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来就是一座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引以自豪的是唐诗一样美好的历史的记忆,值得骄傲的则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的风景。然而,当我们的视线投向西安古城外的东北角,进入这一片叫作道北的地方时,便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受,一种别样的心情。
道北,从七十年前的某一天开始,这个地名便有了它特殊的意义。西安人把这儿叫道北,铁道以北。这里的老百姓说,七十年前河南人遭了大水灾,沿铁路逃荒到这儿,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在李唐王朝曾经繁华的历史烟云之下,散落下无数零零落落的村庄和居民社区,同时也散落着和世世代代西安居民不一样口音的人。这儿过去是皇上办公的地方,多年来成了西安落后的一角,现在政府拆迁改造工程已经开工,要建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大明宫遗址公园。
从遥远的千年大梦到百年沧桑,对于道北这块地方来说,七十年便相当于一个人的一生一世。道北人,他们是怎样共同守护着一处惊世骇俗的人类古代文明遗址的呢?
千年旧梦
周秦时代,恐怕连秦始皇也未曾料到他辖下的一个小小的长安乡,到汉高祖刘邦手里易为都城长安。王莽政权短命,把长安改成了常安。隋文帝嫌长安城狭小,在龙首原以南另建新都大兴城。唐高祖复为长安,但唐长安已非汉长安,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最后达到了同代世界城市宏大辉煌之峰巅。
大明宫,是李世民为孝顺父亲李渊在外郭城北的禁苑中建造的夏宫。至唐末二百年间,这里一直是皇帝居住和发号施令的地方。大明宫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再建于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经玄宗等后世添建逐步形成。大明宫存在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在此朝寝的皇帝有二十多位,大明宫的建造,使唐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大一统帝国的气度与风范。唐末毁于战火,沦为废墟。
唐朝灭亡后,人类文明的结晶,世界都市之巅峰的长安城成了一座废城,连同大明宫的栋梁之材,也顺着渭水飘摇而下。历史不再青睐于这里,政治中心随之东移。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美人如花隔云端。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明城墙的修复,其规模仅为唐长安城的七分之一。到了清代,西安的道北则是一片凋敝的荒野。近代社会东部沿海城市,较早地受到了欧风西雨的洗礼,而西安作为内陆城市,仍然受传统观念支配,整个城市衰败落后。
一位老者告诉说,明末清初,我们祖上从郭家滩到这郭上村,有三百多年吧。我记得没修铁道以前,站在这儿一说话,火车站那块地方都能听见,没有个啥啥,都是野地荒地,坟。
另一位老奶奶说,我就在这个地方,土墙挖个门门,那边也是麦地,再过去有个大门,是童家巷的地。有一天早晨,我爸从土门门出去以后,外头有个大石磙,就是碾麦的碌碡,碌碡上坐了个啥?坐了个狼!记得自强路这一带,过来新疆的骆驼队,骆驼脖子上有个大铃,一走一咣当一咣当。
铁路与纱厂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纷纷以贷款形式,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力。工业化初始,铁路修到了中国。从一九零五年开始,陕西巡抚曹鸿勋奏请清政府,修建潼关至西安的铁路。四年后批准设立公司,商办奏准。民国元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钤与比利时铁路电力公司代表陶普施,在北京签订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修筑甘肃至海州(今连云港)铁路,故名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是一个中国的东西大干线,1935年修到了西安,次年修到了宝鸡。参加修路的是二七大罢工失败后铁路上的河南人、湖北人和福建人,整个从郑州迁移到了西安。
一位老火车司机说,我父亲是从洛阳调到西安机务段的,我那个时候四岁,就跟着父亲坐火车过来了。
另一位老者说,我的父亲原先是在郑州一个纱厂里当童工,随着修铁路到西安搞了铁路。先在周边像蔡家坡、铜川、耀县铁路上,后定居到西安。这才有了我,所以起的名字叫“长武”,代表了我就是生在长安,祖籍在武陟。
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军阀战争影响,陇海铁路工程历时二十二年之久,修通长一百三十一点八公里的潼关至西安段。1935年6月,陇海铁路长安机务段在道北笃臣巷建立。当年旅客发送量一百八十九万人次。当时的行李分为包裹类、牲畜车轿类、金银证券类和灵柩类,其货运流向,东运主要是棉花、粮食、煤炭和瓷器,到达货物多是从上海、天津等地运来的棉布、食盐、糖、煤油、铁器和染料。
陇海铁路带着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因子,顺着这条东西大动脉向古都西安延伸。一条钢铁巨龙,盘伏在废弃了的唐朝帝宫的脚下,由此为道北设下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也就在这个时候,这片荒芜的西安城北地带,才因为铁路的向西延伸开始了它的近现代工业历程。
大兴纺织厂始建,会计科长徐治平来陕推销新产品并考察建厂条件,形成了报告书:石家庄营业不振,布品唯一销路是陕西,而棉花以陕棉为大宗,就近采用原料保全销市,宜在陕设分厂。总经理苏汰余召开股东会,投资规模一百万,通过在西安办厂的决议。
这年七月,大兴纺织二厂建成投产,翌年八月改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也就是后来的陕棉十一厂。在当时,它是中国西北地区建立最早最大的近代化机器纺织企业,也是西安最早最大的发电厂。
难民的家园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寻找演习时失踪的士兵为理由,突然向宛平县城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
1938年6月6日夜半,新八师参谋熊先煜带领六人在黄河花园口上堤选址,安排工兵开挖,又调来加农炮平射。花园口决口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受灾,老百姓有一千二百五十万,逃离是三百九十六万人,死亡八十九万三千三百零三人。河南受灾的大概逃离应该有一百八十多万,顺着铁路线一直往西走,很多都留到西安了。
史料人员说,以河南人居多的人流是怎么来的?当时很可怜,他们一个是挑着这个担子,所以现在说河南担、河南担,实际它不是一个贬义词。河南人挑着担子,一边挑着东西一边挑着儿女,另外就是推着独轮小车,带着他们那很简陋的铺盖被褥,锅碗瓢勺,沿途乞讨要饭过来。
一位当事人回忆,日本人来了开封沦陷了,老家涨了大水,花园口扒开了,没处去,我父亲和我舅舅担两个筐子,前面担着我,后面担着我妹妹,我妈和我姥姥挎个篮子,我父亲背着行李就往西边走,到了西安。
另一位老者说,我是县里高级学校毕业,在农村教短期义务小学,日本人要来了,我要不走的话就把我杀掉了。我离开我的家乡,沦陷了,我也没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