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的左江在生生长流,一股历史的气息在我黑眸中浮动一那便是悬崖峭壁上残留的壁画,它的朱红色图案绘出生命之魂,留下了往昔的荣耀与盛况,留下了一墙墙扑面而来的历史。当我一次次站在它的面前,那惊异,那昏眩仿佛难以招架这艺术画廊的辐射与冲击……显然,我面对的是一个具有无穷震慑力、深浅莫测、五色变幻、镀金镏彩的悠古生命。
左江没有死,活在壁画的描绘之中,在我惊异目光的一瞬间,仿佛那就是它永生的微笑。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载及左江流域崖壁画的很少。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八中说到:“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这里所说的“二广深溪”,指的是今广西左江。到了明代张穆的《异闻录》,更有明确的记录:“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清末《宁明州志》也说:“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像这样的零星记载,仅仅是一些奇闻异录罢了。
左江流域到底有多少崖壁画?过去据说有人作过多次调查,说法不一,数量不断递增,如六十年代的材料说是五十处七十年代的材料说是六十多处,八十年代又旮新的发现,给人一种“左江崖画知多少”的感觉。已经发现的崖壁画,多分布在沿江两岸的峭壁上,就有七十九个地点。崖壁画的各种图形,大致可归纳为人物、器物、动物等三大类。由于绝大部分图形采用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画成,仅表现其轮廓,缺乏细部描绘,但这些图形给各种人物的造像,不同场景烘托出不同的气氛,在简单的图案上均不雷同,风格又基本一致,使画面充实饱满,繁荣华丽,真叫我赞叹不已。
生命和繁衍,从古到今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朱红色的壁画,描绘着几乎是世界的男女都向往的美好形式。宁明花山的交媾图为两个对站拥抱的壁画上那些交媾图很原始,生动地展示了我们祖先的生活。
侧身人,整个图形比较小。左边一人为男,较高,头有三叉形头饰,下有生殖器。右边一人为女,稍矮,头垂状短辫,腹部隆凸如怀孕状。龙州沉香角的交媾图为两人上下叠压,横卧于一床形架子上,整个图像比宁明花山者大,但暗淡模糊。下面一人为仰卧,手伸向上,双脚叉开;上面一人为俯卧,头略抬,手和生殖器模糊不清,双脚叉开。龙州沉香角男女交媾有四对男女交媾图,其中有两对已崩缺。一对男女叠卧的,妇女在下,乳房隆起,双手拥抱上边的男人,腿脚伸直,在前腹有一段缝。男人像披发,伸向双肩,两手拥抱妇女,后挂一把匕首。男人的阳物表现突出,尺寸过于粗大。
性,记录了一男一女的身体可以彼此接触的时刻,展示了人类经历过的庄严的人性之路。我们想到了这些人类永恒的时刻,就看到了我们人类的故事。我猜想,左江边的先人,在渔农之余的夜里,他们成双结对地进人“干栏”约会,这约会是隆重的、秘密的、欢快的……
崖壁画是由一个个图像组成的。站在壁両前,我就像读英语单词一样,依然弄不清只有组合起来才能表示某种完整的意思。因此,犹如要理解一句话的意思,首先得弄清该句话的每个单词的含义一样,要理解一幅画的完整内容,也必须先认识画面上的每一个图像,然后把这些个别意思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弄清整幅画的主题思想和完整的内容。当然,这些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事情了。我只能从细腻人微的描绘、巧妙含蓄的布局、似梦非梦的意境中,想象着左江当时的热闹,想象中的历史沧桑变化便在其中了。有人说,左江壁画宗教内容占的比重较大,其实其中也不乏形象化的历史和艺术化的风俗。说是宗教驾驭了艺术,实为艺术在表现甚至在完善宗教。有些过程中,艺术家甚至抑制不住生活的激情和创作的冲动,将人“神”化,或将神“人”化,冲破教义的束缚,更多地在艺术领域里驰骋。
为了探寻左江壁画的奥秘,我翻阅了有关壁画的材料。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両,其图像普遍是以动物为主,人物罕见。动物形象均表现为自然生动的姿态,表明原始艺术家们是以写实逼真的动物形象来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及其愿望的。因而早期洞穴壁画所表现的是一种古朴自然,颇具透视和立体感的写实作风,例如著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画面上各种野牛、鹿、长毛象等,它们的奔跑、伫立、蹲卧、被追逐或受伤的姿态表现得非常逼真,尤其是艺术家运用红、黄、蓝、白、黑等多种矿物颜料,晕染描绘出动物的肌肉、骨骼的不同质感以及明暗的变化,更是惟妙惟肖。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両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露天崖壁画,随着时代的向前推移,崖壁画风格也焕然一新,开始出现人自身的描绘。崖壁画内容已不单纯是为了语言交流、记叙事物或欣赏取乐,而是渗人了复杂、人为的观念意识。可以说这时期的崔壁阃是出时社会巫术和宗教的一种附属品。在绘画方法上,崖壁画也一改过去立体写实的作风。作画者采用夸张的手法,使崖壁画出现了以单色平涂、近似剪影效果的新风格。左江崖壁画正是采用单色平涂的时代的新方法,以概括夸张的人物为主要形象,反映当时人们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人们复杂的观念意识。
凡是来到壁両前的游客都在询问着是什么样的颜料使壁画历经风雨永不褪色。
左江崖壁画一律采用赭红颜色来描绘,在自然界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色彩世界里,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及情感变化。例如绿色,会使人想到春天、新生、宁静、和平;蓝色令人想起天空和大海;红色则是太阳、火焰、鲜血和牛:命的象征。这些色彩的心理联想是丰富而微妙的。处于原始社会朱期或阶级社会初期的左江崖壁阃,图像都是用赭红颜色绘制而成一:这种颜色吋以说是时代的流行色,它和与时的绘画、实用工艺品、各种装饰品所运川的色彩是相同的,都受到时代和生产力水平的约束。在原始社会,人们之所以酷爱用赭红色来从事各类艺术创作,这是由主观和客观诸因素造成的。客观上,原始先民虽然还不可能加1:提炼出先进的化学颜料,但却有大自然的恩赐。赤土矿俯拾皆是,稍加碾磨即可获得鲜艳而经久不变的红色颜料.这种丰富易得的赤土矿便成为当时绘阃的主要颜料。在主观上,人们对红色的感受,已经从单纯的视觉感官提高到复杂的社会意识,从而赋予它特殊的社会情感和观念。李泽厚先生曾经在追溯旧石器晚期北京山顶洞人时说过,他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迠中理感受的刺激作片(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啪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红色)诉诸于当时原始人群的便已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含义了”。原始初民用朱红色颜料在自己身上画出各种动植物纹样,佩戴的装饰品一律染上红颜色,以此炫耀自己的智慧和战胜自然的勇气;往尸体上撒红色粉木,也是天真地幻想用鲜艳的红色来恢复惨白尸体的原来面色,从而使活着的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于红色的种种观念意义,可以说是氏族社会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我想,左江崖壁画的作画者也同样具有这一时代的心理意识,他们用赭红色来描绘崖壁一,大概也认为这种颜色是最美、最神圣、最具有生命力的色彩:也许,这便是左江壁一的生命之所在,它那趋于夸张的风格所储存的信息,就是我们窥视左江壁阃神秘内涵的灵性之光。
左江以它的宏伟和高傲,穿行在群山的怀抱,纯洁着这片沉默的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