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不要我的生活变成将就
19214500000016

第16章 将来非凡的你,一定会感谢当年不将就的自己(2)

周末,他第一个来到运动场上,看到张老师在单杠旁做着准备活动,他走过去,想再次请求让他去练短跑,他想告诉张老师——与其让他这样艰难地锻炼看不到多大前景的中长跑,不如让他把短跑的优势再扩大一下。

还没等他开口,张老师先说出了并不算过分的要求:“你只要坚持每天比前一天多领跑5米,五个月后,你肯定是队里800米的第一名。”

“每天多领跑5米,我就能跑第一?”他心存怀疑。

“是的,每天你多领跑5米,这对你来说,并不是一个难关。你算一算,日积月累,你是不是一直都在领跑的位置上,等到三个月后,谁再想超过你恐怕也不容易了。”

仔细一想,张老师说得有道理呀,他第一次心悦诚服地按张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尽管他最终仍是倒数第一,但他已不再气馁,因为此时他心里已开始憧憬不久后夺冠的情景了,他真正明白了“坚持到底”这四个字的深刻的含义了。

随着他领跑距离的不断扩大,他自信心大大增强,同学们也很惊讶——这段时间里,他们自己的成绩也在明显提高,怎么还是让他领跑的时间越来越长呢?

他不无得意刺激他们:“快跑吧,再过一段时间,本人将不再提供给你们超越的机会了。”

有了危机意识的同学们练得也更刻苦了,而他要完成每天多领跑5米的任务,也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否则,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

令他欣喜的是,不久,他的800米成绩已在集训队里居前列了,能超过他的只有两名队员了。

在参加集训队半年后的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800米决赛即将开始了,张老师再次叮嘱他——尽可能地多领跑一段距离,以便让另外两名同学破纪录。

按张老师布置的策略,一上场他就开始加速,一下子就领先其他运动员十多米,而且他步伐轻松地一路领先,在全场雷鸣般的呐喊助威声中,他越跑越有劲儿,距终点不足50米时,他开始奋力冲刺,希望后面两名队友也能加速追赶超过他,实现赛前破纪录的愿望。

结果,当他第一个撞线冲过终点,打破纪录时,两位队友还被他甩下了四五米远呢。

他激动地扑向张老师的怀抱:“张老师,我跑了第一名。”

张老师欣然道:“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记得我跟你说过的,五个月后你就是这个项目的第一名,你现在是让这一天提前了。”

后来,他的1500米和3000米,都跑出了全县第一的成绩,他取胜的原因很简单——每天多领跑5米。与此同时,令他欣喜的是自己的短跑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在各类短跑比赛中,也没少拿第一。他知道,这是他一直坚持领跑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他还把张老师的训练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面,对那两门基础薄弱的学科,他每天多投入一点,每次考试都努力争取进步一点点,不断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结果,他的总成绩逐步提高,后来竟考入了他以前从不敢奢望的名牌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由衷地去感谢张老师,感谢张老师不仅培养了他坚定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还让他懂得了走向成功的秘诀。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若能像他当年“每天多领跑5米”那样坚持不懈,就能把自身的某些弱势逐步转变成优势。同理,我们要实现心中远大的目标,只需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必将赢得一个质的飞跃,创造出连自己都会惊讶不已的奇迹。

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

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在对世界100名各领域中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

一个人竟然能够在自己不大理想的领域里,取得那样辉煌的业绩,除了聪颖和勤奋,所依靠的还有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亲自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在纽约证券公司工作的金领丽人苏珊极具代表性的经历,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苏珊出身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她也非常喜欢音乐,期望自己能够一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中,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认真的她,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但她学得很认真,每学期各科成绩均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后来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如今已是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你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苏珊的眼里闪着坚定,“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艾尔森随后的走访中,更多的成功人士所谈的认识,与苏珊的思考大致相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了一份自己在内心里并不十分爱好的工作,而又一时无法更改。这时,任何的抱怨、消极、怠惰,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那些成功,就是从那份对职业的忠实与认真中一点一点地演绎出来的……

苏珊的话很耐人寻味——“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凝聚了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敬重,凝聚了她不甘平庸的理念。正是她的这种“在其位,谋其事,成其事”的敬业精神,她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很多人常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其对所处位置的态度和方式,自然,也会因此找到许多的乐趣,因此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

从50美分到5000万美元

迈克是纽约一家小报的普通记者,他非常敬佩当时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汽车大王”福特,很想从福特那里学到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个周末,迈克正在一家不大的酒店里与几位朋友小酌。忽然,他眼前一亮,只见几位身份显赫的企业家正从一个房间里走出,其中一位正是福特,他手里拿着一张菜单径直走向那位服务生,微笑道:“小伙子,你再算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一点儿误差。”

年轻的服务生飞快地瞟了一眼那菜单上的一串数字,很自信地回答:“尊敬的福特先生,没有错啊。”

“请别着急,你再仔细算一算。”那几位福特宴请的企业家已朝门口走去,他却很有耐心地站在柜台前。

看着福特那认真的样子,年轻的服务生没有再核算,而是不以为然道:“是的,因为零钱准备得很少,我便多收了您50美分,但我认为像您这样富有的人是肯定不会在意的。”

