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29日,七十二岁的赵望云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离开他生活了36年的长安,却留下了一个影响中国美术的“长安画派”。史论家们把赵望云和高剑父、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并列为五四以来新国画创始的大家人物。《中国美术通史》把赵望云与蒋兆和、李可染划在一个范围,肯定了他在美术史上的卓越成就和特殊贡献。
1941年,赵望云从重庆来到西安,把家安在城内甜水井大有巷三号。从此,他的人生和艺术命运,便与这座千年古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北画坛,在历史上出过毛延寿、阎立本、阎立德、韩干、范宽等画家。宋以后,原居于西北的优秀画家迁徙到了东南一带。自五四运动之后,从北京等地学成归来的青年学子,开始传播西洋画新画法。在陕北,一批美术青年投奔到了延安。抗战期间,会聚到西南的优秀画家开始向西北转移。以张大千、常书鸿、关山月、张振铎为代表的一些画家,来到敦煌进行临摹写生,而以赵望云为代表的一些画家,则径直迁居于西安,使西北画坛得以复兴。
民间立场
赵望云出生于河北束鹿一个兼营皮货生意的农民家庭,自幼喜欢绘画。十岁临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的绣像插图和《芥子园画谱》。十九岁时,结束了皮货店学徒生活,进入京华美专学习专业美术。在他准备考入国画系三年级时,因没有中学证书未被录取。从此,他与友人李苦禅等住在西山碧云寺附近僻巷内自学速写。在观摩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作品之后,逐渐领会运笔用墨的诀窍,寻找出能够适切表达农村画题的风格。《贫与病》、《拓荒者》等画作,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后来,赵望云得到了《大公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的名义,《农村写生集》使他成为与写通讯的范长江齐名的写生画家。之后,合作出版冯玉祥题诗和赵望云写生画及《塞上写生集》、《泰山石刻集》,把民间生活放在图画里,使艺术不再寄存于虚无缥缈之间。
抗战时期,由冯玉祥私人出资,赵望云担任主编,创办《抗战画刊》,先后由武汉辗转重庆,以通俗的形式宣传抗日。出刊三十多期停刊后,赵望云开始从事以画展卖画维持生活的自由职业。在成都与张大千的来往,使他在传统技法上更进一步,画展取得了初步成功。张大千说过,画马,则当数徐悲鸿先生,赵望云当然也是佼佼者,徐悲鸿画的马是赛跑的马和拉车的马,赵望云画的是耕田的马。
西北情怀
迁居西安后,赵望云开始了河西旅行。他来到了武威、张掖,西北的崇山峻岭,祁连山的气势和河西的自然风光,哈萨克族的生活风貌,都在他的画笔下熠熠生辉。旅行五个月后,他携带描绘西北风物的新画作沿蜀道一路入川,在重庆举行西北旅行画展。郭沫若参观画展后,挥毫题诗:“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周恩来定购了一幅《相马》,赵望云送去两张,说其中一张是赠送的。之后,他和关山月、张振铎再游大西北,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不断从传统技法中汲取营养,使他的平民化作品进入了一个更富有审美力的境界。他能在西安立住脚,跟他的画销路好有关。这期间,赵望云已经成了西安书画界的核心人物。在赵望云主持下,由大千肥皂厂经理贾若萍出资,郑伯奇作创刊词,出版了《雍华》图文杂志。贫苦无告而又热爱艺术的青年黄胄、方济众、徐庶之先后来到赵望云家,吃住在家里学画。西安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赵望云逮捕入狱,在地下党和友人营救下,被关押刑讯了七十六天后获释。
长安画派
解放后,赵望云被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被任命为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接管敦煌文物所,筹建西北历史博物馆和半坡博物馆。之后,调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被选为美协西安分会主席,石鲁任副主席。作为长安画坛元老的赵望云,与来自解放区的石鲁,北京的何海霞,安徽的王子云,河南的康师尧,福建的蔡鹤汀、蔡鹤洲兄弟,工笔画家郑乃光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队伍,使得陕西画坛空前活跃。
1961年,首都中国美术馆展出了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的国画作品,在全国引起轰动,之后被称为长安画派的第一次亮相。随后,在广州、杭州等地举办展览。这些展览突出地表现了西北风情,有着强烈的艺术个性和粗犷、豪放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引起美术界的关注,长安画派逐渐形成。从而,结束了陕西乃至西北绘画几百年来的沉寂和萧条,开创了中国画创作的新路。
