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行健
19219400000020

第20章 英雄如歌(1)

张华—刻在共和国年轮上的名字

四医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培养德、智、体全面苕展的合格人才,谛造—代新人作为立校兴业之本,努力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书育人的规律性,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当袓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便以自己的诺言和壮举,来见证和诠释母校提出的团结、求实、创新、献身八字校训。而七九级空医系学员张华,就是学校谛造出的新型大学生的杰出代表。

历史的镜头在他生命闪光的瞬间定格。

1982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长篇通讯,所报道的这位年轻的军校大学生任洒青春血,抛头为他人的瞬间壮举,震撼了全国——

1982年7月11日,星期天,正在四医大第二附属医院上临床课的张华,—大旱就从二院所在地灞桥郊区乘车进城。他打算在紧张的期末考试到来之前,利用这个休息日上街买点东西,好在假期回家时送给弟弟妹妹。去年暑假探亲是在洪水中度过的,他回到父母所在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正遇上多年罕见的洪水。他家住地—片汪洋,房子浸泡在两米多深的洪水里。他顾不得管自己的家,就跳进水里帮居民转移,先后帮助四户工人脱离险境,还帮他们打捞起被洪水冲走的物品……所以他连自己家的搬迁都没多管,更无暇同亲爱的弟弟妹妹倾心交谈。

他想这次探亲,和家人—定要好好聚—聚,玩—玩。他兴冲冲地买好了东西,又来到离学校不远的康复路南口,请在马路丙侧设摊的个体户裁缝白师傅帮助修补—件衬衣。此时,大约是上午9点40分。突然,从马路东侧传来了—阵急促而焦灼的呼喊声:

救人啊!掏粪的老汉掉进粪池了!快救人啊!

康复路南门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常在这里摆摊的师傅知道,公共厕所前面那个地下蓄粪池有三米多深,池口只有二尺见方,在气温已达三十六七度的夏天,老汉跌进粪池,哪能没有危险?!他们的心里像压了石头点着了火,又沉重又焦急,纷纷向粪池奔去。

听到呼救声,张华把手中装有照相机等物的背包蓦地往台面上—扔,飞快地脱下了军帽和军衣,连—声嘱托也没说,就转身飞也似的冲过十几米宽的马路,赶到粪池边。—股臭气,熏得人难以近前,无数蝇蛆在粪尿中蠕动,让人恶心作呕。年轻的军校学员—把拽住正要下去的裁缝师傅李正学,大声说:您年纪大,不要下,让我下!说着,他拉开李师傅,跨上粪池口,沿着竹梯,嚓嚓嚓急速而坚定地下去了……

尽管素不相识,但小伙子在刹那间的这些举动,给全体在场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那急迫的声音,像浪涛冲击着每个人的心。

说时迟,那时快,张华已经下到了粪池的液面。跌下去的老汉这时已经俯卧在粪水里,只有头发露在外面。张华左手紧紧握住梯挡,然后倾过身去,用右手从—米外的粪水中拽过老汉,又—把抱在腰间,挺起腰杆,疾声喊道:人还活着,快放绳子!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伟大的—瞬!永远记住他那矫健的身影和紧迫的声音!

这是—位年轻的大学生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形象!这是—位共产党员在人民的危难面前献上的—颗赤子之心!

谁也没有料到,张华的活音刚落,猛烈的沼气把他也熏倒了。只听扑通—声,他同老汉—起跌进粪水之中。

当他被在场的群众搭救上来的时候,人们用清水冲去他脸上的污粪,只见他脸色铁青,却依然是—副坚毅的面容。

人们用最快的速度把他送进了医院的急救室。值班医生赶来了,专家教授赶来了,学校和医院领导赶来了。可是,注射强心针,无效!吸痰给氧,无效!医院采取了最后的抢救措施:打开胸腔,直接按摩心脏……然而,张华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他那颗年轻的心脏冉也没有恢复跳动。

他走了,带着—颗金子般的心;他走了,带着—个洁白的灵魂;他走了,带着—腔殷红的热血;他走了,也带走了他那年轻、闪光的生命……

张华为抢救—位落入粪池的老农,将生命永远留在了24岁的年轮上。

围绕张华的牺牲,在四医大,在两安街头,在全国的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尤其是大专院校,人们都在谈论若,私议着,有的甚至争论:张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张华的死有什么价值?有的人甚至尖锐地提问:以—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生命,换取—个年逾花甲的掏粪老农的牛命值得吗?划得来吗?

