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张华生前所在的四医大二大队,十多年来培养出—批批活着的张华,育人的成功经验很丰富也很精彩,令人信服,但最根本的经验有哪些呢?
答:简括地说,就是培养学员的健全人格,…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普泛的人文关切;二是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具体的专业训练。
问:真正堪称健全的教會,理应从做人和做事这两方面入手。但二者孰轻孰重?往往我们的教育是顾此失彼,使得人们还得偷偷相信那句其实很成问题的老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答:在科技力量不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的今天,当然没有谁去否认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而教育的现状在这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但相比起来,更显得匮乏而羞涩的是怎样向学子们传授做人的道理,因为这方面的严重性还根本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问:醒世警言。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答:但愿我们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的祖国和民族饱经忧患,历经沧桑和磨难。
问:从教育的现状看,所实施的是—种专才教育,它的偏颇将导致不可忽视的恶果,使学生的心灵往往桎梏于狭小天地,惟个人奋斗,很难从小我跃升为大我——很难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同呼吸、共命运,以拳拳赤子之心去热爱和拥抱养育了自己的父母之邦。
答:抚今追昔,当年孙中山先生、鲁迅先生等革命先驱们以及周恩来、邓小平等创建共和国的领袖们,即使他们身在异国留洋或勤工俭学,却念念不忘的仍是学仆么更能报效祖国,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问:因为当年他们受的是通才教育,像孙中山、鲁迅开始学医,想以医术医治东亚病夫之疫症,但很快这个愿望破灭了,于是马上改行。而现在我们的学子们受的却是专才教育,所以有不少人即使刚开始填写入学志愿书,就已经在惦记学仆么更容易出名,更容易出成果,更容易漂洋过海。尤其是当前,有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浊染,不惜丢掉自己的专长和人格,打着人才交流的旗号跳槽或移居海外了。所谓孔雀东南飞,只是这—现象的代名词。
答: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判定,目前这种由于否弃人文传统(即政治信念、远大理想教育)或是极勉强地仅限于表面形式(当然谁也不会说不让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理想)而变得社会化程度很弱的教育体制,足以引起全社会深刻关注了。问:也有些学生说,我们热爱生活,渴望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可从实践上肴,对社会关切越重,就越令人愤世疾俗,就越难步入社会!
答:实际上,真正德才兼备的有志青年,心中不能只装着阳春白雪(理想信念),而更要走出象牙之塔(清高与书生意气)投身于下里巴人(深入社会底层),领悟特色理论与国情的真切意蕴;不能单凭—腔热情想做仆么就做什么,而应预料到做什么的实际效果,进而从容不迫地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这样便日渐显出英雄本色,具有更坚韧的意志承受力,把热烈的追求纳入冷静沉稳的运作之中去,获得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这时你便能听到自己殷殷的血脉之声伴随着人民的欢呼轰传于天地之间!
问:从产生张华的集体到成长为集体的张华——这大概就是二大队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只有当学校足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如此丰满的人才时,我们的教育才堪称是成功的。
答:走出校门,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所以,走出校门决不意味着教育的终结,而步入社会更意味着人生课堂的真正开始。因为在学校未曾学到的东西,要从社会这所大学里获取。
问:确实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也许最能对现行教育体制补偏纠弊。它要求你仅仅具备大真的童心、浪漫的激情、关好的愿望……还不够,在步入社会之后,你很快就会痛苦地发现,原先所了解的那点做人的道理,简直处处碰壁,似乎被逼得要么就去彻底反社会,要么就去彻底和光同尘。
答:其实,这两种极端之间,还有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真正有出息、成大器者,并不回避严酷的现实,而是面对现实作出新的思索,既不轻易地把自己的锐气和棱角磨平,也不要轻率地采取目空—切的孤傲姿态,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磨合中完善自我;千万不可自视为天之骄子,时应诚惶诚恐地自觉到所肩负的使命,向全社会播撒理想的种子,因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赖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问:听了这番宏论,顿感信心倍增,任重道远。历史告诫我们:精神的力量往往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更持久。而人们目前的困惑乃至对社会的忧虑与反思,是信念伦理危机。
答:当我们曾拥有某种看似平常而朴索的东西时,我们并不太珍惜它的存在,—日它从我们身边悄然离去,才恍然发现它的珍责。在美国的西点军校,受他们崇拜的英雄画像挂在大礼堂的墙上,排在第—位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俄国人,而是中国的雷锋;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印着的座右铭是雷锋的名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问: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旨意:为了不使精神和道德堕落下去,崇信灵魂不朽,人类社会在几千年中推举出无数英雄楷模。但在雷锋的中国又是怎样的景况呢?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关注钱袋,却将本来美的东西随手丢掉,这难道仅仅是—个坏习惯吗?
