道理。至于小说的来源,班固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也就是说,小说起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这种观点,很符合我国萌芽时期小说的特点。

东汉桓谭在《新论》中说:“小说家含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他虽然认为小说在篇幅上是“残丛小语”的“短书”,来源于正史之外的野史杂记(残丛),但充分肯定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认为小说不只是供茶余酒后的消遣,对“治身理家”的意义也不可忽视。这就比他的前人前进了一步。

长期以来,我国的封建统治者,始终把小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一些小说家也自轻自贱,写出了作品,都不肯署上自己的真名实姓。连小说高度繁荣的清代,一套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竟无一部(篇)小说收入。可见,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多么不幸。此外,也有人认为,小说是写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散文作品。或者说,小说是以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去反映社会生活为其基本特征。但别的文字样式,也具有这些特征。近人则把概括深入了一步,认为:“构成小说的美学特征是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心里的辩证法,特有的形式、技巧和风格。”(栾羽:《小说美学特征浅议》)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概括,基本符合我们的观点。

二、虚构或臆造的故事

在许多外国作家和理论家的笔下,多次记述过小说是什么这个命题,他们所下的定义,是非常有趣的。

英国著名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中说:“小说是什么?我说,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但是故事尽管是臆造的,却又能令人感到真实可信。真实于什么?真实于读者所了解的生活……所以我认为,一本小说,必须经得起成年人的现实感的考验。”当代法国新小说派(他们想通过“反传统”来摆脱本世纪以来法国出现的小说创作危机,但事实上他们是在形式与技巧上作实验性的探索)著名作家米歇尔.布托尔说:“小说是模仿真实的虚构。”

鲍温认为小说是“一篇臆造的故事”,布托尔认为“小说是模仿真实的虚构”。一个讲“臆造”要符合真实,一个讲要照真实去虚构,真可谓殊途而归。仔细分析他们的论点,包含着三层含意:①小说要虚构;②要有故事;③要符合生活的真实。

英国作家阿比尔.谢.括利说:“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认为,括利“这个定义对我们来说,已足够了。我们也许可以把‘某种长度’补充为不得少于五万字吧。任何超过五万字的虚构的散文作品……均可称其为小说。”(《小说面面观》第3页)这个观点,跟上面的两位作家是一致的,只是又补充了两条:①小说要用散文写成;②对长度作了具体界定。不过,福斯特把长度绝对化了,反将小说的外延大大缩小了。

日本著名作家菊池宽则从另一个角度,即社会学的角度,给小说下了定义。他说:“小说是人生的活史地。”他所说的“活史地”,是广义的历史和地理,也就是囊括时间(史)和空间(地)的活的人生。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作者仅着眼于内容所做出的结论,并不是小说所独具的。因为电影、电视、戏剧和传记,同样会是“人生的活史地”。

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对小说特征所作的表述,是这样的:“它结合了一切其它类别的诗,既有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感情的吐露——抒情诗,也有使人物更为鲜明而突出的表达自己的手段——戏剧因素。其它类诗所不能容忍的旁白、议论和教训,在长篇和中篇小说里都有合法的地位。”(《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01页)别林斯基着眼的是艺术表现,认为小说既有抒情诗的因素,也有戏剧的因素,还有其它诗体所包容不了的艺术手法。小说是综合艺术,它对各类诗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之成为一种典型的叙事文学和典型的写人文学。它的直接使命就是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示环境,描绘具体可感、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三、小说的科学定义

别林斯基的精确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小说的特征。给我们以启发,使我们比较容易的对小说作出比较全面允当的概括。那么,什么是小说呢?简而言之: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它运用散文化、诗化的文学语言,以人物形像或心态、感觉、印像的刻画为中心,运用诗意的、戏剧化的手法,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及场景、生活片断、感情(意识)断层的具体抒写,从而表达作家的观点、感受和爱憎(主题)。

这便是我们为小说所下的定义。

第二节 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小说与外国的传统小说,是在互不联系、气候各异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中外小说的起因,却是相同的。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文中说过:“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人在劳动时,即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这段精辟地阐明小说起因的话,不仅适用于中国小说,同样也适用于外国小说。

一、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优美的上古神话传说,富蕴哲理的先秦寓言故事,情节生动的史传作品,是小说产生的肥沃土壤。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夸父逐日,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都是如此。这些神话传说,有人物,有粗略的情节,甚至有一定的环境描绘,自然成了后世小说产生的沃土。六朝小说《汉武帝内传》与神话传说《穆天子传》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清代小说《镜花缘》的艺术构思和某些素材,就来自《山海经.海外经》。连现实主义小说顶峰的《红楼梦》,也以女娲补天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