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
19214500000019

第19章 愿你与爱同行,与温暖相拥(2)

偶然地翻阅一本关注心灵生活的杂志,读到一位心理学家的文章: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面对种种喧哗与骚动,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和无所不在的压力,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它们在内心深处潜滋暗长,成为心灵中的隐秘,躲在他人甚至自己也一时难以察觉的内心暗室,严重的会慢慢地生长为一种可怕的心魔,像隐藏的炸弹,不知何时一旦被引爆,便会炸伤自己和他人。据说,在现代都市里面,有心理问题的人已经超过了20%,一些看似很成功的人,内心里其实很悲观,一些看似很幸福的人,内心里其实有着难言的落寞,一些看似拥有很多朋友的人,内心里其实很孤单……只是每个人都在忙碌着,都选择了不同的面具掩藏了心里的隐秘,更多地呈现出光鲜的一面,就像水果摊上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总是那些最漂亮的水果。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不要一味地隐忍,直到脆弱的神经连一根稻草都承受不住了,让人在瞬间崩溃。

“把花吹落的,不是风,是心灵的颤动。”一位诗人如是说,我却要强调一个简单的想法――给每个心灵都留一些出口,让清爽的风自由出入,吹开禁锢的思维,展开生命色彩缤纷的走向……

最好的收藏是欣赏

去欧洲的旅途上,我有幸结识了一位著名的古玩鉴赏家。与其闲聊收藏,我提了一个问题:“最好的收藏是什么?”

鉴赏家掷地有声地回答:“最好的收藏是欣赏。”

“为什么是欣赏?”我面露困惑。

“没错,面对世间无数的奇珍异宝,你只需学会欣赏,便足够了。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真正明白收藏的真谛,不是占有,而是分享。”鉴赏家的目光深邃而清澈,一如蔚蓝、辽远的天空。

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中国台湾著名杂志《汉声》的创办人黄永松。他曾当过摄影师,做过导演,但从1971年开始,为了弘扬中国的民间文化,他开始将热情探寻的足迹,撒遍无数的乡野和村落。他曾见识过许多民间珍藏,但他从不收藏,只是欣赏。

那一年,他偶尔在一部典籍中,得知贵州有一种特别的蜡染古法。于是,他兴致勃勃地踏上了找寻之路,黔东、黔西、黔南、黔北,他记不清自己究竟走访了多少个山寨,问询过多少人,终于在贵州麻江县龙山乡青坪村,惊喜地见到梦寐以求的古法蜡染。

那位坐在青石板上晒太阳的曹汝讲老人已经102岁了,虽说腰明显地驼了,却依然耳聪目明,身手敏捷。她拿出90岁时以古老的竹刀、木蜡创作的背扇,黄永松的心立刻被点亮了:不可思议的构图,浑然天成的色彩,巧夺天工的技法……整件作品鸟语花香,春光明媚。

黄永松呆呆地望着那件稀世珍品,仿佛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世界。

那会儿,黄永松正准备筹办一个“中国蓝印花布”展览。或许是对古法蜡染太痴迷了,他唯一一次想破例,购一件古法蜡染作品。

他与曹汝讲老人的曾孙商量后,曾孙同意转让一件背扇给他。然而,就在他拿了那件背扇准备离开时,老人却追了过来,抢回背扇,执意不肯让他带走。曾孙过来与老人耳语了许久,老人终于同意了,但她随即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她用剪刀从背扇上剪下的一个小角,然后把背扇交给黄永松,认真地告诉他:“我把灵魂留下,身体给你。”

“我把灵魂留下,身体给你。”轻轻地重复一遍,黄永松的眼角陡然一阵灼热。

原来,每一件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品,其实都是有灵魂的。面对那些具有灵魂的珍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敬畏地欣赏,而不能占有性地收藏。

从那以后,黄永松一直要求自己和手下的编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只带走照片,只留下脚印”,一路欣赏世间的美好,一路在心头珍藏美好。

