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微雨中的蝉声
19212600000031

第31章 煤油灯、电灯及其它

前不久,有消息在新闻媒体披露之后,很快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消息说,四川资中县细心村,因“关系电”、“特权电”以及电力设备陈旧等因素,致使普通村民的电费高达每度3元5角至5元,而且100瓦的灯泡亮度比不上正常情况下15瓦的灯泡亮度,形如幽幽炭火。如此高价低质的用电水准,迫使农民们放弃“消费”,只好重新点起了煤油灯;入夜,全村一片黑灯瞎火……四川省委主要领导获悉此事,迅即作出批示,限时整改,并派人调查、督办。此事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很快加以整治,不仅纠正了有关部门、行业的不正之风,还更新了设备,改装了高压输变电系统。村民们又点上了平价优质的明亮的电灯。

这件事的始末,引起了我的一些回忆与思索。

记得解放初期,我还是个刚进小学的孩子。我所居住的县城,尚处于“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的百废待兴的落后状态。由于当时只有火力发电,故灯光微弱,时不时停电更是家常便饭。我儿时就曾有过晚上走在大街上突然全城漆黑因而跌破膝盖的纪录,和家里用煤油灯不慎点燃蚊帐险些造成火灾的记忆。即便是到了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学校里上晚自习还时常点煤油灯,幽幽灯火冒出腾腾烟雾,熏得满屋子乌烟瘴气,呛得人嗓子发干眼睛发涩,咳嗽声此起彼伏。此时如果突然“来电”了,教室里便一片欢腾,那份高兴劲儿,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关于煤油灯,关于电灯,这些儿时的记忆,以及记忆中两相对照的反差,真令我终生难忘。难忘的还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曾经流行全国的那句口头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几乎成了当时关于“社会主义”未来前景的象征性代词。在今天看来,仅属于“初期阶段”的幼稚“理想”,然而在当时却是一句勾勒“社会主义”美好蓝图的令人神往的习惯用语。后来,更理论化的说法则是列宁的那旬名言,即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民间的说法也好,导师的箴言也好,都说明了一条简单的真理:“电”之于人是极其重要的;电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幸福。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由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城乡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不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绝大多数城市和部分乡村早已不是神话而是现实,而且“电”的功能早已超出了照明的范畴,与“电”密切相关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甚至空调、电脑等都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即使在广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灯照明家家有”也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让作为富裕、文明与进步标志性“吉祥物”的电灯,整村整村地戛然熄灭,并从此代之以气味熏人、烟雾缭绕的煤油灯,这令人晦气的情景,那些用惯了电灯的村民们能够“逆来顺受”地接受么?庄子有句名言日:“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一切已经存在的、相对合理的事物,不应当轻率地违拗它,取消它;而应当承认它,顺应它。

电灯之被“取消”,无疑是违背人心、拂逆事理的“断胫”之举。极而言之,由煤油灯重新取代电灯,是对现代化进程的一次倒退,是落后对于进步、贫穷对于富裕、蒙昧对于文明的一次挑衅,是对正在由温饱步人小康的广大农民的一次物质的剥夺与精神的打击。这件事在他们心目中造成的阴影,与晦暗而“弱不禁风”的煤油灯在农家小屋所投射的阴影,二者巧合得何其相似!然而更大的阴影还在于,这种“高价劣质电”背后的“黑洞”所造成的恶劣的政治影响。试想,刚刚脱贫(甚至有的尚未脱贫)的农民们面对着陡涨几倍、十倍而不堪负荷的电价,眼看着出了高价钱却依然光线微弱的昏暗灯光,能不对那些坑农损农、“窃”电有方的“关系电”、“特权电”拥有者产生极大的反感和愤懑么?对于隐伏在这一事件幕后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现象,能不切齿痛恨、愤然诅咒么?何况,电费的陡涨还不仅仅影响到照明,诸如看电视、孩子晚上温课、用电饭锅煮饭、用机器宰猪草以及夏天的电扇、日常的洗衣机等等,无不与用电相关……突然之间,这一切都因电费太昂贵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已经习惯了的生活轨迹要来一个急转弯、大倒退,无疑会给人一种又突然回到“刀耕火种”、“伸手不见五指”的原始状态的感觉。

那“落差”,那情绪,那份受到伤害阿感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改革开放的疑虑、甚至对于党和政府的怨气,我们的各级政府岂是可以不闻不问、漠然而视之的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关涉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如此敏感的问题,若果处置不当,受损失的只能是党和政府的威信。这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换一种形象的说法,那些被历史尘封多年之后又被重新启用的陈旧落后的煤油灯,那幽幽灯火、腾腾烟雾,熏黑的不仅仅是村民的脸庞、农家的墙壁,那简直是在给党和政府、给各级领导干部脸上抹“灰”涂“黑”。煤油灯只是一种象征,电灯也只是一种象征。如果说这两样事物分别象征着社会生产力以及文化(文明)的相对落后与相对先进,而且二者的取舍替代之间蕴含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的话,那么,我们就更不应当把这件事看作一桩无足轻重的小事,而应当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见微知著,高屋建瓴,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置。正因为“小”事不小,事关重大,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才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果断迅即地予以批示,使此事得以尽快解决。作为领导者,这样的政治敏感性和办事效率是很可嘉许的。通过这一典型事例而采取的纠正不正之风、制止坑农损农的相关的整改措施,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无疑都是一次有力的促进。“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如今这一事件已经成为过去。希望那以煤油灯为典型特征的黑灯瞎火的时代永远成为历史。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电影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经过艰苦的奋战,一座水电站建成通电了,在沉沉黑夜中,偌大的村落,家家户户电灯倏然而亮!男女老少热泪盈眶欢呼雀跃。曾几何时,当资中县细心村的电灯一夜之间又突然熄灭,这欢呼声、喝彩声便变成了村民们的叹息声、埋怨声,甚至诅咒声。而当“煤油灯事件”得以圆满解决,电灯再次倏然而亮时,欢呼声、喝彩声才又再次响起。

也许,共产党人的天职,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好事关人民生活、群众利益、百姓疾苦的并非小事的“小事”,就是要让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多一些欢呼声、喝彩声,少一些叹息声和埋怨声。这便是“煤油灯事件”给予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