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军旅文学50年
19209000000050

第50章 散文(4)

三、刘白羽的散文

如果把新中国军旅散文的发展历程比作一条大河的话,那么刘白羽的散文就是那大河无数条支流里流量最大、流速最急、流程最远、流域最广的一条了。抗日战争之前,刘白羽就曾发表过如《关于长城的回忆》、《从黄昏到夜晚》、《绿》等审美情趣具有缠绵悱恻浪漫主义气质的散文。1938年奔赴延安后,刘白羽就开始了军旅散文的创作,他的创作审美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刘白羽认为:“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中国人民需要更直接命中敌人的投枪,更直接激发民族精神的战鼓。”《龙烟村纪事》(中兴出版社1949年版)、《幸福》(新群出版社1946年版)就是这个时期反映华北抗日根据地生活的散文通讯。此外还有散文集《延安生活》、《游击中间》、《血肉相连》、《世界的新面貌》等。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他以新华社随军记者的身份,曾转战东北,横断中原,直下江南,写下了散文集《为祖国而战》(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光明照耀着沈阳城》(新华书店1949年版)。朝鲜战争爆发后,刘白羽又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有散文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对和平宣誓》(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火炬与太阳》(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50年代中期,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早晨的太阳》(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万炮震金门》(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红玛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63年版)等,这些作品以其突出的风格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之一,产生了广泛影响。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主要体现在长篇纪实文学《心灵的历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直到晚年,刘白羽也始终没有中断散文的写作。由此可见,刘白羽散文创作数量之多、题材之重大、跟随时代的步伐之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面之广,是同时代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他的散文是对中国革命和发展自觉地跟踪记录,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首壮美的散文史诗。这也使刘白羽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军旅散文家。今天我们解读刘白羽的作品,仿佛进入了一座由军事与艺术共构的历史纪念馆。他的作品,也犹如嘹亮的军歌,壮美而动人。刘白羽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金门炮战等许多战争、战役的亲历者,他直接感受到了战争风云的波澜壮阔,亲眼目睹了决定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作品是对特殊的历史场景所作的全景或侧面的叙写,其间往往洋溢着震撼心旌的雄壮之气。这种雄壮之气,有时直见于文题,如《环行东北》、《横断中原》、《万炮震金门》等,读者见题便能感受到浩大之势扑面而来,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趋向的深刻感受和正确把握。历史进程的大势,创造了刘白羽作品的大气。

《英雄的四平街保卫战》、《光明照耀着沈阳城》、《记北京的胜利日》等作品充沛着金戈铁马的气势。因为它摄取了历史场景中最富有意义的镜头,在“惊天动地”的保卫战中,“写下了人民最英雄的一页”。《记北京的胜利日》,叙写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的入城式和毛主席、朱总司令检阅部队的阅兵式。作者将人民军队的威武强大和军民欢庆胜利的宏大历史场景真切地描绘出来,并有机地运用对比、特写等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既见气象万千的历史大势,又有人事物态的现实情景。宏大与精微结合,成为记录历史的优秀之作。

最集中地体现了刘白羽军旅散文壮美格调的就是《万炮震金门》,它表现出了英雄奋战的壮烈之美:“炮火日夜不停地纷飞叫啸,如果你走遍前沿阵地,你不但看到我们英雄炮身的壮大,而且你还会看到火炮身上的斑斓的战痕,那时。一种森然的英雄之感不由得不渗入到你的内心。”函《万炮震金门》集中除《英雄岛》、《万炮震金门》外,还有《这里永远是春天》、《美丽的围头》、《蓝色的披巾》等叙写战斗生活的作品,像是抒情小诗或是写景小品。《万炮震金门》正是作者创作过渡期的作品,所以带有刘白羽抒情散文显见的绚丽色调。50年代后期,作者从报告文学、小说创作“淡出”,而以文艺性散文写作为主。由《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等作品可以看出,抒情咏唱,彩笔绘景成为他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刘白羽常常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接处思考:展示今日生括怎样来自“暴风雨历史深处”,歌颂“急流勇进”精神,故其散文在结构行文上,常常表现出今昔交织和顺逆转换的波澜起伏。在《日出》中,作者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由光彩夺目的黎明感到了新中国瑰丽的景象;在《长江三日》中,他借三峡雄浑、险峻的山势水势的描写,引出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即使在这些著名的写景篇章中也依然透露着作者借壮阔的景致抒发他革命战士胸怀的情愫。刘白羽用散文歌唱着今天,反思着昨天,向往着明天,把革命的过去、现实、将来贯通起来思考。

《心灵的历程》,是作者以血泪和生命写出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涉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以散文家优美的文笔,通过坎坷的人生抒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的崩溃,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这里面有良心的自白,有炽热的爱情,有对友谊的无限眷恋,有对自误的无情谴责。因此有大欢乐,有大悲哀,悲剧的结局令人潸然泪下,豁达的瞻望令人为之动容。处处体现出作者对艰巨的无畏,对信仰的忠贞。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对战争的陈述都闪耀着独特的诗的美丽与光辉。应该一提的是作者以巨大的灵感,眩人的笔法,创造了这种新文体,将历史的变迁与心灵的撞击融为一股洪流,对于人们清除精神的淤积,专取圣洁的灵魂,留下一部珍重的箴言与人生的教材。

