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19221700000004

第4章 反叛:为国营企业改姓(1)

1.让解放鞋靠边站

从小就梦想当将军的汪海好不容易到了部队,为什么又离开了部队?

所有在南方打过仗的军人穿上军装都不痒,吃了饭菜也不吐,为什么汪海偏偏又痒又吐?

时隔30年之后,当笔者问及此事时,汪海的问答仍然是4个字:说不清楚!

然而,汪海当年从部队回到青岛时,有一种感觉却是再清楚不过了,这就是,他真的回来了,重新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重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边,重新回到了青岛橡胶六厂,重新干上了制造胶带胶管的老行当。

重新回到橡胶六厂的汪海,穿衣服不再痒痒,吃饭也不再呕吐,工作起来有干劲,躺在床上也能呼呼大睡。不久,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被青岛市化工局党委派到橡胶九厂任政治部主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建设的轨道转移,橡胶九厂的生产也从文革时期的混乱慢慢向正规有序化过渡。为了加强全厂的思想政治工作,汪海受命于危难之中,当上了党委副书记。

当时,许多企业的政工部门都闲得没事干,汪海却整天忙得昏天黑地。当过兵的汪海,自然知道我军政治工作的威力。他找到老书记于启东,说:“人们饱受动乱之苦,对过去的一切产生厌恶情绪,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了,信仰危机若在青年工人中照此蔓延下去,是要把厂子毁掉的。人没有精神支柱哪行?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和生产挂上钩。”

于是,汪海举办中国近代史和厂史图片展览,让大家看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举办以爱国爱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歌咏文艺演出比赛,以增强大家的爱厂热情;培训一期又一期的青年班组骨干,以加强生产力量。

这一时期汪海还同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仅培养了自己的一批得力干将,而且还向老工人学习了鞋帮的制做、橡胶材料的配料加工、胶鞋的成型等制做胶鞋的工艺流程,使自己很快便成了制鞋业的内行。他后来说,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鞋匠”,就是在这个非常时期。这为我日后创“双星”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汪海很懂政治,但不流于形式。他抓劳动竞赛,把思想工作同具体的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1979年,汪海组织全厂参加了全山东省“万双无次品竞赛”,使厂的“大鹏”解放鞋被化工部、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这可是橡胶九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部优产品”。文革时期,橡胶九厂在青岛市是重灾区,臭名远洋。这下可好,工人们第一次感到脸上有了光。

老书记于启东退休的时候,鼎举汪海接任。他对上级说,把担子交给汪海行。汪海的业绩能力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认可。1983年6月2日,青岛市委组织部宣布,汪海为青岛橡胶九厂党委书记。

妻子以为这下该过过平稳的日子了。没想到,刚接任了党委书记的汪海,却铺盖一卷,住进了办公室,风风火火三个月没回家。知道后来,妻子才知道,他接手的这个青岛橡胶九厂是个烂摊子,企业正面临倒闭的危机。

青岛橡胶九厂是家国营大企业,80年前始建于中国人之手,日本人、国民党人经营过它。50年代通过政权手段,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国有化企业。就是说,这种财富的集中、兼并和不断的扩张,为其实现现代化大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1年,当民族工业刚刚兴起时,杨子生,这位在青岛开有“福顺泰百货店”和“福生百货店”的商人,抱着实业救国的幻想,在离青岛栈桥仅一箭之遥的这片海滩上投资办厂。他瞄准了中国老百姓喜欢绑腿的习俗,盖起十几间简陋的土瓦房,开办了“维新制带厂”。

杨子生经营有道。10年后,他发现人们的穿着有变,绑腿带已不畅销,便立即转产,寻找新的财源。

他抓住了外来洋货中的胶鞋,从日本陆续购进被人淘汰了的炼胶机、压沿机、缝纫机等,转产“福”字牌力士胶鞋,在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十分走销。

然而,杨子生发展民族工业的梦想,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加剧而破灭。1936年,厂子卖给了日本人儿岛熊吉。

儿岛熊吉依仗日本侵略军铁与火的统治,发展着生产,从国内带来一批日本管理人员,并取得日本国共和扩模株式会社的投资,运来成套机器,扩大工厂规模。将这个厂子改名为“泰安胶皮厂”。到1942年,日产量高达2000余双。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泰安胶皮厂,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资本家赵志辉,更名为“大元橡胶厂”。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扶持民族工商业,多次给大元橡胶厂增加订货任务,挽救了即将破产的工厂。

