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19215400000052

第52章 欧洲现实主义思潮的历史发展(4)

应该看到,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革命现实主义,早就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上发生了。这实际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早期表现。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派工人诗歌运动,德国的无产阶级诗歌,都真实反映了革命的现实,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初步的历史要求,这是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最早发生。1859年马、恩对《济金根》的批评中所提出的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上表现阶级分子的行动的实质,“要更加莎士比亚化”,这已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的最早的明确口号。此后恩格斯在1885年致敏娜·考茨基、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分别提出的以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存在,在文学中表现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并指出革命作家所应追求的充分现实主义的目标,以及倾向要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加以表现等等,都显示了新的现实主义理论与思潮的特点,是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明确理论肯定。蔡特金说得好:“在民族生存史上也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好,衰亡和生长都是平行地进行着的。经济的旧形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艺术关系走向死亡的时候,也就是新形式诞生的时候。”革命现实主义正是在批判现实主义渐渐陈旧,无产阶级要有自己独立的文艺思潮,适应反映新阶级的战斗历程的需要,才应运而生的,它与传统的客观真实性的原则有历史联系,又有自己的思潮特点。

到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转向俄国,随着历史运动的发展,文学运动也发展起来。1905年革命以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高尔基又发表了《母亲》;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纪元。影响所及,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出现了一个与现实主义原则相联系的新的革命文艺思潮。斯大林、高尔基等,把这种思潮总括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对新的现实文艺存在的概括,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这是要给予肯定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他有自己的独立特点。我认为这种特点大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把握。

第一,它侧重从生活的发展方面来对待真实。

苏联的作协章程中的头一句概括的核心问题即在此处。那里“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里的真实具体地反映现实的要求,传统的现实主义都能达到,对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并不忽视;但是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反映现实,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能充分完全做到的。这一条是自有革命现实主义以来,无产阶级的文艺思想代表人物都一再强调的。这一点与一般的现实主义,特别是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是不一样的。在那里,艺术的镜子反映照到镜子里一切真实,而且就是今天的真实。司汤达说,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蓝色的天空,也映出路上的泥塘,应责备护路的人,不该让水停滞在路上,弄得泥泞难行。这里说的生活真实是现实既存的真实,这是可以代表一代人的主张的。

可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却完全是另一种认识与实践。以卢那察尔斯基的观点来说,我们知道他可以代表高尔基、法捷耶夫等许多苏联杰出作家。他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也是一种现实主义,是忠于现实的”。它要面对过去一切阴暗的事件,写到剥削阶级制造的一切灾祸,写到反动势力的残酷性。但不能把这一切当作静止状态来接受,要看到“我们的现实主义特别富于动能”。他认为那种“不了解发展过程的人永远看不到真实”。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请想象一下,人们正在兴建一所房子,等它建好,将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可是房子还没有建成,您便照这个样子描写它,说道:‘这就是你们的社会主义——可是没有屋顶。’您当然是现实主义者,您说了真话;但是一眼可以看出来,这真话其实是谎言。只有了解正在兴建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以及如何建造的人,只有了解这所房子一定会有屋顶的人,才能说出社会主义的真实。不了解发展过程的人永远看不到真实,因为真实并不像它的本身,它不是停在原地不动的,真实在飞跃,真实就是发展,真实就是冲突,真实就是斗争,真实就是明天,我们正是要这样看真实。”当年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讲生活真实性,都是强调历史发展的真实性的。这是这个思潮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它侧重从肯定革命角度来反映现实。

在文艺思潮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文学艺术,是这样以完全自觉的态度来肯定革命的新生力量。它肯定新生力量,并不是回避生活的丑恶事物;它也暴露丑恶的东西,但它却不是因其存在而自在地展现,而是为消灭其存在,并为革命新生事物的发展扫清道路而表现丑恶的。因而,在这种文学中,革命光明的事物,始终占有主要地位,是矛盾冲突的主导方面。这是时代历史真实与作家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倾向的一致性的表现,根本不同于那种按政治需要改铸历史真实的作法。

由于这个特点的决定,这种思潮在创作中也就特别注意对于英雄形象的表现,并且实际也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典型。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明确地提倡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这是这个思潮的侧重点的一种表现。

由于侧重肯定革命的特点,自然也带来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问题。这个思潮也特别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所以从高尔基到卢那察尔斯基,从日丹诺夫到法捷耶夫,他们都提出应把革命浪漫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来,从创作方法来说,把浪漫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大合乎逻辑的,然而作为一种特定的思潮来说,实际又确实是如此的。这是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坚信共产主义,把握了未来,所以他的现实斗争与未来的理想是一致的,能从发展的现实中产生理想。高尔基说:“我们文学家的任务是研究、体现、描写,并从而肯定新的现实。必须学习怎样在腐朽的垃圾的烟气腾腾的灰烬中看见未来的火花爆发并燃烧起来。”他还主张文艺不仅要表现“过去的和现在的现实”,还要表现“第三种现实——未来的现实”,所以他主张作家“必须高瞻远瞩”。卢那察尔斯基说:“我们应该试着登高远眺,展望未来。在这里,幻想和表面上不像真实的东西起着很大的作用。”这都说明,他们都是很重视浪漫主义的。这种文学创作实际上也是如此的。

第三,它很注重按社会主义利益要求文艺的倾向性。

在第一次全苏作协章程中写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一条;第二次作协章程中删去了这一点。我觉得不论写上或删去,追随这一思潮的作家,是不会忽视自己作品的社会主义教育作用的。不过在此附带说一句,把社会主义教育作用算作一种创作方法的构成,确也不能从内在因素上揭示创作方法的特点,可是要从思潮上考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一点还必须作为一个特点来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把文学作为实行革命的一种手段,所以就文学的目的来说,他们是为社会主义而搞文学的,这就不能不在文学中表现社会主义精神,并以此来教育人民。事实上这种文学所起的社会主义教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列宁曾充分地肯定过高尔基的《母亲》对于提高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意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大众,在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建树了历史性的功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基本精神上,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一致的,只不过后者更强调了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但我认为,“双革”却可以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主要因为它是从创作原则而不是从文艺思潮提出的问题,它是在历来文学反映现实过程中,常常是不同程度地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经验中,看到了第三种原则。我觉得这个新的原则,将会促进无产阶级文学的更大发展。

在文艺创作实践中,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源远流长,现实主义思潮也有长期的发展变化的历史。在每一不同的历史时代,现实主义都有它自己时代的特点,其情形有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但从变化中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方法的基本点在思潮中的体现。深入考察这种思潮的历史发展,对于我们了解文艺历史本身和原则的一般特点会有不小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现实主义的思潮与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对待这些领域中的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