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9205200000013

第13章 拨开怪异行为的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本质(1)

很多父母都津津乐道于自己孩子的优点:有运动天赋、能说会道、钢琴弹得好……说起优异的行为能够罗列一堆。可一旦提起孩子的不良行为、怪异行为,父母们往往就噤声了。是孩子真的没有任何怪异行为吗?当然不是。几乎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大人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行为:破坏东西、打人、不停地咬东西、人来疯、过于沉默……其实每一种令父母匪夷所思的怪异行为,都反映着孩子的内心。这里,我们就来为父母解读一下,孩子奇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化解方法。

1.撕书、拆玩具——破坏并非孩子本意

孩子是全家人的“开心果”,常常被赞为“可爱的天使”。但很多父母也会发现:自己的“小天使”也有着“魔鬼”的一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会时不时地搞个破坏,将家里弄得一团糟。其实,从大人的角度看可能是孩子顽皮、故意捣乱,实际上,父母并不清楚孩子的真实心理。

家中有一个可爱的孩子,除了有无尽的欢笑之外,很多父母还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就像一个小小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中就会立刻变成废品,好像破坏东西是他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每天不破坏几样东西,他是不会安心上床睡觉的。比如,刚给他买了一本书,还不到两天,就已经撕坏了;好好的玩具,玩着玩着就被他拆散了架。不光是他自己的东西,家里的一些用品、大人的用具,也都在他的破坏范围之内,不是摔坏了爸爸的眼镜,就是洒了妈妈的香水……父母在发愁家里有这个“捣蛋分子”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改变他,不妨先分析一下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有些父母可能会问:“搞破坏无非就是调皮、使坏,还能有什么原因?”其实,父母这样想是没有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孩子的破坏行为中,故意调皮而为之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破坏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好心办了坏事。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做的“坏事”总是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将金鱼从鱼缸里捞上来,把面粉泡在水里洗,那孩子多半就是出于好心想帮助大人做事,只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没有做好而已。这时,他们不是想要破坏,而只是怕小鱼淹死、看到面粉有点脏。

这种状况下,父母如果批评孩子,就会使他做事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要表扬他,要肯定他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事与愿违”的原因,给他讲解其中的道理。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使其增长了知识。

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孩子破坏的出发点是好奇。对于一个刚来到世间不久的孩子来说,世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很新奇的,他渴望探索周围的所有事物。因此,他不会满足于好好玩玩具,而常常突发奇想,想知道玩具内部的构造是怎样的;面对一些“神秘”的东西他更是好奇,比如总想知道墨镜为什么能把世界变一个颜色,想知道妈妈的香水瓶里到底藏着什么香气四溢的宝物;同样,钟表、收音机、遥控器之类的家用物品,也都是他容易产生兴趣、动不动就拆开来“研究”的对象。

显然,这时父母如果阻止孩子“破坏”东西,就会伤害他的好奇心,同时也会阻碍他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因此,父母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对待孩子。首先,引导孩子将拆散的物品按照原样装配起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其次,明确告诉孩子哪些物品属于危险品,或者比较名贵、结构比较复杂,拆了装不回去,就将是很大的损失,因此这些物品属于不能拆的一类;最后,给孩子买一些可以拆装的玩具,供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让孩子在拆装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

妞妞今年5岁,活泼好动,只要不出去玩,就在家里摸摸这、碰碰那,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在她的探索范围内。为此,妈妈着实费了不少心——她知道妞妞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能在探索中学到知识,不能随便阻止,但妞妞经常弄坏一些东西,这让妈妈很是头疼。

上个月,妞妞不知怎么“研究”上了家里的台灯,她觉得台灯一亮、一暗的很有意思,就经常趴在台灯前一下一下地按开关,还总是抱着台灯翻来转去地看。一次,妞妞将手放在亮了很久的灯泡上,一下子就被烫到了,她“哇”地哭了起来,一把把台灯扔到地上,灯泡也摔碎了。妈妈闻声赶过来,既心疼妞妞,又有点生气,但她还是忍住没有训斥妞妞。过了几天,妈妈给妞妞买了一个玩具台灯,并且跟她讲了真实台灯工作的原理,她这才觉得满意,抱着玩具台灯研究起了构造。

最近几天,妈妈发现妞妞对厨房很感兴趣,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偷偷跑到厨房去摆弄一番。开始,妈妈还以为她是去找吃的,但后来发现她是去模仿自己做饭。虽然没有开火,但她拿着那些瓷盘、瓷碗摆弄,也是相当危险的。妈妈警告了妞妞几次,效果却不怎么好。一次,妈妈正在午休,妞妞偷溜进厨房,打碎了一只碗。这次,妞妞自己也吓了一跳,看着那些锋利的碎片不敢作声。妈妈犹豫了两分钟,还是没有训斥妞妞,她说:“妞妞,妈妈知道你想学习做饭。但这些盘子太沉,摔碎了容易划伤手,太危险了。妈妈带你去买一套塑料的餐具,等你长大一点,能拿稳真的盘子了,妈妈一定亲自教你做饭,好吗?”妞妞眼里的胆怯消失了,高兴地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她看着自己的“成果”,小声地对妈妈说了句:“妈妈,我以后听你的话,不会乱动大人的东西了。”

还有的孩子搞破坏不是因为好奇,也不是为了给父母当小帮手,而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类孩子的表现是,突发性的破坏东西,而且不是拆、看,而是发狠地摔、扔。这时,父母的训斥可能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压抑,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共反,所以,不如弄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帮他进行调解,或者教他用适合的方法来发泄情绪。

搞破坏往往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他某种心理或情绪的表现。这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了解孩子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加以阻止。