但是,唯利是图的赵江汉乘抗美援朝之机,在制作军用产品中,采用偷工减料、偷税漏税、行贿等手段,盗骗国家资财,给抗美援朝军需供应造成了损失。

1952年9月,赵江汉被青岛市人民法院审判,资方无力偿付债务,表示以厂抵债。这样,大元橡胶厂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化学工业管理处接管,归为国有。

后来,化工部将它命名为橡胶九厂。

所以到了1983年,汪海面临的基本家底仍然是杨子生、儿岛熊吉、赵志辉留下的30年代的老设备、老工艺,以及40年代的老厂房。而厂里一贯生产的产品,也是解放后几十年一贯制的绿色解放胶鞋。

上级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对他们厂的现状极不满,说:

“你们这个厂子,越干越没希望,拉倒吧。想让我们验收?还是等三年以后再说吧。”

汪海却说:“这么好的一个国营单位,怎么能就这样拉倒呢?你们才拉倒吧。”

汪海固执地认为:昨天,已经永远成为句号,再也不可更改了。而明天,却永远是个大大的问号。

关键的问题是,我能不能在这谜一般的问号里,寻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

他的目光落在了厂门口一片拥挤的矮屋前。这里聚集着厂医务室、技术科化验室、物理试验室、机修科等6个技术重要部门。热天不透风,雨天一片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科研技术人员还能有什么情绪工作?

整顿的第一步,就从这里下手开刀。人靠脸,树靠皮,一个企业的厂门,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汪海想明白了,三天之内,必须要让这片破旧的小房子,在他眼皮底下消失。

一听说汪海要扒房,几个部门群起反对,理由很简单,这里是厂子的科研圣地,说扒就扒了,让我们到哪里去搞试验?工人到哪里去看病?厂里本来就不重视科研技术部门,企业这刚一整顿,反倒先从我们这里下手?他们联合起来,拒绝搬迁,要和汪海作对。

汪海主动找到他们,说;“厂子几十年来,就知道生产解放鞋,能有什么试验可做?你们别骗人又骗自己了。”然后,他就一个一个地做工作,两个夜晚不合眼。

第三天,他叉腰站在了厂门口,大手一挥:“晚上12点前,必须全部搬完!”

12点一过,炼胶车间的青年突击队赶来了,汪海率先动手,在一片呐喊声中,连片的小屋顷刻坍塌。

然后,一个现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开始了。汪海组织工人星期日义务劳动。人们用铁锤、钢凿从崂山脚下开石运石,在厂前区垒造假山。

有人很不以为然:“堆个假山能堆出鞋来?”

汪海则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仙,就是我们的凝聚力!”

如今,当你走进双星大门,你或许会误认为步入了海滨公园:厂前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假山高耸,流水潺潺。那一个个雕塑,张扬着双星人的豪迈之气。——这是汪海当年第一炮打响的结果。

汪海领着工人们苦干了90天,橡胶九厂的面貌大为改观,车间里井然有序。“轴见光,沟见底,设备见本色”。老大难问题“跑、冒、滴、漏”现象也初步得到了解决。工厂“严、高、细”的工作作风,也在这次整顿中打下了基础。

上级部门没有等到3年,而是在3个月后便来厂检查。结果,一次性验收合格。

但是,1983年,橡胶九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的200万双解放鞋突遭噩运:上级主管部门第一次不按生产计划的任务收购了,并告诉他们,这种样式陈旧的解放鞋我们一双不要。因为我们也发不出去了,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橡胶九厂第一次成了无娘的孩子,一下子就被娘给狠心断了奶。这意味着国家主管部门将不再为他们的生产产品操心。

看到厂里到处堆着破胶鞋,工人们等着开支,汪海的心在流血:成千名工人将开不出工资,吃不上饭,今后怎么办?

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汪海的泪只能往肚子里咽。但他想的是,橡胶九厂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国营大企业,决不能就这么完了!

汪海怒发冲冠,打上门去骂娘:“这种臭胶鞋的生产计划不是你们下达的吗?你们为什么不收购?不给钱?”