对此,《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及全国各大报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报道和评论。—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评判:张华以人民利益高于—切的献身精神,是亿万靑年的楷模!

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相继发出通知,号召广大青年向张华学习。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牛的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闻悉张华的事迹后,挥笔为他题词:新—代的理想之歌。

张华的名字写进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里,称:张华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着全国青少年和亿万人民。

华山抢险群流动的雕像

历史的镜头俯瞰西岳华山。

在张华壮烈牺牲仅十个月,又从张华母校传来《张华赞歌的续篇》。它谱写在巍巍华山的奇峰之下,险道之间。

1983年5月1日清晨,华山的宁静便被攀登者的脚步声打破。假日登山的游人猛增,超出了平日的五六倍!

上午9时许,第—登山险道——千尺幢,出现严重阻滞。随着—声惊叫,十多名游人从八十多度的崖梯上部腾空跌落下来。由于下部台阶完全为游人站满,拥挤不堪,跌落者便从人流的头上、身上腾跳着、撞击着猛烈向下翻滚摔落!呼救声,哭喊声,震颤了山谷!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连树木和飞鸟都惊呆了!危急关头,游览华山的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和三大队的150多名学员,见险情即命令,自发组织起来,在自古华山—条路的咽喉千尺幢、百尺峡的陡峭崖梯边,在高踞峭壁深谷的二仙桥地段,他们冒着自身被砸伤、撞落的巨大危险,奋力抢救从崖梯上跌落下来的十余名负伤游人。他们手拉手、臂挽臂筑成—道五十多米长的人墙,屹立在悬崖的边沿,保护千百名严重拥塞的游人全部疏散,安全下山。他们以非凡的毅力,沿着艰险的山路,将几名重伤人员抬到安全地带,充分运用学到的医学知识,为伤员紧急救护,并急送医院,使伤员得到及时治疗,脱离险境……—场重大伤亡事件避免了。

许多被营救下山的群众感慨万端,眼角淌下了长串的泪水:要不是军医大的学员,我们今晚不—定能活着下来啊!

当游人们看到学员们胸前佩戴的校徽,无不把他们的行动同张华联系起来,他们以自己的英雄行为谱写了张华赞歌的续篇。

需要指出的是,在华山抢险的英雄群体中,有不少学员是张华的同窗战友。

人们怀念张华,赞扬在张华成长的道路上,又走来了千万个张华!

1983年12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舒英才釆写的通讯《张华赞歌的续篇》,报道了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事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发表谈话和文章,高度赞扬英雄集体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并向全国、全军发出了学习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的号召。

1984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联合召开华山抢险战斗集体表彰大会,授予他们华山抢险救人英雄集体的锦旗。

接着,共靑团中央又隆重举行命名大会,授予这个战斗集体以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授予徐军、石俊、胡湖、邓永志、王连刚、李溥、冯国辉、姚晨、田新军、胡敏等10名学员以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总后勤部发出嘉奖令,表彰参加华山抢险的学员和干部。第四军陕大学给王延军(现任总后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等6位同志记功。

1984年2月2511下午3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委联合举行华山抢险英雄事迹报告会,首都近万名大中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大会实况,全国各高等院校都组织师生员工收看。

至此,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英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海内外。

笔者在采访时任政委肖进前、政治部主任陈郁文中了解到,华山抢险战斗集体出现后仅半年时间里,学校就接待了350多个单位1600多人来校参观学习,他们分别来自全国除台湾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有中宣部、教育部的负责同志,有中央各大新闻单位的记者,有文艺界的专业创作及演职人员,有军队和地方高校领导干部带领的团组,有单独或结伴而来的大、中学生。在不到—年时间里,从大中小学到部队、工厂,从群众团体到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学校共应邀举行广场报告,直接听众达150多万人次。直到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合署发文通知,各地各高等院126校请不要迳自前往第四军医大学学习经验,来校学习取经的人流才逐渐趋缓。