在山水画上,包括石鲁在内的一批西安山水画家,他们接受赵望云绘画笔墨风格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石鲁吸收了赵望云的笔墨技法,融会贯通到了他的画作中,又有了新的创造,个性逐渐突出,以其强烈的创新精神引人注目。何海霞原本学张大千,据说学得可以乱真,之后他开始吸收赵望云的笔墨风格,个人风格逐渐明晰了起来。而方济众更是源于赵望云笔墨基因,直接承接了老师衣钵,个人风格逐渐形成。在花鸟画上,康师尧、郑乃光原先画的是传统路数,慢慢接受了赵望云的艺术思想,注重从写生中塑造各自的绘画风格。也就在这个时候,某些评论者却认为长安画派的美学思想是“野、怪、乱、黑”,用心良苦。石鲁做出了机警的反应,以自嘲的口吻撰写了《内心独白》,捍卫长安画派的艺术成果。
画风不死
1962年,出版《赵望云祁连山写生画集》。王鲁湘评述道,赵望云到了六十年代,笔墨更加精进,开始朝着松动、朴茂、浑厚的方向发展。像《陕北之秋》、《幽谷新村》、《杉林麋鹿》、《风雨归牧》、《秋实累累》等作品,那种精力饱满的构图,放笔直干的用笔,水气淋漓的墨色,无不显出画家充沛的创造力。这种用笔苍老,用墨苍郁的技法,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也突破了前人技法的成就,至今为止,还很少有人企及。
在经历反右和文革劫难,赵望云晚年的画风有了新的变化,形式更单纯,笔墨更凝练,意境更高雅深邃,朴素的画面萦绕着静谧的气氛。作品的题材仍然以西北的风光为主,黄土崖畔的小毛驴,秦岭峡谷的驮夫,祁连山的雪峰,陕南的棕榈,密林中的小溪。他已完全不考虑笔墨技巧,画什么,怎么画,到了不经意的自然而然的地步,进入从心所欲、臻于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
1977年3月29日,七十二岁的赵望云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离开了这个美好而纷纭的世界。他去了,他的画作却是不死的。1985年《赵望云画集》出版。他的艺术属于人民,他受到了人民的尊敬。
审美理想
回望20世纪的中国画发展史,在五四前后,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受到新美术运动的冲击,最初在宣纸上描绘农民的是二十一岁的赵望云。他的成名作《农村写生》,开始了中国画走向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广阔道路。是他最早以大西北风物为题材,传统技法与现实笔墨相融合,形成一种苍茫质朴的画风,影响了中国画的审美倾向。人到中年的赵望云,以他雄厚而独特的艺术实践为核心作用,与主张新与美、体现以高雅意趣反映时代生活的石鲁一起,造就了震动中国画坛且影响深远的长安画派。
以赵望云、石鲁为创始人的长安画派,其形成是被画界认可的,并不是个人自封的,也不是群贤者的抱团,更没有成立长安画派组织,而是一种先锋的绘画思想、语言、视觉,是和团队凝结在一起的。赵望云、石鲁对传统的艺术手法在于学习而不重复表现,将传统融会到生活中,表现自己的笔墨情绪,将关中、秦岭、陕北的窑洞、黄河等题材,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述自己的张力。突破传统,注重生活,使长安画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画家,成为当时中国画坛上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叶浅予说,赵望云是奠基者,石鲁是旗帜。最能说明长安画派美学思想内涵的,是赵望云在一幅画上题的“笔墨要沥沥搓搓”七个字。“沥沥搓搓”是土语,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涩辣的笔调,蕴藏的则是来自画家人生经历和大西北特有的苦涩情结。邵养德说,赵望云是北方大汉,性格内向,与人为善,是个现实主义者,是黄河的儿子,孔子的门徒。石鲁是西蜀才子,性格外向,虚虚幻幻,是个浪漫主义者,是长江的骄子,老子的信徒。赵望云大石鲁十三岁,基本上是同代人。石鲁身体力行所确证的东西正是赵望云思维中反复出现过的“幻影”。赵望云和石鲁构建长安画派是天造地设的,天高地厚,青云直上,黄天厚土,逆风千里。长安画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历史上艺术大师顾恺之、吴道子、王维、荆浩、范宽、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人的艺术成果中获取资源,通过他们在艺术实践中的攀登达到高峰的。
长安画派青出于蓝,后继有人,希望在前。眼下的道路是异常曲折的,而前景是无限光明的。倘若上天有灵,赵望云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陕西日报》200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