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浦之上:一个王朝的碎片
19220200000024

第24章

站在异国的天空下翘首北望,幼帝慌乱的脸、杨淑妃凄楚又期待的目光一直如影相随,以及那些同仁,他们葬身崖山下的大海腹中后,鬼魂会不会随波漂到占城,令他也无一日安宁?总之他在那个动荡之秋,只给他的家国、他的宋朝留下一个绝情的背影,从此浪迹天涯。

所谓的名节声誉,一概无法再去介意与计较。

即使有误,也百口莫辩,只能选择缄默。

为官一世,颠簸辗转万里,也不遗余力地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过,最后呢,最后仅留下一个恶名,那么大的国土之上,他的魂魄竟再也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了。

除了福州濂浦村。

德祐二年三月,他初到濂浦村,挥毫写下大福大贵四置村里人画的陈宜中脸虽是黑的倒也眉目清秀个大字时,心里其实是在祈祷,祈祷朝廷的命运与个人的时运都能够柳暗花明,却并没有正眼将这个村子认真打量一下。

除了偶尔在漫山遍野的石头上找出几块平整的写写字练练书法,他并不曾再耗费只言片语提到这个村庄。

不曾想,在他离去后,在包括他的故乡浙江永嘉在内的中国各地都巳经将他鄙弃的时候,他的祠堂却在这个小村建起来了,里头供着浦豪一个王朝的碎片陈宜中祠堂他的塑像,不时有人烧香、上供品,直至今天。

他的塑像曾经与高宗赵构、端宗赵星、幼帝赵昜以及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一起摆在平山阁里,也是奇怪,每逢春天到来,其他人都没事,偏偏就是他的塑像总是喊漆,脸上一层层掉釉,所以有人就得出结论,说他因为惭愧,愧得冒汗,所以才这样。

于是在五六百米远的地方,以青砖乌瓦专门为他另建一座祠,取名丞相祠,那是在明朝中叶。

每年正月十八日村里总要将各人塑像从宫里祠里抬出,载歌载舞环村绕行,称为游神,这是全村最盛大的活动,比春节还热闹,哪一次都没有将陈宜中漏下。

他被八抬大轿载着,披灯挂彩,神气活现地四处游走,一路都有百姓等在两旁,烧着香,捧着供品。

在这之前的正月十五,林浦村通往平山阁的路每一条都显得堵,每家每户都派去一名主政的男丁,到平山阁里参加祭拜。

去时他们空着两手,回来时则一手提灯笼,一手抓只塑料袋,村中每年举行一个叫分饭的仪式以此纪念南宋皇帝离去时开仓济粮村里人正准备着过节用的糕点袋里装着一团米饭,另有些许鸡蛋、橘子、光饼之类。

那时夜色已浓,家家户户都团团围在桌子前,美味佳肴都摆好了,只等着那个派去平山阁的人回来。

他回来了,将带回的那团饭摆上桌,各人吃上一两口,剩下的再撒向屋前房后,让鸡鸭猫狗一个王朝的碎片也分享。

分饭,是这个仪式的名称,没有其他任何地方有类似的节日,林浦却有。

一二七六年赵圼一行离去时,屯在村里的粮食并不能全部运走,便开仓,分发百姓。

村里都认为这件事是陈宜中办的。

他那时是运粮官哩。

他们总是这么说。

运粮官这个官衔比左丞相低多了,但丞相可能调度支配了运粮开仓一事,所以,陈宜中其他的作为都被村里人忽略,只记着他将粮运来,又分掉。

那年分出来的粮真多啊,足以让濂浦以及相邻的几村人五年不会挨饿。

整整五年所以,这样的恩德被记得很牢,七百多年来,便以分饭这种特殊的仪式,怀念与感激,很虔诚,很认真,连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也都想尽办法赶回来参加。

参加了,这一年在外心里就踏实了。

如果魂灵有知,陈宜中真的要感激涕零了。

或许他还该想到,百姓其实多么善良与纯朴,付出那么一点,收获的却是这么丰厚、这么悠长、这么源源不绝。

然后他一定会后悔早知如此,之前他真该多做点实事,少惹点是非。

毕竟他曾经那么位高权重,以那样的地位,为百姓多谋点福还是轻而易举的。

口述十六另一种陈宜中时间二七年四月十二曰星期四口述人余力,男,五十六岁,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中学历史教师陈宜中是浙江永嘉人,他老家现在巳经没有后人了,我找了很多年都没找到。

据《陈氏宋谱》上记载,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秉燔,小的叫秉蜃,两人在南宋灭亡前都病死了。