细细想来,能够以一颗欣赏的情怀,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去与熟悉的或陌生的人们相处,那该有多好――看到美丽的景物,停下脚步,慢慢地欣赏,可以欢呼雀跃,也可以细细地品味,可以存于相机里,也可以留在画布上;遇见罕见的珍品,不妨好好地品鉴一番,把玩一番,把赞叹留下来,把欣赏印刻在心头;碰到可心的人,且与之谈笑风生,把由衷的欢喜留下,将难忘的记忆带走……因爱意盈盈的欣赏,斩断了欲望的羁绊,剔除了贪婪的缠绕,我们会蓦然发觉,目光柔和、身心清爽的自己,每一刻都会被一些美丽簇拥着,自己也成了美丽的一部分……

如果你执意要收藏一些东西,就像那位读懂了沧桑岁月的百岁老人那样,学会收藏一些美丽的灵魂吧。譬如,收藏那些时聚时散的云朵,那些落花流水,那些质朴无琢的亲情,那些一尘不染的友情,那些甘甜醇美的爱情……只要你有一颗愿意欣赏的心灵,再加上一双欣赏的眼睛,你就一定会收藏到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一地书香

在那一个阳光灿烂得有些灼人的午后,喜欢逛旧书摊的阿元,引我结识了摆旧书摊的秦学。他瘦高的个子,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文静、平和、不善言谈,典型的一介书生模样。其实,在见到他之前,阿元已跟我讲述了他的一些传奇经历,包括他只读了六年书,便因为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但他20岁便有小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他的散文还被选作省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

他的书摊是那个旧书市场最大的一个,铺地的塑料绵延近百米,上千册图书整齐地排列开来,蔚为壮观。我和阿元去时,正是顾客寥落时分,不远处树阴里几个摊主扑克摔得正响,他坐在一个网绳编织的简易折叠椅上,手捧一本包了封皮的旧书,边读边照看他的生意。

看来他生意并不是很好啊,我心里嘀咕道。可秦学似乎并不在意,他微笑着递给阿元要找的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良友》杂志,封面上的美女是影星蝴蝶,穿过重重的历史烟尘,她依然妩媚地笑着。阿元兴奋地道谢,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以后需要找什么书,只管告诉秦学,他肯定能想办法找得到。秦学却一脸认真地说:“那倒不一定,得碰,得看是否有书缘。”

秦学的话立刻让我想起了一位名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读书人,还是藏书人,都是缘分使然,与书相遇、相知,都有些机缘巧合的意味。于是,我问他怎么选择了与旧书打交道,他轻描淡写道:“是命中注定,也是阴差阳错,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选择。”

我知道,以他的聪慧和勤勉,原本可以像很多同龄人那样一路顺风顺水地读书、考学、就业……但为生活所迫,他早早地离开了校园,在品尝了卖水果、送外卖、端盘子、做力工等多个工种的苦辣酸甜后,他才闯进了眼前这个行当。虽说他刚刚做了两年多,尚未有可观的收入,却凭借独到的眼光和超人的勤奋,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赏,并拥有了不少宝贵的藏书和心灵相通的书友。

就着他手中的那本《西方生命美学》,我们三人聊起了有关美学方面的问题,令我惊讶的是,刚才说话节俭得近乎木讷的他,一谈起西方美学家们的著述和自己的见解,竟滔滔不绝起来,其思路之敏捷,语言之流畅,令我这个从事美学研究和教学的大学老师也自愧弗如。

我敬佩地说他可以到大学里当老师了,他谦虚自己所言不过是“一些拙见”,却忍不住依旧娓娓谈论他的读书体会。他阳光中的那份可爱的认真和沉浸,真叫人感动。

接下来,我们又聊起了写作,聊起了不久前被《读者》转载的他的一篇美文,一个个话题被打开,一个个观念在碰撞,我们竟有了遇到知音的欣悦。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他该收摊了。阿元意犹未尽地提议,去参观一下秦学的藏书。

于是,我们被公交车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了市郊的一栋老旧的平房前,秦学一再强调他现在租住的是地地道道的“寒舍”。我和阿元一走进他的两间小屋,眼睛立刻大了,嘴巴也张大了,因为我们看到屋子里,除了几件必需的旧家具,地上地下,床头、案头、窗台,到处都堆满了书,简易的书架也没有,一排排书便直接摆在地上,得小心翼翼地转身,才免得碰倒高高的书。那盏老式的台灯旁的一幅字,给了他的小屋简洁而准确的概括:一地书香。

我恍然明白了,为何秦学一谈起读书便会口若悬河了,也知晓了他能够写出锦绣文章的秘密了。坐拥一地书香,是怎样的一份幸福的浸润啊?