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同全体公民—起来思考,寻找真正的答案吧!
从二秦大地到黄浦江畔,从羊城广州到山城重庆,张华传人在全国各地作巡回报告24场,直接听众达数万人。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跟踪报道,使得张华传人的先进事迹打动了千千万万颗学子们的心,也使千千万万个父亲和母亲备感欣慰深受鼓舞。
备忘录三:荣誉与嘉勉,老将军寄语张华传人
——与好八连相聚南京路重温伟人那著名的诗赞
1996年11月26日上午,正在首都作巡回报告的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来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家中,与老将军见面了。
当报告闭成员走进客厅时,先期到达这里的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周坤仁中将,与洪学智副主席—起,欢迎报告团的到来。
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二大队的事迹在全国宣传后,—直关注着四医大建设的洪学智十分高兴。他急切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要去看看他们。
抚今追昔,老将军感慨万端——
1982年10月20日,当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氏的洪学智得知张华为救掏粪老农而壮烈牺牲的消息后,这位戎马—生的老将军两眼噙满了热汨:张华不愧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我们要向他学习。有人会问,—个大学生为救掏粪老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值得吗?值得!他和成千上万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先烈们—样受人崇敬,他是为人民而死的,他的死重于泰山……
洪学智签发命令,为张华烈士追记—等功。总后勤部党委作出决定,号召总后各单位向张华学习。
1983年11月22日,洪学智又十分激动地接见了华山抢险英雄群体代表,他说:了不起啊!又从张华的母校传来了张华赞歌的续篇,从西岳华山走下来—群活着的张华,真是令人振奋,深受鼓舞!
不久,中共中央宣传部、总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表彰大会,并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大学生、青年,学习这个战斗集体以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和崭新的道德风貌。通知指出:华山抢险救人战斗集体的事迹,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模范行动,回答了许多青年经常在思考的—个根本问题:应当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什么是人生的正确道路?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对社会上某些人—度鼓吹的自我完善、自我设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错误思想,是—个极为有力的回击和批判。
时光荏苒,转眼十多年过去。老将军虽己华发幡然,而精神却依然矍铄。
他收住思绪,口光又投向手中展开的《解放军报》,上面刊登着反映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风采的长篇通讯《报国为民新—代》。
他的秘书将他要左看看他们的心愿,打电话告诉了总后酋长办公室。
王克部长得知这—情况后,立刻给老部长回电话说:还是让报告团全体成员来看望老首长。
洪学智见到报告闭成员,心情非常高兴。当大家刚—走进门,他就迎上前去,和学员们——握手,连声道:向你们祝贺,看到你们很高兴!都快坐,都快坐。情意融融,气氛愉悦而热烈。
总后政治部领导向洪学智介绍了报苦团成员,当介绍到报告闭成员、张华烈上的母亲潘英花时,洪学智说:感谢您生养了—个好儿子。
潘英花说:1979年,张华从部队考上了四医大,我们全家都为他高兴。1982年夏天,他为救—个农民老大爷献出了生命,做了他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记着他,想着他,我代表我们全家谢谢首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