你们福建那边有陈宜中的母亲葬在漳州东山之说,这是有可能的。

陈宜中母亲死在温州棺材一路运到福建,到了东山那里,不便再放在船上漂了,所以很可能就找地方埋下。

至于说陈宜中让他的长子陈元朴在东山岛留下来守墓,隐姓埋名至今繁衍了四千多人,这个我保留看法,我认为不可能。

这个长子怎么变成名叫元朴而不是秉燔?其实要印证这个传说,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似检查,但前提是必须先找到陈宜中的遗骨。

这就太难了。

七百多年来陈宜中巳经被人曲解得很厉害。

比如说他的逃跑,都说他逃跑了两次,一次在元兵逼近临安时,—次在南宋灭亡前。

其实陈宜中离开临安,据一些史料来看我认为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战略转移先是参知政事陈文龙提前回福建准备接应,接着张世杰抢在元军封锁钱塘江口之前率部擻至舟山,而后杨亮节等人护送赵罡赵胥二王赴温州。

而陈宜中的第二次逃跑,都说先去占城后来又去了暹罗国,就是现在的泰国,这是不是真的呀?他是个活生生的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不通,要吃要住要穿还要出门跟别人打交道,不可能不引起当地官民的注意,可是自始至终都没人亲眼浦―一个王朝的碎片见过他。

我曾找过越南和泰国的史书,上面丝毫就没有他的影子,仅仅在十三、十四世纪之间越南人黎则写的《安南志略》中找到一条信息,说南宋的吏部尚书陈仲微奉命出使越南,召宋丞相陈宜中,结果陈宜中没找到陈仲微倒入了安南籍。

稍后,元朝军队横扫东南亚,他们也下令彻底搜查陈宜中,仍然毫无结果。

其实在宋灭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陈宜中的名字,在百姓心目中一直代表着赵宋复兴的希望。

直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还借助陈宜中的威名以动摇天下,他们以传教为名到处宣传,说陈宜中离开崖山后,在曰本整合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用于推翻元朝统治。

但在《宋史》里,陈宜中的形象却被歪曲丑化了。

《宋史》是元末元朝宰相脱脱只用了两年多一点时间编撰的,很粗劣错漏很多,结果后人以讹传讹,陈宜中就面目全非了。

有意思的是湖北蕲春《田氏大成宗谱》中记载,陈宜中在至元十九年,即公元一二八二年元军陷占城时,逃往暹罗国。

之后辗转回国,改名田梦罴,隐居在江淮之间。

至于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也不好说。

反正陈宜中的下落五花八门,巳经成了千古之谜,但愿有一天,这个谜底能够真正揭开。

口述十六书摘四大宋的最后曰子书名《闽都别记》作者清里人何求帝舟至泉州港,招抚使蒲寿庚来请驻跸,张世杰以为不可。

寿庚总管诸船或劝世杰留住寿庚不与去,令拨舟助饷,世杰不听,放之使归。

以战船不足,令寿庚出办。

寿庚不出,遂掠其舟,并劫其财货。

寿庚大怒,领兵掩杀宗室士大夫与淮兵在泉州者。

陈宜中奉帝奔潮,寿庚遂与泉州知州开城降……陈宜中、张世杰奉帝在潮州。

元兵追至,水中又起大风,帝溺舟破几乎莫救。

既救,得惊痫之症,甚危。

宋少帝与陆秀夫投海处的石碑浦黍廉一个王朝的碎片众议欲去依泊占城,陈宜中请先往占城说之。

帝许之,宜中遂行。

宜中度事不可为,去而不返。

陆秀夫俟宜中去久无回,知其远避,又奉帝至硐洲。

驾崩,年十一岁。

立帝之弟卫王,年才七岁。

有黄龙现于海中,改元祥兴,以硐洲为翔龙县,以陆秀夫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时杨太后垂帘,与诸臣语,犹自称奴。

众皆玩怠,独陆秀夫俨然正笏恭立。

张世杰以硐洲不可居,迁帝于新会之崖山,以广州为翔龙府。

时官府兵民尚有十余万……张世杰与元将战屡败,元兵涌至,众皆投降,世杰夺舟出港。

时帝在大舟,因有众小舟环绕,度不能脱。

陆秀夫先驱妻子入海淹死,谓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

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言讫,负帝同入水溺死。

诸臣从死者甚众。

过七日,尸浮于海上者十余万人,遂得帝尸及诏书国宝。

杨太后闻帝死,亦赴海死。

世杰欲别立赵氏兴复,舟遇大飓风,自度天意难以挽回,亦坠水死。

宋遂亡矣。

坐在崖山的大船内凝望外面从早至晚血流成河的混战,杨淑妃脑子里一次次浮现福州那个叫濂浦的小村。

她相信大限到了,不会再有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