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19215400000051

第51章 欧洲现实主义思潮的历史发展(3)

但是这种情况不能导出批判现实主义只是批判和否定,没有它要肯定的东西,这是不确切的。当年高尔基讲到批判现实主义“它只是批判,毫无肯定。”“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之后,有一些人指出了这一说法的过于绝对。其实,批判现实主义还是有它要肯定的东西的,有的作品肯定人道主义,有的作品肯定民主主义,有的肯定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有的肯定改良主义,等等,只不过没有肯定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种批判、否定的同时表现的肯定所在。

第三,在艺术水平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塑造了大量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程度。特别是对社会的各种反面典型,以及金钱轴心支配下的拜金主义者,更是写得成功。所以能达到这个地步,主要是受这个思潮所推动的作家都非常注意分析社会现象,研究社会关系,挖掘社会意义,解剖社会典型,表现有社会代表性的人物个性。

在达到这一目标的创作实践中,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是很自觉的。巴尔扎克立志要当社会历史的“书记员”,把研究社会现象的原因,“寻出隐藏在广大人物、热情和事故里面的意义”,作为自己的创作任务。福楼拜“强迫自己深入事物的灵魂,停止在最广泛的普遍上”,以写出解剖社会的典型。托尔斯泰反复探寻事件的意义,使形象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的本质,塑造出富有概括意义的典型人物。这种实践的自觉性,追求目标的明确性,是当代文学史上少见的。

批判现实主义所达到的这种境界,在于当时它有哲学的、科学的、艺术历史经验等特殊条件,没有这种历史发展的保证条件,它是无法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的。从当时的哲学条件来说,19世纪初期的以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影响到后来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和实验科学的流行,给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新的艺术表现的启发。在艺术上从文艺复兴、启蒙主义以来的艺术表现经验,以及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在表现历史题材时注重风俗画面的描绘、充分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等,都丰富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所以,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就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广泛经验成就的一种集中体现。

高尔基曾经赞扬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文学“在技巧上是典范的文学作品”。历史证明,这些作品在思想、认识、艺术经验上,都能给我们以不少帮助与启发。

五、革命现实主义思潮及其发展

革命现实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说,它是现实主义原则的一个新的历史变化,是创作原则的时代思潮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运用现实主义原则的创作主体,在认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时,除了具有传统现实主义原则的客观真实基础之外,他在艺术的趋向上还侧重强调写出历史的发展,在形象中注意发展的真实。这是这种现实主义与一般现实主义、特别是19世纪以至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显著不同点。这种不同与其说是创作原则的不同,不如说是创作思潮的不同。因为这个以不同创作原则标识出来的现实主义,它们的客观真实的基础是一致的,显著的不同点在于运用原则的人的创作思想之不同,而创作思想之不同,正是导源于一代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变化,促成了一批新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出现;这些作家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指导,把艺术创作作为促进现实革命变革的自觉活动,使艺术实践成为确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成为实现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种推动力。

正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带有创作原则性的文艺思潮,所以它们产生伊始,即处于恒久不息的变化当中,要把它用定义的形式概括住,或者把凡是无产阶级的文艺家都固定在这一变化不息的思潮的开端阶段、或它的惟一旗帜之下,是谁的力量也不能办到的。因为历史上发生的任何思潮都是无模式的,它服从的惟一权威是现实实践运动,而实践运动也是不断发展的。苏联的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中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下了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可是二十年后的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却修改了这个定义,把第一个句号后的一句删除了。此后又有多次讨论和争论。特别是1971年到1973年苏联文艺界批评了创作方法的“多元化”(主要是反对“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一直讨论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开放体系”,主要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题材的广阔,创作方法的不断发展,要求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变成一个发展灵活的体系。这种“发展灵活”体现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没有止境,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生活真实的手段没有限制,其他体系的诗学成分加入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体系中来是可能的,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艺术流派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成果结合成一个整体也是可能的。应该说明,这种讨论、变化中有非正统思潮的冲击,但又并不仅是思潮冲击所使然。现实条件的变化必然促成文艺思潮的变化。

我国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在不断研究讨论,看法也不是凝固的。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提出“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到了1958年,他又提出我们的文学应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变化实际是文艺思潮的变化,是现实条件变化所促成的思潮变化。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给不断发展的现实确立一个应万古而不变的定型的反映原则,给不断变化的反映现实的原则确立一个应万古而不变的定义,给一个受现实变化制约的文艺思潮确立一个应万古而不变的范畴,都是行不通的。高尔基当年虽以“恩格斯的说法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承认“生活是全盘的、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但同时又想要造成“一个牢牢固固地确定起来的‘工作原则’”,以“特别准确而牢固地建立绝对不可以允许的和可以允许的之间的范围”,但由于这二者之间的二律背反是非常明显的,结果证明,还是他的“出发点”具有永久性的意义,而“原则”却是无法牢牢固固地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