远离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屏蔽了嘈杂与纷扰,一任思绪沿着那些文字,自由地游走于古往今来,天下风光尽收眼底,无限情思自然飘逸,此间之快乐,真的是“欲辩已忘言”了。

后来,一想起秦学的旧书摊,想起他市郊的那一地书香的小屋,我便心清气爽了许多,平素有些放不下的东西,有些耿耿于怀的事情,立刻变轻了许多。原来,书香是有着神奇力量的,远远地,久久地,传送过来,依然那样真切而美好。

要会馈赠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世界巨富洛克菲勒像往常一样简单地用过早餐,便开始忙碌地处理起一天的工作。

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一封陌生的来信上面。写信人是纽约市一个自称叫保罗的乞丐。信中,保罗向洛克菲勒提出借100美元,以渡过眼前的生活难关,并承诺等他以后有了钱会加倍偿还的。洛克菲勒望着那几行七扭八歪的字,轻轻地笑了笑,他以为保罗所谓的借钱,只不过是在向他变相地乞讨,但他还是按信上留下的地址,亲自给保罗寄去了100美元。

没想到,一周后,保罗写得十分认真的借条竟翩然而至。洛克菲勒轻轻扫了一眼借条,微微一笑,便将其随手放到了一边,他心里并没有想过要保罗还钱。不过,保罗的郑重其事还是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数年后,洛克菲勒早已忘却了当年保罗借钱的事,但一张来自休斯敦的汇款单和一封特别的感谢信,给曾经的往事续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保罗在信中告诉洛克菲勒:当初向他借款是因跟几个乞丐打赌,因为他的同伴都认为像洛克菲勒那样的巨富根本不会相信他的话,更不可能随便借钱给他这样街头随处可见的乞丐的,他在寄出那封借钱的信后就认准自己输定了。但当他很快便收到洛克菲勒亲笔签名的汇款单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极其认真地给洛克菲勒写下那张欠条。接着,他开始思索该怎样经营自己今后的人生。

几经挫折,他成为休斯敦一家著名船厂的职员。今天,他终于能够欣慰地兑现当年的承诺了。他在信中一再感谢洛克菲勒——“是您当年对一个乞丐慷慨馈赠的那份信任和尊重,温暖了我的那个冬天,甚至可以说是温暖了我的后半生,即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花掉那100美元……”

洛克菲勒一生向社会慈善和福利事业慷慨捐赠不计其数,但这一件小事,却让我久久地感动不已。它让我看到超越了身份、地位、名望等等世俗的东西以后,那心灵与心灵的相撞所飘出的那些醇香岁月的美好。

谁都不能改变我的承诺

快下班时,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接到市长邀请他参加晚宴的电话,他立刻毫不犹豫地谢绝道:“很抱歉,我已经承诺今天晚上陪女儿过生日,我不想做一个失约的父亲。”

走出办公大楼,卡尔给女儿买了生日礼物,驱车直奔市中心新开业的游乐园,去那里与妻子一道为女儿过生日。

为避免打扰,卡尔和妻子都关闭了手机,他们全身心地陪伴着女儿,开心地享受着这个愉快的节日。

卡尔正兴致勃勃地看着女儿吹灭红红的蜡烛并开始切分蛋糕,他的助理急匆匆地赶来,径直走到他跟前,向卡尔的女儿道了一声生日快乐,便急切地附在卡尔的耳边告诉他——有一个途经本市的公司非常重要的客户,很想在这个晚上与他见一面。

“可是,我已答应女儿,今天整个晚上都陪在她身边。”卡尔面露难色。

“客户此前的确没有预约,他因出差路过,只在此地做短暂的停留,是临时决定要拜见总裁的,但是……”助理委婉地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