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19221700000005

第5章 反叛:为国营企业改姓(2)

全厂哗然。汪海怎么了?他想干什么?这次卖鞋成功的事实,不是证明老产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还很有市场吗?再说要上新产品,企业有限的资金、原料供应、设备负荷以及技术问题谈何容易?人们觉得汪海能干是能干,就是胆太大,尽说大鼓词。

汪海心里却有自己的一本账。他冷静分析了当时全国制鞋业的形势:全国国有大中型胶鞋企业有300多家,实力都相当雄厚。天津市的大中华橡胶厂、张家口橡胶总厂的实力都相当雄厚。而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个体的、集体的、合资的制鞋企业已发展到3000多家,深圳地区也有2400多家,其数量还在往上增长。而浙江温州一带就更别说了,他们在推出新产品的技艺和速度上更是压倒群芳。在这种格局下,全国鞋的年产量已达到10多亿双。橡胶九厂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必须另辟蹊径。如果不开发新产品,不开辟出一条新路,就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目标已定,大话也已说了出去,但是具体的措施,却还是一张白纸!怎么办?前途一片茫然。

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变得焦灼暴躁。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生怕惹得他发火。

一件小小的事情终于激发了汪海的灵感:有一天,他在计划科看到有的职工为厂里加工鞋盒,便问:“你们怎么干上鞋盒了?”

工人回答说:这是外加工。

他脑子里突然爆出火花,鞋盒能搞外加工,难道老产品就不能扩散出去让别人干吗?想到这个绝妙的主意,多少天来的压力顿时烟消云散。他强制自己守口如瓶,先悄悄带人“微服私访”。

当时,乡镇企业还没有完全起步,广大农村除了拥有地皮和剩余劳动力外,在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都很落后。有的厂家苦于没有活干,摇摇欲坠。

汪海转了一大圈回来后,便把自己的锦囊妙计和盘托出。

他在厂领导会上说:“在乡镇企业建分厂,把老产品逐步扩散出去。这样,总厂的能源、设备、人力、物力就可以集中起来上新产品。这条路子咱一不需要上级投资贷款,二不用市里拨煤拨电;实施以后既可保住原有市场,又可开拓新的道路,给企业带来效益,并且也扶持了乡镇企业。”

他热切地等待大家的反应,满以为自己的豆子倒在了热锅里准能发出一阵爆响来。然而,得到的却是一片沉默。

沉默往往是最含蓄,也是最执拗的反对。

在烟雾缭绕中,人们思考着两个问题:

一、在中国的国营企业中,有谁这样干过?

二、与乡镇企业联营,国家政策许可吗?

结果,汪海成了孤家寡人。大家的态度很明确:

这样做一是危险性太大,二是扶持了竞争对手不合算。

没法再谈下去了,汪海只好宣布散会。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会后,有人拿他在干部会上的这个提案,做起了文章,四处煽风点火,一下子在全厂引起轩然大波。

“汪海真不是个东西,厂子好不容易挣回来点钱,他又想折腾给别人,把咱碗里仅有的一口粥都给泼没了。”

“哼,他可不管咱们有没有粥喝,他只顾自己跑出去吃大鱼大虾,肥了自己,害了百姓。”

更有甚者,直接骂他是“卖厂贼!”

这时候的汪海,想到了职工代表大会,他希望工人们能理解他的这一方案。可是没有想到职代会提了210条意见,其中182条,都是指责他的这一设想是卖厂。

回到家里,一向温柔体贴的妻子黄淑兰也沉不住气了,劝他不要没事找事。

难道真的错了?

做事开头难,这事儿还是要和上级主管部门打个招呼,赢得他们的支持。唉,谁让咱们是国营企业呢?汪海跑到上级机关,话刚和人家说到一半,就见对方合上了笔记本,那眼神分明是在说:汪海,你真能异想天开啊!

这一下子将他从兴奋的顶点跌落到苦闷的深渊。

但深陷四面楚歌中的汪海并未罢休,一种急于改变现状的强烈冲动和欲望,迫使他大胆决定:只身闯市府!

