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19203300000009

第9章 检察官告诉你,你的眼睛怎样背叛了你的心(4)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摩拳擦掌,怒目相视,而这种激烈的对视是一种怒火宣泄的方式。因此,大部分人都了解一个基本知识,即“不与陌生人强烈对视”,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素质低,甚至会被认为是在挑衅。其实,眼睛长时间地看着一个人,也被视作一种压迫或威胁。反贪人员在审讯贪污犯的时候,贪污犯总是呈现出一副怒气冲冲的神情,而反贪人员也会直视贪污犯,以强势的目光坚定自己的立场,给对方一种无声的压迫,这样一来,就会使对方产生心理压力。

为了证明这一点,反贪局的检察部还做过一项实验:在实验中,几名男女青年站在十字路口,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在等待红绿灯过马路的人。结果,当绿灯一亮起来,人们就赶紧过马路,以避开试验者的目光,甚至有一些人受不了试验者紧盯的目光,而愤怒地叫骂起来。这个实验说明,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陌生人紧紧地盯着自己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交谈,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应长时间地注视他人。

因此,当两个人交流时,应掌握好直视对方的时间,通常为谈话时间的30%。但是,西方人较之东方人而言时间会更长。因为相对来说,东方人更加腼腆内向。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这样观察别人的:遇到陌生人时,只是随意地看一眼,然后把视线闪开;遇到认识的人时,眼睛睁大,露出一个微笑的表情,算是打招呼而又不打扰对方的私人时间,基本是一种礼貌的表现;而在遇到熟识的人时,会睁大眼睛看着对方,然后亲切地打招呼,和对方客套一番,这期间两人也通过眼神进行交流,表达自己与对方不期而遇的欣喜。总而言之,在遇到陌生人时,不能直视对方太久,而遇到熟识朋友的时候,就要进行一定的眼神交流,但是时间也不宜过长。

反贪局的心理学专家指出,在交谈活动中,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时,除了要把握好时间以外,还要注意对方的肢体动作。比如,在一些社交场合中,通常人们的眼神投注在对方面部的眼睛下方、嘴巴上方最为恰当。这种眼神交流的方式能使气氛变得更为融洽,便于人际关系的建立;而在商务谈判中,眼神应该向对方的额头部位投注,这样会显示出你的认真和诚意。甚至可以说,如果你能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眼神的交流技巧,就等于掌握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眼睛本就是大部分人注视的部位,无论是你注视他人还是被人注视,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眼睛。有了眼神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无论是男女之间的爱意传递,还是商人之间的眼神交锋,抑或是演员之间的眼神PK,眼神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反贪局的工作人员提醒人们,不要以为专注就是把目光一直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专注应该是自然地投注目光。只要能把握好眼神交流的技巧,就能恰到好处地与别人相处,并迅速吸引他人的目光,让你在社交场合中绽放光彩。

7.眨眼睛代表一个人的哪些心理活动

眨眼睛是人们常做的动作,也是眼部动作中最为平常的一种。通常,造成眨眼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不由自主地眨眼,通常是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比如眼睛里有东西等,也就是下意识地眨眼;另一种则是主观因素,也就是说,参与了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做出的动作,它可以是两个人之间默契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暗示——这种眨眼的眼部语言,能让对方知道你想要说什么,或你在想什么,以及如何配合等。由此可见,主观的眨眼动作,代表的是某些心理征兆。由于这种方式经常出现在朋友、情侣、搭档等人身上,因而可以说,眨眼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

反贪局测谎专家发现,在正常状态下,一个人每分钟眨眼的次数为7次左右,每次眨眼平均时间是0.4秒。而在非正常状态下,人们的这种眨眼间的间隔时间会被打破。所谓的非正常状态,是指情绪起伏较大的状态,比如紧张、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眼睛很难维持正常的眨眼频率,且眨眼频率有明显的变化。据反贪局测谎专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说谎。因为人们在说谎的时候,情绪比较紧张,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所以就会下意识地用眨眼来宣泄紧张感和不安感。当一个人在撒谎的时候,如果别人看着他,他会感觉到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之下,或许他能够控制住自己语言的表达,但是他无法控制眼睛“说实话”,因为眼睛会随着他的紧张心理而频繁地眨动。

一天晚上,丈夫午夜时分才回到家中,妻子对其发起了盘问。

妻子说:“你这么晚回来,究竟在外面做了什么?”

丈夫为了表达诚意,望着妻子的眼睛说:“我晚归是有原因的。”

妻子也直视着丈夫,继续盘问道:“那好,你说清楚晚归的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

丈夫尽量让自己的目光看上去真诚可信,他不断地眨着眼睛说:“汽车没油,我去加油了。加油时,我排队排了很长时间。”尽管丈夫的语气非常诚恳,敏感的妻子还是猜到丈夫隐瞒了一些事情。

在这个故事中,丈夫眨眼的动作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或许他以为这样会让自己看上去“无辜”一些,但这正是泄露他说谎的因素。通常,人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男人喜欢说谎,但事实上,大部分男人都不善于说谎,也正因为他们说谎的方式比较拙劣,所以才能轻易被女人识破。女人是天生的直觉性动物,她们比男人更加敏感,因此,只是一个眼神或一个偶然的小动作,她们都能敏锐地察觉其中隐藏的信息。比如,故事中的丈夫频繁地眨眼,而妻子在很少见到丈夫眨眼的情况下,必定会识破他说谎的事实。所以,丈夫本想通过眨眼进行掩饰,却恰恰成为了一种揭示谎言的动作。事实上,很多时候,反贪局工作人员正是通过观察贪污者的各种小动作来判断对方语言的可信度的。

在调查一起贪污案时,反贪局的工作人员正是利用眨眼的频率技巧进行推断并以此成功破获了案件的。那是一宗性质恶劣的贪污案件,共牵连到十几人,其中一名公务员成了怀疑对象,因为,所有与此案件有牵连的人,都与他关系不一般。于是,反贪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他,问了关于案情的几个细节问题。比如,是否和其他人有金钱来往,和某些人关系如何等,并观察其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在提问的过程中,当被问到“你是否参与其中”时,对方的眼睛就会眨动,而在问到其他问题时,其眼睛眨动的频率就比较正常。这让反贪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可能的确参与其中。最终,在工作人员的逼问下,这位年轻的公务员才告知,自己未曾参与其中,只是与其中一位高层人士是远房亲戚,所以在看到其受贿时没有举报。

在反贪局工作人员办案的过程中,检察人员因公务员眨眼的动作产生了怀疑,并以此乘胜追击,挖出了背后的隐情。其实,这名公务员并没有主动参与事件,但是他知情不报,也构成了渎职罪。事实上,眨眼的动作除了在心虚和撒谎时经常为人所用以外,通常在受到威胁、看到不喜欢的事物或人时也会出现。反贪局的测谎专家研究发现,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眨眼的间隔时间都超出了正常情况。当然,眨眼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是人们的大脑神经企图阻止自己说出秘密所下达的命令。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有人频繁地向你做出眨眼的动作,那么可能就意味着,他不想和你交谈下去,这种行为的暗示语就是“赶快从我眼前消失”。如果他闭眼的间隔时间在三秒以上,就说明他正在思考。反贪局工作人员认为,这种眼睛动作所表达的是一种轻蔑的态度。在对一些态度强硬的角色进行调查时,他们往往也会做出这样的动作,甚至闭眼的时间更长。当然,人们在没有受到他人重视时,也会做出这种眨眼的动作,但是闭眼的间隔没有前者时间长。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对方的眨眼频率比较缓慢,就说明你无法让对方产生兴趣。此时,你就要改变自己的谈话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