父母小贴士

表面上孩子扮演着“破坏狂”的角色,但如果父母引导得当,他将来也许就是一个小小发明家;看上去孩子“笨乎乎”的,做不好事情,但假如父母耐心教导,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帮手。所以,孩子破坏东西只是一种表象,父母不要让表象蒙蔽双眼,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值得关注的心理问题。

2.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心里有一颗定时炸弹

很多父母经常能看到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神情,于是一些父母会忍不住给孩子买只小动物,比如小鱼、小鸡、小狗、小猫等。可回到家之后,一些父母才发现,孩子常常会用手直接去捏小动物,甚至还用棍子、硬物、玩具等去拨弄、敲击小动物。

虐待小动物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情绪紧张或压抑而引发的一种不良行为。因此,孩子虐待动物只是一种情绪宣泄方式,目的是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这样的行为大多发生在5岁左右孩子的身上,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这种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出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个替罪羊发泄一通。孩子也同样具有这种攻击性,小动物就是他们在情绪不佳时寻找的替罪羊。

孩子常常通过以下几种虐待小动物的方式来达到泄恨的目的:追打小动物,乱踢小动物,用脚踩小动物,揪着小狗或小猫的毛将它们拎起来,有的孩子还喜欢用剪刀剪小猫、小狗的毛,甚至用棍棒狠狠地打小狗、用打火机烧小动物的毛。同时,孩子在欺负小动物的时候,看到它们狼狈的样子,常常会高兴地大笑,或者表现得十分兴奋。孩子的这些表现往往让大人觉得原本可爱的孩子变得很“残忍”,甚至有点“变态”。但实际上,孩子也许并非有心,只是他们心中埋藏着很多不良情绪,一旦累积到某种程度,就要用某种方式发泄出来,正如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到点就要爆炸一样。

哪些不良情绪容易让孩子“迁怒”到小动物身上呢?

第一,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回家后对孩子的关注也比较少,导致孩子生活过于无聊、乐趣太少,孩子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小生物上,并且会在虐待它们的恶作剧中寻找刺激和乐趣。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个妈妈养了一只小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亲亲、抱抱小狗,然后才去关注自己的儿子。儿子为此很生气,于是每天都会把家里的垃圾翻出来,从垃圾堆中拣一些剩饭菜喂给狗吃。一天,妈妈回到家里,正奇怪小狗怎么没来迎接自己,仔细一看,才发现它正趴在地上啃垃圾。于是她想到自己每天都要先亲一口小狗的场景……

笑话虽然夸张,但却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忽略会让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的事实,进而导致孩子把气撒在家里的宠物身上的后果。因此,一些过于宠爱家中小动物的父母要记住,孩子永远要比宠物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孩子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第二,有的孩子好胜心很强,但与周围的小朋友相比并不优秀,于是自尊心受挫,就可能会通过伤害小动物来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平衡。孩子是很聪明的,当他在外面的表现不如别的小朋友,而感觉到自卑时,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发泄不满。而他发现动物在自己的追赶、踢打下出现害怕的神情时,自己想当“强者”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因此下一次遇到挫折时,还会把账算在动物身上。

这种情况怎么应对呢?首先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别要求他事事都做到最好;其次,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好胜,要教育他保持一颗平常心,培养他经受挫折的承受力,并且让他学会通过倾诉、甚至哭泣等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要通过伤害小动物来泄愤。

第三,父母对孩子太凶、太严厉,孩子就会感觉精神压力大、精神紧张,如果不懂得自我缓解,就有可能通过特殊途径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如果孩子加入对父母的模仿,就会以强硬的态度来对待比自己弱的对象,那么就很可能是家里的宠物。

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父亲在公司受了老板的责骂,回家之后看到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一来气打了他一巴掌;孩子感觉很窝火,又不敢对着父亲发作,就转身狠狠踢了下脚底下的猫;猫受到惊吓,跑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为了避让,结果撞倒了路边的行人。

这个效应的前半部分表明了,如果父母对孩子态度差,会导致孩子虐待动物。后半部分的灾祸虽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但“前因”产生的“后果”却一定是负面的——对于虐待动物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虽然一时得到了释放,但这种错误的途径会导致他们日后行为的偏差,这就得不偿失的。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态度,无论在外面有多大的怒气,回到家之前,都要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换上笑脸,给孩子一个好的相处氛围,不使孩子因此而心理扭曲。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虐待小动物是无心的行为,他们也许只是觉得动物做出的反应很好玩,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动物带来伤痛。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虐待动物的行为,就要晓之以理,让他知道这样对小动物是不公平的,以此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友善地对待小动物。

孩子虐待动物并不是一种怪癖,更不是变态的行为,父母只要仔细分析,就一定能找到导致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而加以调解,孩子就会改掉这样的行为,同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父母小贴士

孩子是人类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虐待动物,多半是为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满足感,证明自己的强大,发泄自己在成人世界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所以,父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消除孩子心中的自卑等阴影,教他们通过健康的途径来化解不良情绪。

3.“匹诺曹”附身——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木偶奇遇记》这部动画片,其中有一个叫匹诺曹的孩子,一说谎话鼻子就会变长。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动画片中,固然很好玩,可以博人一笑,但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成了小小“匹诺曹”时,父母就不免要担心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发现原本纯洁的孩子竟然学会了说谎,一件事明明是白的,他偏要说成黑的;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一些事,骗大人相信自己。并且,他们似乎还以说谎为乐趣,不但屡教不改,甚至越来越严重。遇到这样的情况,相信父母们一定非常忧虑,很想知道孩子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个毛病,又该怎么帮孩子改掉说谎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