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16

第16章 拨开怪异行为的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本质(4)

很多父母都发现,自己的孩子就像一个小小“两面派”,平时比较听话,做事有礼貌、懂规矩,但只要家里一有客人,孩子就像变了个样子,行为很异常,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大声喧哗,活蹦乱跳,就好像在进行一场非常热情的表演。不仅如此,他对很多事情都来了兴趣,突然吃得很多,一会吵着要吃这个、一会要吃那个;还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客人面前夸张地摆弄。总之,他会表现出异常兴奋的样子,很像是故意做给客人看的。这时,如果父母加以阻止,他会以更加兴奋的神态来表示抗议;假如父母动用“武力”,他会闹腾得更加厉害,比如满地打滚、号啕大哭,弄得父母无法收拾残局……

父母一定都很疑惑: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异常的举动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人来疯”孩子的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主要目的——感受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让别人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具体说来,“人来疯”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长。孩子2岁之后,自我意识会逐渐加强,非常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到他的存在,于是就凭借自己的经验,以这种“闹剧”似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其次,孩子的交往需求在平日里得不到满足。如果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注较少,也很少带他到室外与别人进行交流,导致孩子的交往圈子很窄,那么他交往的渴望就会在客人到来时“迸发”出来。这时如果客人对孩子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孩子就会“变本加厉”,拼命地做夸张、异常的行为,好引起大人的关注。另外,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而父母碍于客人的面子没有加以制止时,孩子就会得意忘形,表现得更加离谱。还有,假如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教很严,既不让孩子跟外界过多接触,自己也没能和孩子多交流,使孩子平时总有一种不被重视、不被喜欢、不被接纳的感觉,那么他就很可能在见到新面孔的时候极力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对方的注意。

淘淘刚满4岁,平日里比较安稳,与自己的名字并不那么相符。但令妈妈奇怪的是,只要家中一有客人,淘淘立刻变成名副其实的“淘气包”,像孙悟空似的跳上跳下,口中念念有词,还在客人面前不停地翻跟斗,要多活跃有多活跃。妈妈虽然对淘淘的行为感到奇怪,但是碍于客人在眼前,也很少用强硬的态度对待淘淘,只是轻声劝他去别的屋子里玩。谁知,她的劝说往往像是“火上浇油”,能够把淘淘的热情之火点得更旺。一次在无奈之下,妈妈训斥了淘淘。淘淘很伤心,跑回自己的房间哭了起来。

晚上,妈妈把客人送走之后,看淘淘还在噘着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她走过去,刚要哄淘淘,淘淘却对她大声喊道:“你从来不理我!从来不跟我玩!你不是好妈妈!刘阿姨跟我玩,你还不许我出去!”听了淘淘的话,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她没想到,4岁的孩子心中竟然埋藏了这样的想法。她深深懊悔起自己的行为。

就像一个从来没吃过糖的孩子,在尝过了糖的甜味之后无法再抗拒糖一样,在生活中备受冷落的孩子,也会抓住一切客人光临的机会用心表现自己。当然,孩子的这种行为归根结底代表着不健康的心理,父母应该予以纠正。不过,父母不宜用强硬的方式来阻止孩子,因为孩子本身就很闹,父母必须用更大的声音才能制止他,这样一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让孩子更加反叛,同时也让客人觉得尴尬。下面几种方法,是父母对待“人来疯”孩子的不错选择。

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不至于产生被冷落的感觉。同时,也要教孩子学习礼仪规矩,让他懂得客人来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或者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将这些糅合在故事中,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的记忆往往会更深刻。在客人到来之前,父母要给孩子强化这些内容,再一次让孩子明白接下来应该怎么表现。

客人来了之后,父母应该让孩子适当参与到与客人的交谈之中,而不是强迫孩子“回屋”,否则孩子被压抑的情绪会更容易爆发。父母可以让孩子与客人交谈,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送水、递零食等任务,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就不会再拼命寻找“突破口”来让客人注意自己了。

客人走了之后,如果孩子表现得好,父母要及时进行奖励,即使只有语言上的,也不要觉得没有必要。表扬会满足孩子小小的虚荣心,督促他下一次做得更好。相反,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就要帮他回顾、检讨,告诉他这样做客人是不会喜欢他的,从而让他改掉不好的毛病。

避免和改正孩子的“人来疯”行为,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满足他的需要。孩子的正常需求得到满足了,当然就不会再费劲力气去做那些不正常的行为。

父母小贴士

“物以稀为贵”,这句话用来形容孩子形成“人来疯”行为的原因很贴切。正是因为孩子见的人太少了、得到的关注太少了,才会对一个新面孔的出现那么在意。所以,父母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给孩子创造正常的社交机会,不仅是改掉孩子“人来疯”毛病的好方法,还是保持孩子心理正常的必要途径。

8.戒不掉撒娇——孩子的真实目的何在

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而撒娇正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撒娇也像其他喜怒哀乐等情感一样,没有人能完全压抑或控制它。撒娇能显出情感的特质,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都是如此。相比之下,在儿童身上,撒娇更能充分地显示出他们纯真、可爱的一面。对于孩子来说,撒娇的背后寻求的是父母的怜爱,因此,他们每次撒娇时都很渴望得到父母温和的回应。