想要见到市委书记并非易事。他要说服警卫放行,要说服秘书引见。他拿出一股蛮劲费尽口舌,终于见到了市委书记刘鹏。

刘鹏和蔼地接待了这位工厂的党委书记,听他讲明了来意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新思路。他把秘书叫来坐在一旁记录,然后说:“你谈的事情很重要,请接着讲。”

刘鹏在出任市委书记前曾担任山东省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对企业改革的宏观走势自然有着高屋建瓴的眼光。他听完汪海的汇报后,方脸膛上焕发出光彩,兴奋地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企业的领导,都能像你这样大胆地去想,深入调查,事情就好办得多了。你放手去干吧,先搞个试点,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

得到市委书记的支持,汪海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捧着这柄尚方宝剑,兴冲冲地回到厂里,组织精兵强将,向广阔天地进发了。

汪海进发的第一目标是黄岛。黄岛位于胶洲湾的西海岸,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海西”。这个岛靠海边有个薛家村,村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以捕鱼捞虾为业。责任承包制后,他们集资办了一家工厂,名日橡胶厂。厂名听起来很气派,实际上它的规模只是个小作坊。几排趴在地上的小瓦房,里面转动着几台老掉牙的机器。工艺管理落后,原料来源不足,市场销路不畅,连年亏损,债务累累,成了镇里的一大负担。但就在这时,1984年6月,甘霖从天而降,汪海出现在了黄岛面前。汪海的手和这个厂的厂长薛吉胜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从此,奄奄一息的黄岛橡胶厂被改造成为九厂下属的二分厂。

薛吉胜怎么也没想到,6年以后,他这个农民竟然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了。1990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跟随汪海,以企业家的身分出现在演播大厅里。当他手捧鲜花,面对摄像机时,他的心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他忘不了,汪海渡海而来,言传身教,使他增长了很多企业管理的知识,渐渐有了一套企业主管所具备的经营头脑。

他忘不了,计划科长刘守芳拖着病弱的身子进行工厂的改建工作。在挖地下烘干房时,突然出现大面积渗水。刘守芳毫不犹豫地挽起裤腿,跳进坑里,同工人们一道向外清理泥水。在他的带动下,工厂从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只用了45天。而老刘却被累垮,送进了医院。

他忘不了,九厂的设计人员来了,帮助他们设计模型,设计鞋面结构,设计花样;九厂的技术人员来了,帮他们培养原材料化验员、胶料半成品快速检查人员、成品检验员;九厂的财务人员来了,帮他们建立了科学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生产人员的工时定额。

而且,支援源源不断,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面,从理论到实践,从物质支援到人才培训,使得他们全部抛弃了过去的旧套子、旧路子,从债务和亏损中挺起了腰杆子,向着效益不断迈进。从1983年到1986年,仅用了3年时间,就形成了以生产布面胶鞋为主,年产100万双鞋和其他橡胶制品的生产规模。

如今的薛家岛,已发展成青岛远近闻名的双星村了。当年土头土脑以捕鱼摸虾为生的农民们,如今穿着自己生产的鞋,跺跺脚、拍拍胸,自豪地向人们宣称:“咱是双星人!自从踏上了双星这条路,咱走得豪迈,走得让人羡慕。因为咱的背后,有一座大山。”

汪海还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山东10个县、一个市建立起了13家联营分厂,一年加工鞋帮和制鞋的产值加起来可达1亿元。

与此同时,他们的脚步还走向了大西南和大西北,在西双版纳和乌鲁木齐也联营办了分厂。

到了1985年,当党中央提出了企业横向联合后,9厂的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汪海搞的老产品扩散不是跟这一个意思吗?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看来,当年汪海这个“卖厂贼”,对了。

总比别人先走一步的汪海,这次又比别人先走了一步。

这一步,成为双星后来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3.敢卖就敢夸

我们长期喜欢讲“阶级斗争,并乐此不疲。”

然而历史走到今天,当你一旦进入市场后,你便会惊奇地发现,阶级的概念,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至少,是模糊不清的。

市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经营,靠的是竞争,而不是空喊口号,搞政治运动。作为党委书记的汪海,脑子里天天转着“市场”两个字。就在九厂生产转入正轨,新开发的“双星”牌产品在流水线上源源而出并走向市场时,一件小事,却让汪海羞愧得无地自容。

为了打市场,汪海带队风尘仆仆地来到大西北一家百货商场。商场经理发现这几个外乡人站在鞋柜台前指指点点,向售货员问这问那,便好奇地询问道:

“请问客从何来?”

汪海告诉人家:“青岛橡胶九厂。”

经理噗嗤一声乐了:“啥?香蕉酒厂?香蕉酒厂打听鞋干啥?”