无论汪海怎么骂娘,都不能打动商业部门的长官。人家照样端着茶杯,看着报纸,头也不抬地说:

“说什么也没有用,你还是走吧。”

汪海气得破口大骂:“你们这些家伙听好了,我汪海下次要是再找你们要钱,就是孙子!可是你们也别想再管我了。”说罢,摔门而去。

中国工人阶级不能忍受被自己打倒的屈辱。这时的汪海,已经从中国农村由赤贫到温饱的经济腾飞,由麻木到苏醒的思想飞跃,由观望到实践的改革浪潮中,看到了自己和工厂的前途与出路,看到了橡胶九厂的未来,同时也开始有了起码的自我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

企业的命运不在天,不在地,而在自己。靠自己的一双手,解放自己吧。回到厂里,汪海下令人人穿上自己生产的解放鞋。他说:“我们橡胶九厂,从今天起,就是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我们必须要在被铁链捆绑的重围下,杀出一条血路。”

汪海带领橡胶九厂2000名职工“造反”了,自己背着鞋到各地找销路去了。厂里原来没有销售人员,汪海临时组建销售队伍,各路大军,四方出击,一面卖鞋,一面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

隆冬腊月,汪海不顾限制企业私有销售产品的禁令,带着人背着一包鞋走出了厂门。为了避开商业部门驻厂人员的耳目,他们就像敌后武工队似的,全是夜间出动,把产品偷偷运出厂,而后再偷偷试销。

不料,风声走漏,商业部门勃然大怒,对他们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不但停止收购橡胶九厂的解放鞋,连他们新开发的产品,也一双都不要了。

这一下,汪海干脆与业务员一道大白天背着鞋走上了市场,放胆闯荡了起来。人心齐,泰山移。职工们历尽艰辛,遭冷遇,看白眼,靠着一张嘴两条腿,靠着一颗心满腔情,奔波了一年,硬是把积压的200万双解放鞋销售一空。

这一年的辛苦没有白受,走遍神州大地,汪海终于走出一句话:“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了市场,认识了工厂的产品,更认识了自己脚下的道路。

他在答记者问时说:“1983年底我们迈出自营销售第一步,成为全国同行业中最早进入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厂家。这并非我们多么高明或有先见之明,而是严酷的客观现实,逼迫我们非进入市场不可。”

他说这话时,口气平缓淡然。也许是时过境迁,也许是后来的经历更为险恶,那难忘的一幕,在他已是小小的平常事了。

然后,他又克制着激动,对记者们说:“世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企业要生存,工人要吃饭,任何的恩赐、舍施都救不了我们,只有自己救自己!”

说着,他又举起一双新款鞋:“有了鸡,我们还怕没有蛋吗?这当然不能忘记当年那200万双解放鞋。如果我们当时不把它全卖出去,后来不让它靠边站,就没有双星的今天。既然解放鞋不能解放我们自己,那就让它靠边站去吧!”

但告别了解放鞋,工人们吃什么?靠什么?

敢闯敢于的汪海很快便组建了新产品开发部,领导着技术人员设计出了新产品:“双星”牌胶鞋。

这是橡胶九厂第一次用“双星”这个牌子。

“我是被逼进市场经济的,可不是靠政府官员瞎吹出来的。”10年后的1993年,正当舆论界仍在为市场经济姓资姓社喋不休地争论时,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汪海早在1983年,就踏踏实实地在市场经济中纵横驰骋了。

汪海后来回忆说,那一年,双星被“断奶”之后,人、财、物和产、供、销,百分之百都是来自市场。橡胶九厂成为“无上级企业”没人管的结果,实际上是加速了我思想上的成熟和经营上的腾飞。

或许,当年那些官员们也没想到,正是从这一次危难中闯出来的鞋匠汪海,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率领他的双星集团在市场中崛起,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一流、效益最好的国营制鞋集团。而汪海本人也非当年河里弄舟的船老大,而是五洲行船的老船长——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鞋王!

2.甘当“卖厂贼”

“黑色胶底,黄色鞋帮,两天不洗,奇臭无比。”这是从前人们对橡胶九厂传统产品解放牌胶鞋的评价。因此,从来就不甘寂寞的汪海,又将开发新产品当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汪海说:“这种鞋再过两三年,我们就是站在街上拿着它送人,恐怕都不会有人要了。”于是他向全厂宣布:三年以后,老产品全部“退役”。

他指定了一个期限,措辞更为严厉:“在1986年上半年以前,黄胶鞋一双也不准在总厂的生产线上干了。到时候哪个生产线退不下来,我就先撤谁的职,等全撤完了,我再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