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柳州人品石是有一套理论的。他们十分学术地一一阐析,说“瘦”是石的挺拔俊美;“漏”指石上有孔穴上下相通;“透”即玲珑多孔,轮廓飞舞多彩;“皱”指奇峰异石的表面多凹凸,多纹理,在阳光下能够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变化。这四点主要用来评价石的形象和纹理等形态特征。而品石的整体气势则即有“清、丑、顽、拙、奇、秀、险、幽”。“清”者有阴柔秀丽之美,“丑”者有愚拙奇异之美,“顽者有坚烈阳刚之美,“拙”者有浑朴敦厚之美,“奇”者有天工绝妙之美,“秀”者有玲珑清润之美,“险”者有断崖绝壁之美,“幽”者有曲径通幽之美。这十多个方面在品石上常相互交叉,仔细品味,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柳州奇石之美。
柳州人把我国的品石文化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为始,也认为柳州人赏石有了十分悠远的历史。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的诗文中也都有咏石之作。柳宗元笔下的石头神气十足,他的《永州八记》几乎篇篇记的是石头,他把奇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熊罴登于山”,活灵活现。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曾游览了柳州龙璧山,龙璧山下叠石层层,石质细腻而莹润,色泽光亮而鲜艳,是制墨现的好材料,他采石加工成砚送友人刘禹锡,为此刘禹锡賦诗《谢柳子厚寄叠石砚》答谢柳宗元,诗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也赞赏龙璧石砚的秀美,此事成了文坛的千古佳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看到柳州的山川怪石,为之倾倒,对之详细记述。
显然柳州石有它的特殊因素,才吸引了古往今来的品石人,而这种特殊的因素,必然为柳州预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为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强劲的创造力。于是,我也买下了一块非常特别的彩陶石,我知道自己也爱上了石头,我想这就是人们进人了纯净境界,人类才能对自然创造力的臣服;我想为石和做人都有同一条原则,“石者为实,人者为诚,诚实合一,完美无暇”,这大概是人们在风雨、夕照、烟岚之后悄然激起对历史传统文化无限怀念,对大自然力量的悠悠联想吧。
2001.1
说起古宅院
说起古宅院自从张艺谋把大红灯笼挂在了山西的那座乔家大院之后,人们的目光就开始关注了宅院建筑文化,人们从此把它当作了一种资源,那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后来听张平说,山西还有一座齐家大院要比乔家大院还要大,我想古宅院一定是别具魅力的。
据说灵山县城郊外有一个村庄叫大芦村,也是一家大宅院,这两年也开始热了起来,让我觉得有点新奇。我曾在那里的县城生活了25年,对此一无所知,确实是孤陋寡闻了。
在一个荔红莲白的日子里,我回灵山,甫抵县城,当年的朋友老陈和老张即领我们前往城东郊外,穿行于挂满红荔的小路,十多分钟后,大芦村古宅院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望着眼前依山就势而建、连绵层叠、整齐划一、保存完好的老屋,难怪古人写诗称大芦村“宅绕清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映红。”
隔着水塘展望,一幢幢青砖绿瓦、房舍俨然的古宅,宛如一幅淡浓相宜,构思奇妙,气势雄浑的图画。这是典型的岭南明清古宅。从村口到老屋,要沿塘边小路迤逦而行。路边,水里,尽是苍老古朴、斑脱虬曲的五百年古荔树,再往前走,突然两棵古樟木兀现眼前,绿荫覆盖方圆数十丈,雄浑挺拔,俨然守护神,静静地守护着大芦村人。老陈和老张都是县里的才子,看来他俩大芦村的人文历史已了如指掌,有他俩给我们作介绍,太有帮助了。,老陈说大芦村劳姓大宅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最早的建筑是镘耳楼,因其前门门搂两侧竖起穹形风火墙形似镘耳而得名。据说这风火墙是因其第四代祖劳弦官至六品而建。官越大,风火墙越高。镬耳楼共有五进,走进第一进四合院,映入眼帘的除正屋大厅外,还有左右两边一大一小的甬道,陈、张两友说这左甬道是男人专用,右甬道为女眷所独步,男人不能越雷池半步。好奇心的我忍不住往右甬道走走,右甬道看看,路面青砖因人走多了而磨损不堪。心想,无数人在此走了二百多年,这偌大的家族,这左右甬道,就没有了日久生情?就没有了人之常情的旖旎故事?如果有,该是怎样的美丽迷人,或曲折哀婉?如果真的没有,那这左右甬道又是如何的残酷,如同无形的杀手一般,扼杀淹没了多少人花样的青春和纯真的人性?我问二友,友人笑而不答。
四百年的发展,古宅院气势堂皇,按照家庭成员、地位尊卑,古宅里的建筑使用都有严格区分,从里到外,先是祖祠,然后是老爷的住所,到长子的住所,依主次而排,男仆女佣的安置,媳妇如何和公公婆婆请安都非常讲究,虽然其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出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才有了今天展现给后人的恢宏的古建筑。
大芦村的大气还表现在它并非是藏在青山黛绿、下自成溪的如画风景中,而是得益于它天然的开宽与朴拙。大芦村劳氏祖先如此大规模地建造这等恢宏的古宅院,让今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大气魄。即使到了晚清或民国时期建造的三达堂、东园别墅等建筑物也是屋脊屋迭,纵横有序,连绵起伏,蔚为壮观。加上村后高坡上那一溜排开的苍劲挺拔如华盖的千年羃木老树的俨然守护和相衬,使得大芦村古民宅更显古朴与雄浑。
应该说,大芦村古宅院的匾额和楹联是整个建筑群的灵魂所在,无不体现出劳氏家族家世之显赫,家教严谨,学识渊厚,为友达放等可资可鉴的民风。这些或雕刻或挂贴于门口、厅堂的字迹有的清晰可辨,有的模糊难认,内容涉及修身、创业、报国等,这些大都是主人创作,少数为官达显贵赠送,如冯敏昌赠给宅主劳自荣的诗:“黄花晚节香仍在,翠柏奇枝岁转增。”珍藏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遗墨的巨幅拓片“忠孝廉节”等。这些匾额、楹联皆洋洋洒洒,或隽永耐赏,或深邃含蓄,或妙趣盎然,仿佛是诗词大集烩,多少给古宅院炼铸了丰盈的文化底蕴。我们还可以从这座曾有过上千人居住的宅院里,去想象它昔日的庄严与繁华。
其实,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辉煌灿烂的人文建筑,我肯定大芦村不是最老最好的,甚至只是属于较差的。但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又还有多少呢?古宅院的毁坏如是出于天灾,那是老天不祝福,怪不了谁,可悲的是,大多数古建筑的消失却是人类自身的破坏!如今我边走边看着这座古老文明尚在的实物,面对着建筑和保护大芦村古宅院的祖祖辈辈和今天的人,我始终怀着一种敬意,因为,人类最伟大的不朽,是在于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精神创造成果。
1999.8.
灵山灵水
灵山因盛产荔枝而知名,但最令人留恋的,是山城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