“我们是做鞋的呀。”汪海指指柜台里的鞋。

“怪了,香蕉酒厂不做酒,反倒做起鞋来了?这改革改到这个份儿,莫非我是跟不上形势了?”经理叹了一口气,头一摇,走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人家不了解情况,只是说说而已,但汪海的自尊心却被深深刺痛了。走出商场好长一段路,汪海都默默无话。丢人啦!

青岛橡胶九厂从1921年建厂到解放后成为国有制鞋大企业,算起来做鞋也做了几十年了,可企业至今无人知晓,产品更是名不见经传。现代经营与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是密切相关的。先别管产品行不行,人家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这怎么行?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话过去一直是贬义,现在恐怕得重新评价这王婆的才能,因为这老太太最起码懂得一条经商之道——宣传。

回到青岛的路上,汪海边走边想:我们本来就是做鞋的,我们自己不宣传,谁替我们宣传?何不在新开发出来的“双星”牌产品上下些血本呢?做广告?

花钱多效果未必好。现在很少见有什么企业在自己产品上开新闻发布会,不如多请来一些记者,开个新闻发布会,几杯清茶,一顿饭菜,让各报发个消息。这样既省钱又见效快,宣传范围也广。

主意一定,汪海再也坐不住了。马上让宣传处起草消息稿,四处打电话,请人。汪海说,咱们这可是开了企业的先例了,发动各种关系,要请就请最好的,请中央的,请省里的,请市里的。

于是,1984年11月4日,全国第一个由企业自己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青岛市橡胶九厂首次开场了。到会的有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工厂日报、中国体育报等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43家。

会上,各路记者,被这位敢为天下先的山东汉子的口才吸引住了。汪海向记者们作了《立志改革创新,增强企业活力》的专题发言。他首先讲:“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可以断定竞争将日趋激烈。”

作为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信息、宣传显得愈加重要。

可以说,新闻媒介是企业的千里眼、顺风耳,得到新闻界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新闻界,扩大我厂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建立强大的国内外信息联络网,真正让‘双星’创出名牌,占领市场,这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记者们没有想到这位有着“全国首届10大企业家”头衔的人物,肚子里竟有如此一些道道。而汪海在这次会上,大放异彩。他向记者们详尽地介绍了企业的改革情况和未来规划,并领着他们参观了车间和产品。最后,他捧出了新开发的“双星”牌胶鞋送给了记者们。

他特意声明:“我可不是送礼,而是请你们试穿,三个月后必须返回质量信息。”

记者们满意而去。

有人说:“汪海卖鞋,敢卖也敢夸。”

汪海闻之,哈哈大笑:“效果不错吗?”

整个会议最后一清账,包括所送的鞋在内,共花去了7000元。

按说,汪海这仗打得挺漂亮。但第二天兴冲冲地去上班,却发现周围人们看他的眼神有点不对劲。

他召集部门领导开会,会却开不起来;他想问问自己的得意干将,干将们也借故避而不见。

这是怎么了?

他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记者座谈会刚降下帷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开始整起了他的黑材料,连夜向上级告他的状:

说他办了这么一个新闻发布会,是假公济私,捞取功名,大吃大喝,浪费钱财……

汪海一听,火了:妈的,这不是胡扯淡吗?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不做事没事,做事就要出事。我开发布会是为企业,我自己又没花一分钱,怕什么?虽然由企业自主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前没有人干过,上面的红头文件也没做过此类规定,但是,与其他花钱打广告宣传企业的产品一样,有什么不对的呢?他认为此举符合中央提倡的改革精神,决定不予理睬。

不过还得把工作做通。他把那些吓得躲到一边去的干将们找了来,狠狠地训了一通:

“想不到遇上这么点事就把你们吓得缩回去了,那咱们还怎么一起为企业打天下?天大的风险,由我汪海一人承担,你们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我就不信,几个小泥鳅能翻起大浪来!”

接着,汪海又说道:“我是花了7000元,可都是为了企业的市场宣传。为企业走向市场、占领市场,我行使的是正当职权范围内的厂长基金,能有什么错?天塌不了。这些人狗屁不懂啊?由着他们去折腾吧!”

汪海低估了那些人的能量。

两个月后,上级部门突然下决心,要解决汪海的问题。

市纪委和橡胶公司组成调查组专门来到厂里,要调查汪海上任以来违反制度的一系列“腐败”问题。

但就在调查组跨进厂门的那天,汪海却怀揣着印有“厂长”字样的名片,前往机场,要到日本去考察。

“我们来,他却走,什么意思?这汪海也太目中无人了!”被凉在长门口的政府官员们大为光火,难下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