此外,刘白羽的许多军旅散文通讯,都将人物作为表现主体。如与王余杞合著的《八路军七将领》,对任弼时、彭德怀、彭雪枫、萧克等作了素描。后又写了《八个壮士》、《记左权同志》、《记范筑先将军》、《记李贞顺》等,篇篇都洋溢着感奋人心的时代精神。而这种时代精神诚如刘白羽所说,“不是通过抽象的说理,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主要的也就是通过人物形象,人的内心生活、精神状态表现出来。”刘白羽表现人物,既求取形似,而又得其精神。总的说来,刘白羽的军旅散文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重大的政治题材。刘白羽经历了革命的年代,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以雄壮的笔锋记录下来,仅从《万炮震金门》、《英雄的四平街保卫战》、《光明照耀着沈阳城》、《记北京的胜利日》等等这些气势恢弘的题目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由他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决定的他对重大社会主题和历史事件的特别兴致和高度关注。

第二,鲜明的时代精神。刘白羽总是为新时代留影,给创业者立传,常常从历史的发展的高度,广阔的生活视野,去跟踪历史前进的步伐,去展示对时代、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他曾说过:“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着时代的脉搏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去。”这也正是他长期追求的创作目标。

第三,浓郁的革命激情。刘白羽不仅是一名散文家,他更是一名战士,在高昂嘹亮的时代战歌声中,没有人可以压抑他那势不可挡的革命激情,一种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常常使他饱蘸激情的墨汁,浓墨重彩地描绘壮丽的革命画卷。

第四,灵活的创作手法。刘白羽善于截取生活的激流和美好的事物,或通过联想与想像,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给客观事物以灵魂与神魄,或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或于感情抒发中露豪迈,或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手法绚烂多姿。

第五,华丽的散文语言。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华丽绚美、五彩缤纷,有抒情诗的豪放与明亮,也有哲理诗的隽永与深邃,语言蕴有情感的律动,与作品的壮美相辅相成。

当然,也有不少论者都注意到了刘白羽散文的不足之处。比如有的篇什议论过多,语言粗疏;有的篇什不够精练,不够含蓄。在某些作品里,感情的表达显得激情有余而冷静不足,给人以言过其实,大而无当,情浮于物之感,如此等等。

四、孙犁、吴伯箫等其他老一辈作家的军旅散文

在当代作家里,许多人经历了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投入到地方建设上,但仍对过去的岁月念念不忘,“怀旧”成了他们创作的主要方式,写出了许多反映革命历史生活的散文,孙犁、吴伯萧、艾煊、叶楠、彭荆风等老一辈作家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真诚地怀念那难忘的岁月,对昔日发生的事情深情地咀嚼,以图获得新的领悟与思考。

孙犁的军旅题材散文散见于对故土人事、战争岁月、同志友情、个人生活的回忆为主的“实录体”散文。作为一个经历了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的老战士,他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生活,在他的记忆里,保存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不能忘怀的人;而写的最多的是对旧事、往事、琐事的回忆。出于对战友的深深怀念和爱意,他在《伙伴的回忆》、《回忆何其芳同志》、《夜思》、《远的怀念》等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共同战斗经历的一些片段和战友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不夸饰,不护短,朴实亲切,将战友的音容笑貌和思想品格再现纸上,还他们历史的本来面目。出于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经历的“美好的极致”的深切留恋和向往,他以最美好的感情,在《保定旧事》、《平原的觉醒》、《在阜平》、《服装的故事》(《孙犁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等作品中,怀念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友和人民,怀念那时走过的路,踏过的石块。

《在阜平》一文,作者以感激的心情追忆在硝烟弥漫的艰辛岁月里,群众与人民子弟兵的鱼水情,正是千百万人民的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服装的故事》中,从一个侧面,围绕衣着小事,写了同志间的团结友爱、相濡以沫、平凡中蕴涵着伟大、琐碎中包含着深情,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对那个物质贫乏、精神富有的时代给予了深情的礼赞。他写的一系列以抗日战争生活为题材的散文,没有一篇涉及具体的战斗,也没有一篇描写具体的战斗英雄。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艺术选择,他把描写的重点放在发现、展示普通群众和普通战士在艰难岁月中所显露出来的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在《访旧》中,他追忆了战争年代和房东大娘的亲密关系。下面是一个生活场面:“我们从麦收一直住到秋收,天热的时候,我们就到房顶上去睡。大娘铺一领席子,和孩子们在院里睡。在房顶上睡的时候,天空都是很晴朗的,小组的同志们从区上来,好说些笑话,猜些谜语,我仰面听着,满天星星像要落在我的身上,我一翻身,可以看见,院里的两个孩子都香甜地睡着了,大娘还在席上坐着。”这几句交代,既写了人间,也写了天上,而且人间天上的距离又是显得那么亲近——“我仰面听着,满天星星像要落在我的身上。”总之,上面这淡淡的几笔,只不过写了人间生活的一瞬,但它却包含了那么多的内容:节令、气象、时代、人情、母爱……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画面里,真可谓“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了。孙犁的散文以小喻大,以情感人,以淡美取胜。他惜笔如金,努力在每篇作品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前期散文朴素深沉。清新隽永,自然天成。后期散文苍劲古朴,他写美的人,美的事,用美的情操作为基石,营构了与众不同的散文风貌,对后世军旅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