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黑白斋序跋
19209300000024

第24章 执著的回报

曾耀农《文艺人才学》

曾耀农君系我的乡友,在我的家乡江西宜春市的一所师专中文系任教,虽说是同乡加同行,可我们接触并不多。今年春节我在家过年,某夜,他匆匆来访,接过他的名片一看,我小小地吃了一惊:他竟然已不在宜春师专而去了湖南教育学院。

小小的吃惊过后是小小的纳闷:他既然要“去”,怎么去了湖南而不是海南?

众所周知,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俨然成了当代中国人才流动的一大趋向,一大景观。原因很好理解,为了谋求一种更为宽松的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谋求一种精神和经济的双重自由度,谋求一种更为直接和现实的人生价值实现。当然也无须讳言,有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是为了经挤、为了钱而南迁下“海”——南下到珠海、海南等等,反正是沿海地区吧。比如说在我的家乡宜春,就有不少我所熟悉和不甚熟悉的精明强干者去到了“海”边,据说也有的已经大发了……

在这群“赶海”者中,曾耀农去了湖南,是一个特例。湖南——海南,一字之差,却足以说明他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钱而去的,他或许是为了一种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种更加理想的教学条件?一种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此等等。我只能是大致做出这样的揣度了。

酷暑八月,突然收到曾耀农君寄自长沙左家垅的一包厚达两寸的书稿,书名日《文艺人才学》。果不其然,我为我的揣度被证实而欣慰而高兴,事实上,曾耀农君已经获得了一个更加有利的治学环境,正应了“人挪活,树挪死”那句老话。关于人才和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正在曾君的研究范畴之内,我想他是深谙此道的。

从曾君寄书的有关资料中我还获悉,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作家的梦想。20年来,孜孜不倦,从创作到研究创作再到研究创作人才学,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他是在圆自己的梦,也企图帮助更多的人来圆梦,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据我所知,作家和文艺人才的系统研究,在国内还起步不久,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惟其年轻,它自然就会有它的难度,需要一些劈荆斩棘的拓荒精神;但也惟其年轻,它自然也就有了一分独特的魅惑,新开垦的土地上往往容易收获好收成。——这又涉及到人才和努力方向的关系问题,我想曾君对此不会不察。

至于《文艺人才学》这本书究竟到了怎样的深度和高度,由于我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和更多的比较参照,确实不好妄下断语。承蒙曾君信任,千里迢迢寄来书稿嘱我为其作序,我只能写下一点儿感想遥寄曾君以为共勉——在当今商潮滚滚的物欲横流之际,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砥柱中流不为所动,继续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不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百年前景将难有指望。诚如曾君所言:

“时代需要文学,民族需要文学,投有文学的民族是可悲的。我甘作铺路石,让更多的文学青年从我身上走过,去摘取灿烂的文学之花。”

我期待着曾耀农君在这条艰辛的小路上更为持久,更为深入,更为光辉的跋涉。

1994年初秋于京西黑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