撒娇,总的来说,是孩子通过示弱的方式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目的的做法。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孩子在2岁左右就可能懂得用撒娇的方式来和父母交流了,其中又以4岁左右的孩子最甚。爱撒娇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孩子撒娇,与得不到满足哭闹是两种不同的做法,或者可以说比哭闹要高明一些。哭闹的做法很直接,容易让父母产生反感;而撒娇则比较委婉,更多的是示好、示弱、扮乖,或者做出肢体的亲密动作,这会使父母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孩子想通过撒娇达到的目的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为了得到某种实质性的东西,如零食、玩具,或者父母带自己出去玩的承诺等;二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着父母不停地撒娇是在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如果孩子仅仅将撒娇作为自己得到某种食物、玩具或承诺的手段,那么问题就简单一些,所涉及的心理问题也轻微一些,孩子可能只为了达到吃一颗糖的目的,就跟父母又亲又抱,哼哼唧唧,甚至“梨花带雨”,直到父母同意为止。这时,在合理的情况下,父母可以直接应允;如果孩子的要求比较过分,父母就可以通过“转移”和“定规矩”的方法来进行回绝。

毛毛很喜欢吃糖,但他知道妈妈总是不让自己吃太多的糖,于是就想着法子软磨硬泡、向妈妈撒娇,好让她对自己“放宽政策”。起初,这个“糖衣炮弹”还真管用,看着毛毛那可爱又可怜的样子,妈妈几次都妥协了。但几天之后,妈妈发现毛毛吃糖过多,再这样下去很容易长蛀牙。于是,她就给毛毛定了一个规矩:每天只能吃一颗糖,并且不许通过撒娇的方式来妄想获得更多。如果毛毛做得好的话,妈妈就会奖励他一朵小红花。这样,毛毛为了自己的“小荣誉”,果然没有再用撒娇的手段来吵着要糖吃。

不停要吃糖的毛病虽然改了,但另一个小毛病又来了:毛毛开始不断地要妈妈带他到游乐场玩。妈妈不同意,他就百般撒娇,黏在妈妈身上不离开。妈妈没办法,只好说:“我觉得游乐场虽然好玩,但是每个月去一次就足够了,每个礼拜都去的话,既浪费钱又没有意义。不如下楼踢足球,还能锻炼身体。”毛毛一听,有些心动,对妈妈说:“那你能陪我下楼踢球吗?”“当然可以!”毛毛一蹦三尺高,立刻欢快地去换鞋了。

撒娇的孩子是可爱的,又带些小聪明,所以往往很受父母的喜爱。但若孩子总是用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有些过分的目的,父母就不能纵容了,否则就会助长孩子这种投机心理,还会使他形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所以,无论孩子是第几次撒娇,父母都不要抱着欣赏的态度来对待,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让他“变本加厉”下去。

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撒娇的情况也很常见。心理学家曾对500个家庭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之所以撒娇,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或者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爱。父母也许不了解,对于孩子这个小小的个体来说,并非吃饱、玩好就算是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他们对爱的要求,绝不亚于一个成人。如果父母没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或者说总以物质来代替父母的爱,那么孩子就会感到爱的缺失,从而就有可能企图通过撒娇的方式从父母身上发掘到一些自己想要的爱和关注。

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具有“安全基地”作用的。孩子在进入陌生环境、进行新的挑战时,常常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仅仅是自身的力量可能不足以支撑他们;而一旦遭遇困难或失败,他们会更加需要一种安全感。这时,如果父母能够站在他们身边,或者帮助他们,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撒娇,常常带有一种期待“结盟”的意味。因此,这类孩子撒娇,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只是单纯地“黏着”父母,喜欢和父母有亲密的身体接触,或者想跟父母一起做某件事情。

这就提示父母,如果自己的孩子经常出现无缘无故的撒娇行为,那么就要反思自身,是否对孩子的关注过少了。

小羽原本是个非常乖巧、活泼的女孩,但最近她似乎迷上了“撒娇”。虽然偶尔的撒娇让父母觉得她很可爱,但小羽的“火候”显然有些过,撒娇的表情、动作和时间,都显得有些不太正常。妈妈认为,如果任她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就会变成典型的“娇小姐”。于是,她决定查明小羽撒娇的原因,帮她纠正这种过火的行为。

但她观察来、观察去,都发现小羽每次撒娇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一味黏着爸爸或者妈妈,一刻也不肯撒手。妈妈仔细回想了一下,察觉到小羽这个问题是从她开始上班后逐渐显现的。这才明白,原来是小羽感觉到自己在父母面前受了冷落,才想通过这种方式找补回来一些。从那天开始,妈妈和爸爸协商好,每天都要定时给小羽打两个电话,告诉她自己很想她、很爱她。一段时间以后,小羽的“撒娇黏人症”终于轻了很多。

孩子对父母有依恋,所以才会撒娇,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但如果太过火,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以及健康心理、性情的形成。所以,孩子合理的撒娇行为父母要做出正面的回应;做过火的那一部分,父母就要想办法帮他纠正过来。

父母小贴士

撒娇对于孩子来说,就像调味料之于饭菜,适当放一些能提味,放得太多就会影响味觉。孩子适当撒娇,能够显示出他对父母的依恋,凸显出他的可爱,但“撒娇成性”,就很容易变成“刁蛮王子”或“刁蛮公主”。所以,父母要把好关,别让孩子过分娇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