“恰恰相反,我非常在意。”福特很坚决地纠正道。

“那就算您付给我的小费吧。”服务生被福特的如此斤斤计较搞得有些难为情了,忙给自己找了一个摆脱尴尬的借口。

“不,小费我已经付给你了,这50美分是你应该找给我的零头。”福特固执地坚持道。

服务生只得低头花了一番辛苦凑够了50美分,满怀歉意地递到一脸坦然的福特手中。而此时,福特宴请的朋友已坐到车子里面了。

对着福特快步离去的背影,年轻的服务生低声嘀咕了一句:“真是太小气了,连50美分也这么看重。”

“不,小伙子,你说错了,他绝对是一个慷慨的人。”目睹了刚才那幕情景的迈克抑制不住激动地站了起来。

“他是一个慷慨的人?”服务生一脸的困惑不解。

“是的,他刚刚向慈善机构一次捐出5000万美元的善款。”迈克拿出一张一周前的报纸,将上面的一则报道指给服务生看。

“可是他刚才……”服务生仍不明白如此大方的福特,为何还要当着那么多朋友的面,去计较那区区的50美分。

“他懂得认真地对待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钱,取回属于自己的50美分和慷慨捐赠出5000万美元,他都同样值得重视。”就在福特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中,迈克忽然领悟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成功经验,那就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地对待眼前的每一件事,无论它多么重大还是多么微小。

后来,经过多年艰苦的打拼,迈克成为美国报界的名家,而那位服务生也成了芝加哥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老板。多年后,俩人再次邂逅,一开口,他们便不约而同地感慨起当年的幸运——没错,是福特教他们走上了成功之路。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些成功者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却很少留意他们的一些琐屑的举止,其实那里面正蕴藏着成功的秘诀。福特“吝啬”与慷慨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赢得属于自己的50美分的认真与执著,才会不断地获得馈赠5000万美元的自豪与光荣。

别松弛了你心灵的琴弦

一次音乐课上,大音乐家奥尔·布尔告诉学生——不要演奏任何失调的乐器,因为一旦他这样做了以后,他就不会潜心区分音调的各种细微的差异,就会很快地模仿和附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样,他的耳朵就很容易失灵。

说着,奥尔拿过一把看似很普通的小提琴,提醒学生注意听他的演奏,然后判断一下是不是有一根弦松了。拉完一曲,奥尔又拿起另一把做工非常精美的小提琴,告诉大家这是维也纳著名的制琴大师刚刚制作的一把好琴,他用它把刚才那支曲子又演奏了一遍。然后,他问学生:“仔细比较一下,是不是第一把小提琴有根弦松了,是不是音调有一丝的不和谐?”

一位学生站起来:“是的,第一把琴是有根弦松了。”

“没错,是松了一点点,仔细听就能听出来。”另一位学生补充道。

奥尔走到后面的一位学生身旁,问他是否也听出来了有松弛的琴弦,这位学生肯定地点头附和。接着,他又问了其他学生,他们都说听出来了,第一把琴确实有根弦松了,还有的学生说那声音都因此有点儿粗糙了。

直到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第一把琴有根弦松了,奥尔才微笑着请大家再听他用这把琴把刚才那支曲子演奏一遍,看看是否能够听出究竟哪一根弦松了。作为对比,奥尔还用那把漂亮的琴演奏了一遍。

学生们仿佛受了鼓励,都向前围了过来,紧紧地盯着奥尔拉琴的手,竖起了耳朵,希望自己能够在名师面前辨别出到底是哪一根琴弦松了。

奥尔刚一演奏完毕,学生们便指着桌上的第一把小提琴,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他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认为松弛的琴弦,并为自己的判断找到了看似很充分的理由。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教室静了下来,学生们把目光都投向了奥尔,等待他揭示答案,看看究竟是哪一根弦松了。

然而,奥尔却举着学生们刚才纷纷说弦松了的那把琴,一脸郑重地告诉他们:“大家仔细看好了,这可是一把精制的小提琴啊,三位著名调琴师刚刚把它调试好,根本就没有一根弦是松的。倒是这一把外表做工很精巧的琴,有两根弦都松了,你们看,就在这里。”顺着奥尔的手,大家果然看到了他们没有留意的两根松弛的琴弦。

“啊,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惊讶得一时呆住了。

“你们都轻信了我刚才故意做的那些误导,轻信了那根不存在的虚幻的‘断弦’。其实,我真正的用意是要提醒大家记住了——今后,无论是拉琴,还是生活,都要学会倾听,不仅要学会用耳朵倾听,还要学会用心灵倾听,尤其是在那些需要聚精会神的时候,千万不能松弛了你们心灵的琴弦。”奥尔语重心长地教诲道。

奥尔以其新颖的授课方式,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还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你松弛了心灵的琴弦,轻易地放弃了自我,不自信地盲从于别人的说法,就很有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

只有调试好心灵的琴弦,才能演绎好人生的交响乐。音乐大师奥尔精彩的一课,穿过岁月,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跌倒了不用着急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