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9224000000017

第17章 道北旧事(2)

又一位老人说,我逃荒出来,南面是国民党,北面是日本人,过黄河过不来,都是晚上偷过的,一发现就打枪。我记得坐火车是那难民车,顶上坐的满满的。打炮以后,好多河南老乡都死到了车上。特别是一过山洞,好些人就被山洞边挤下来,都死在山洞里面。

据统计,自抗战爆发到1938年9月份,陕西方面公布的收容难民人数在九十万人左右。1942年中原大饥荒,逃往西北各省的泛区人口约在一百七十万人左右,仅战后1946年1月17日至次年11月底,由西北各省返耕的河南灾民,经官方接遣的就有三十一万八千六百一十人。于是西安道北便滞留了数万河南难民,在此地寻找生计。

道北二马路、自强路、太华路是河南人的居住区,铁路工人多半都在这儿,当时还是一些乱冈坟。除了大华纱厂外,全都是棚户区,密密麻麻,茅庵草舍窝棚里边住了一家人,吃的糊涂面。那时菊花园有一个人市,身上扎个草,卖的话看谁要。白天出去有些打个零工,有些没办法就讨饭。棚户区几乎全是河南口音,拉洋车的、卖洗脸水的、卖羊肉杂碎的、卖水煎包子的,连摆茶摊的老太太和卖老鼠药的老头子,也都说着一口河南话。

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逃警报,道北人没好日子过。抗战期间,陇海铁路共运送中国军队八百一十三点四万人,军品一百八十九万吨,分别占中国铁路运量的百分之三十多。抗战胜利,道北大华厂的职工为前线将士送去多少棉衣,牺牲了多少亲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不管你逃到什么地方,都逃不开中华民族如此深重的国难。

由于国民党统治者的腐败,民族工业停滞不前,人民生活陷于绝境。大华公司在美国存款,六十六万多美金被冻结,总经理石凤翔也辞职,去了台湾经营大秦公司。经理汤淑平和管理人员石斌翥弃职出逃。国民党胡宗南余部炸毁陇海及咸铜支线八十多座桥梁后,又派爆破队分赴大华纺织厂、铁路长安机厂等处,纺织厂锅炉被炸。道北人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护厂护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发现与与徘徊

建国以后西安市第一条柏油马路便是道北的自强东路。唐朝贞观年初就有这条路,当时叫午门街。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环境是比较差的,都是些街街巷巷胡同,下雨就成稠糊涂了。为什么修这条马路,因为物资必须要从西闸口运输,一下修到大华纱厂的门口。

老人们说,自强路当时只有两家卖百货的商店,一个在在机务段门前的高台,另一个在华峰面粉公司对面。还有一家是中药店,在童家巷。还有四家饭馆。为改善道北居住环境,西铁运输分局实行职工住宅自建公助,在道北的铁路东村和西村修建了118栋、870户住宅。次年,修建明宫西村前后院,东村平房215栋,1320迁入新居。

一位老人说,我是1953年年住在这儿的,当时我爱人在大华,政府盖了八区工房,以后改成叫个生产村。房子是土木结构,窗户都是木头格格,糊纸哩,砖头中间是土坯,上面是苇子席棚的房,租赁一间是四块六。

当时,道北只有一个广仁医院。1953年,在明江医院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六院,收费非常低廉,对于确实没有收入的民政部门给予救助。在六院周围常住人口有十万人,在六院出生的能占到百分之八十。

三十八中原来叫育德中学,抗战时期由保定迁来的。李蓉莉是全国优秀教师,她说,去到学生家里家访的时候,好多都是茅草房,居民的文化水平差一些,道北的人都是那劳动人民,很勤劳,很朴实,特别是对人很仗义。我们的学生有的现在是博士,也有的在国外大学任教的,有的在省政府工作,有的现在是企业老板。

当初,连李世俊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么一个在解放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河南穷人家的孩子,解放后居住在西安道北的普普通通的开火车的司机,后来被选为党的十大代表、十一大中央委员。周总理来西安,他和周总理在一起照相,周总理问,李师傅是干啥的?他说我是开火车的。周总理说,把火车开好。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在大明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前期勘察,正式展开全面性的普遍探测和发掘工作。起因是铁西小学建校挖出一块碑,说唐太和五年建含光殿和球场,开始发掘,一直几十年延续下来。大明宫的调查大致确定,唐大明宫遗址周长是七点六五公里,面积三点五平方公里。大明宫遗址,位于道北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场所,可惜只存在于世二百二十余年。现存的大明宫遗址,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大明宫遗址的发现,无疑是道北的骄傲和自豪。也正是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却从此成为道北人前行的包袱

1998年,位于道北的陕棉十一厂被华诚集团兼并。太华路的黄河棉纺织厂,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同样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抉择。他们开办了西安建筑装饰材料城,在2004年开始把这块地方定位为商业地产来开发,进行企业改制。

重放的鲜花

1995年开始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中国三方合作的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经过十年完成。而道北地区,总建筑面积五百余万平方米,一半以上为临时性建筑,其中多为村镇居住用地和铁路住宅所形成的棚户区。居民居住及生活环境水平较低,城市建设严重滞后。改善大明宫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生态环境,已成为西安亟需解决的问题。

西安古遗址大会的召开,为道北开启了一扇拥抱霞光的大门。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挖掘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是各级政府的文化责任。

2006盛典西安,则是西安皇城复兴的一个草稿,一次演习,一场非凡的展示。也着实让身居陋室的道北人扬眉吐气了一回,第一次开了眼。

对大明宫周边实施整体改造,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国家文物局等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西安市十一五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点工程。下决心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尊重城市的执政理念。改造是大环境的要求,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人民政府心系道北,老百姓对前景则充满期待。

一位学者说,要感谢历届的政府和当地的道北的那些民众,他们多少年来对于这样一个文物保护地没有过度开发,没有一些太多的新的建筑,其实就是为保护一个唐代非常重要的遗址做出了贡献。

道北人和许许多多人们,都在期待从这一大片废墟上,开出美丽的鲜花来。

大明宫遗址保护区的利用,是北城建设的一个重大实施。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必将带动北城基本设施和城市面貌的重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位老人说,拆掉这个区域我就舍不了,我在这住了四五十年了,真是舍不了。城市要发展,不可能因为我们舍不得这个地方,就影响城市发展,小家还要顾全大家。

今天道北人离开道北,告别这有着深深情感的故地,把道北的故事讲给后人。明天,道北人将会重游居住了七十年的道北,徜徉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历史古道上,把中国的历史传给子孙。道北人记住的是昨天,道北七十年的故事,凝结的是泪水与苦难,快乐和幸福。

回来吧,人类诗意的安居属于西安道北。

《时代报告》200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