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家族档案
19222900000008

第8章

——呵,你想跨进这道门槛,你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吗?

——知道。

——知道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疾病,甚至死亡吗?

——知道。

——知道你会跟人世隔绝,完全孤伶伶一个吗?

——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经受一切苦难一切打击。

——知道不仅要躲开敌人,而且要抛弃亲人,离开朋友吗?

——是的,可以离开他们。

——好吧,你情愿去牺牲吗。

——是的……

她的话语轻轻,却充满了激情。她的眼睛凝视着他。他从她那深沉的目光中,看到的不仅是对正义和真理的执着,而且还有另一种灼热的情感……

他们的两颗心,跳动着同样的韵律。

火与火的融会,什么样的寒潮不可以抵御呢?

1929年12月的一天,外婆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进了“留克斯”旅馆——外公下榻的地方,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幸福的神情——这天,是她与外公结为伉俪的日子。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满堂的宾客,只请了几位中国同学来聚餐。她既当新娘又当厨师,亲手做了中国菜。

她也没有穿婚纱,只是特意换上了那件她喜欢的、平时不轻易穿的红丝绒旗袍。

穿上红丝绒旗袍的外婆光彩照人,如一片红霞,如一团火焰,在外公的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多年后当外公对我谈起他与外婆从相识、相爱到相知的过程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成为相知,首先是因为政治,然后才是感情。”

外公所说的政治,就是革命——一方面要同三座大山作战,一方面要与党内错误路线斗争。正因为这种双重的战士身份,便决定了外公与外婆要走忍辱负重的道路,也就有了磨难中相濡以沫、刻骨铭心的爱的历程。

婚后没有多久,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学校“支部局”做出一项决定:开除唐义贞的团籍与学籍,“罪名”是“反对支部局”——“反对支部局”就是“反党”。

外婆在遭受打击后无悔无憾,曾坦然一笑告诉一位即将回国的女友:“我被光荣地开除了团籍和学籍。”表示出她同王明集团势不两立的坚强决心。学校当局问她:“你回国后还革命不革命?”外婆回答:“当然还要革命!”于是她被送到一个“医务训练班”进行短期培训,规定回国后到苏区做医务工作。

1930年,共产国际提出要“刷新”中共代表团成员,外公回国,外婆还在“医务训练班”培训。他们婚后第一次分离。为了保守秘密,外婆没有前往送行,只是与外公约好在上海见面的办法。

9

外公于1930年七八月间回到上海。外婆是在9月底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于10月份回国,来到上海。外公派人把她接到他在同孚路租好的房子。当时租房子很困难,因为国民党的暗探、特务横行,形势严峻,租房子要有家眷,否则房东不敢出租。外公事先对房东说他有家眷,才租到了房子。外婆没来时,房东经常要问。外婆来了,房东才放下心来。

外公回国后担任出国前原来的职务——团中央宣传部长。他向团中央反映了外婆在中山大学被开除团籍的缘由,并提出恢复她的团籍的要求。他指出,所谓“反对支部局”并无政治内容,构不成“反党”的罪名,开除团籍毫无根据和理由,也不符合团的章程。团中央因而做出决定,恢复了外婆的团籍。

外婆与外公在上海的小住,是他们婚后的所有岁月里所度过的相对稳定的一段“家居”生活。有欢乐,但也十分单调。秘密工作的环境下,非不得已是不出门的,甚至也不能出去散步。这对活泼好动的外婆来说,很不习惯,但她忍了下来。

外公也不无遗憾地告诉我:秘密工作的缘故,他与外婆结婚和婚后连合影也没有拍过一张,所以他拿不出一张他们合影的照片来。这成为外公的一件憾事。

外婆在这期间也曾想回家去看望她十分思念的母亲,但由于秘密工作的要求,她不能回去,为此她十分难过,但她也克制了下来,只是给母亲写了封信,告诉母亲她已经结婚的消息。她在信中只能写外公的姓,不能写他的名,也不能写自己的通信地址,因此也不能希望收到母亲的回信。

他们的“家居”生活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下午,他们发现忽然有一个陌生的男人来到他们住地的前楼望了一望,一言不发就又走了。他们警惕起来。不一会,这个男人又来了,并且带来一个人,一看,原来是周恩来同志。他们虚惊一场,赶忙让周恩来进屋。带周恩来来的那位同志又出去了。周恩来坐着不说话,他们也不好问什么,怕隔墙有耳。大约一个小时后,那位同志回来了,把周恩来引走了。事后才知道,是因为顾顺章叛变,周恩来组织党的机关紧急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暂时没地方去,先到他们住地避一避。顾顺章只知道党的机关的地址,不知道团的机关的情况,所以他们的住地倒是较安全些。他们为能掩护周恩来同志感到高兴。

外婆在上海住了一阵,就耐不住了,提出要到苏区去。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要求,她便第二次与外公分别。她同何叔衡装扮成父女俩,从上海出发,经过汕头——大埔的秘密交通线,进入闽西苏区,来到闽西特委和闽西苏维埃的所在地永定虎岗。尔后,何叔衡继续前往瑞金,外婆即留在闽西苏维埃从事宣传和医务工作。