据胡先林(时任秘书处副处长)、曹润曾(时任寅传处处长、王贤明(时任学员三大队大队长)、于汇贏(时任学员三大队政委)、曾昭清(时任学员三大队副大队长、华山抢险的率队领导)等人介绍和回忆,华山抢险战斗集体事迹报告会是从两安、从三秦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后,迅速波及全国的。

他们说,关键是首场报告,—定要打响,要把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事迹生动感人地传达给听众。经过精心挑选,华山抢险战斗集体事迹报告团由学员大队的队领导、学员代表和机关干部组成,首场报告十分成功。

那是走出校门在西安交大作的首场报告,西安的几所高校师生和市机关干部职员都来了。礼堂内坐不下,大家便在外面席地而坐,学校不得不临时架设高音喇叭。正值数九寒天,冷气袭人。与会听众深深地被抢险救人的事迹所吸引,所感染,所震撼,似乎忘却了寒冷,心中荡漾着激动。—阵接—阵的掌声,使得整个会场沉入沸腾的气氛之中。报告会结朿时,场外所有听众的身上都披上了—层雪花,但依然热情地鼓掌致意,久久不舍离去。

华山遇险被救的陕西第—针织厂女工陈聪玲在十年后写的怀念文章中,向人们讲述她获得第二次生命的经历……时近黄昏,我已昏迷不醒,同学们焦灼不安,惟—的办法是把我救出山外治疗。可是,横在同学们脚下的天关险道,正是触目惊心的百尺峡和千尺幢,连续不断的五百多个陡峭的石阶,构成了这闻名遐迩的华山咽喉,别说是背人下山,就是—人独行已很艰难。可是我的恩人——我们当代最新的军人,他们可以。学员石俊第—个俯下身去将我背在他的身上,接着赵建华、徐军、杨海涛、魏兰新等学员沿着形似直梯—般陡峻的崖梯,将昏迷不醒的我像接力赛—样,—棒接—棒背下千尺幢,放在—块较平的地方。又从下山农民手中借来扁担,找了些树枝用被包绳扎成—副简易担架,几位学员脱下军装、毛衣,铺在担架上,抬着我继续向下走去……

这时夜幕降临,离山门口还有长达25里的夜路,白天单人行走都很吃力,时且是峡谷险道,乱石陡坡,随时都可能把整个担架掉入险谷。但同学们为了把我早点送到山外,他们在黑漆漆的夜里,淌过溪水,爬上—个50多度的陡坡,眼前出现—个3形弯道,路面仅有尺把宽,弯道尽头是几块高高迭起的石头,非手脚并用不能爬过,他们不顾个人生死,抬担架强行攀登。就在我快从担架上摔进深涧的瞬间,赵建华、冯国辉不顾—切,死死向前顶去,在同学们的合力接应下,方得化险为夷,同学们脸上流下了惊悸的汗水。夜更深了,脚下的路依然不见尽头,极度的劳累已使同学们的体力近乎耗尽……在百尺峡第—个背我的石俊㈣学虚脱在路旁,后又有几个同学相继虚脱,但他们承受着极度的劳累和饥饿,支撑着愈来愈重的担架。他们与其说靠体力走路,倒不如说靠意志在前进……终于在深夜零点,把我送到华山荣军医院急诊室。

我终于脱险了,可同学们…个个累垮了,临走时我爱人紧紧抓住同学们的手,—定要大家说出姓名。同学们挥亍告别时,只留下—句话:我们是张华的同学!……我康复回到家后,为了表达全家对笫四军医大学学员的救命之恩,我亲自做了—面锦旗,上写高山救人,品德高尚!每当我忆起岀年华山之行时,我都要流下感激的眼泪,这感情是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因为是他们救了我,借此我想说:我爱他们!

华山遇险被救的郑州柴油机厂女工尚俊萍在回忆脱险经历,寄给四医大的感谢信中写道——

4月30日,我和车间团委组织的华山旅游小组—起,怀着兴奋的心情登上了华山极顶。5月10凌晨,华山的宁静便被登山者的脚步声所打破。我们看完日出,便随着密集的人群往山下走。当行至二仙桥时,已是前行困难,从二仙桥到千尺幢,我几乎是双脚腾空被密集的人流拥向了千尺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