繁忙中几个月过去了,意外地,外婆与外公在虎岗重逢。

原来,1931年初,外公即受到王明集团打击,被指控为“调和路线”,并被撤了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团中央委员的职务。他要求到苏区工作,所以从上海来到了苏区,身份是团中央巡视员。外公当初并不知道外婆去了哪个苏区,这意外的相遇,两人十分惊喜,这是他们婚后第二次别后重逢。

国民党军队对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当敌人接近虎岗时,外公与外婆随闽西苏维埃向西边深山转移,到了长汀的四都。第三次“围剿”被红军粉碎,闽西苏维埃进驻长汀城,他们也随同到了长汀。江西、福建两个苏区打通后,变为“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外公与外婆进入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外公担任苏区团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他们住在瑞金叶坪的一个大祠堂旁边,这个大祠堂,就是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会址。1931年12月30日,外婆在这里分娩,生下一女孩,取名“叶坪”。

这时,中央军委决定取消军的建制,由军委直接指挥师,并把原军医处改称为总卫生部,原属各科改称局,其中之一是药材局,专门负责药材的采购和供应。外婆被任命为药材局局长。总卫生部为了解决药品奇缺的问题,决定创办卫生材料厂,并由药材局担负建厂工作,外婆亲自兼任卫生材料厂厂长。

卫生材料厂在瑞金的朱坊镇创办起来,职工一百多人。不久,厂址又迁至胜利县平安区琵琶龙乡(现江西于都县银坑乡境内的平安寨)。这里离瑞金八十余里,外婆带着孩子走马上任,从此,她与外公很少见面了。

在当时条件下,办厂所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严厉的经济封锁,特别是对药品、食盐、布、棉等物资封锁最严。苏区人民吃的是由自己熬的硝盐,红军部队药品奇缺,连纱布、消毒棉花都没有,当时部队卫生员手里几乎只有一种药品——升汞。连碘酒、奎宁、治痢疾用的常用药都很难见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靠自力更生来解决。

厂子筹办起来了,但问题却很多。一是没有设备,二是没有材料来源,三是职工文化水平低。在困难面前,外婆充分显示出了她的智慧和组织才干。她带领工人爬山越岭采集中草药。她还在厂里成立技术研究会,试制成安福消肿膏、龙丸、八桂丹等中草药,供应红军和苏区人民。全厂上下团结一致,生产热气腾腾。后来这个厂子发展成为有五个车间、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药材工厂:制药车间,利用中草药按西药型制做中成药品;敷料车间,可以生产医用纱布、脱脂棉和急救包等;酒精车间,利用蒸馏烧酒的方法制造酒精;水剂车间,生产急救水、龙胆酊、碘酒等;器材车间,能制造手术刀、镊子、钳子等器械。这样,使得在药材品种和数量上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前线的需要。1934年,每个战士都能够种上牛痘。到长征开始时,主要依靠这个厂子的产品,给部队配足了三个月的药材用量。卫生材料厂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多次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表扬和称赞。外婆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期间的一个日子里,外婆突然接到外公从瑞金寄来的一封信。外公在信中告诉她:他又一次遭到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撤销了苏区团中央局宣传部部长的职务,派往上海团中央做组织部干事。寄出这封信后,他就立即单独上路了。

外婆将信读了好几遍,然后将信默默地收起。她知道外公是冤屈的。早在前几期的《青年实话》中,她就读到了好几篇批判外公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文章,还指责他在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时领导了反联共反国际的小组织,等等。这说明王明集团还在算老账,对不同意见者施以报复打击。所以外婆对此并不感到吃惊,只是在心里默默地遥祝亲人一路平安。

这是外公与外婆结婚以后的第三次分别。

不久,卫生材料厂搬回到瑞金县城郊区。她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遭到“左”倾路线的打击和迫害,但对此除了愤慨,她能做些什么呢?然而她却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女性,她的行为表明了这一点,有一件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由卫兵押着从批斗会回禁闭室的邓小平。此时邓小平被指控为“罗明路线”的追随者和“富农路线”的执行者,被撤了职,正在遭受审查和批斗,人也变得瘦弱憔悴。外婆关心他,同情他,便拦往他问询他的境况。邓小平对她说:“我饿坏了,肚子根本吃不饱。”外婆听了,心里十分难过和心酸。之后她立即用一块银元买了两只鸡,并亲手做好,然后捎信给卫兵,要他们带邓小平到她那里吃鸡。邓小平一顿吃完了一只鸡,剩下的一只她又让他带回禁闭室留着下顿吃。这看起来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外婆不怕连累自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公开关心、支持受王明路线打击的人,同时也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她的一颗心,就是这样像水晶般透明、纯净。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表明外婆在爱情上忠贞不渝、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怀。

一天,一阵由远而近的“得得得得”的马蹄声叩响在进厂的石子路上——一位大人物突然下到厂子里“视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