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19203300000030

第30章 律师告诉你,微反应下的内心世界(2)

3.微反应清楚地展现出对方的内心活动

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刺激的一瞬间产生的反应,是人类本能发出的,不受任何思想的控制,既不能掩饰,也不能伪装。即便城府再深的人,在遇到刺激的时候,也会首先出现微反应。可以说,微反应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想法的有效途径。

美剧《别对我说谎》,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其中的主人公卡尔·莱特曼博士是鉴别谎言的高手。他能通过一个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说话的语调来鉴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有时还能判断出他说谎的原因。在他眼中,一次握手、一个耸肩、一个皱眉都可能是说谎的标志。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行为,他能精准地知道对方内心的感受,从高兴到愤怒,无所不知。

据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每10分钟的交流中,一个人会说3次谎言。这些谎言大多说得很自然,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捕捉到蛛丝马迹。美国知名律师理查德·奥尔尼曾经说过:“人们能观察到的面部表情多达20万种,而这些还只是身体语言的一小部分。这些神奇的身体语言,决定了你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否清楚地了解别人的内心。也就是说,是你控制别人,还是别人控制你。”理查德·奥尔尼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几种身体语言代表的内心活动:

(1)用手遮住嘴巴

如果在交流中,你发现对方用手捂住了嘴巴,这表示对方想要说谎,而他的行为是想要制止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时候,人们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可能会用几根手指和紧握的拳头遮着嘴巴,或者是假装咳嗽用手遮住嘴巴,但内心活动都是一样的。

比如,在开会的时候,发言者在讲话时看到有人捂着嘴,说明他们不认同你的观点,认为你可能曲解事实,或者隐瞒了什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说:“我发现有的朋友不太赞同我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此外,听众们做出双臂在胸前交叉的动作,也是同样的含义。

(2)摸鼻子

触摸鼻子的动作一般是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快速地摩擦几下,有时只是轻微的碰触。这个动作与遮住嘴巴一样,意味着他在掩饰自己的谎话,听者做这个手势,则说明他对说话者的观点表示怀疑。

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们在说谎时,会释放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从而引起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科学家们还表明,血压也会因撒谎而上升,血压增强导致鼻子膨胀,从而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于是人们只能频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

比尔·克林顿曾经被曝出性丑闻,他在向陪审团陈述证词时,参与的执法人员就发现了克林顿的一些微动作。克林顿在说真话时表情淡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但只要一撒谎,他的眉头就会皱一下,随后每过几分钟就摸一次鼻子。据执法人员观察,在陈述证词期间,克林顿摸鼻子的次数达到26次。后来经证实,克林顿在这次陈述中,确实说了很多谎言。

(3)遮住眼睛或擦眼睛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孩子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或者某些事情发生时,他会用手盖住自己的眼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都是通过遮住或者擦眼睛的行为,来阻止眼睛看到欺骗、怀疑和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男人在做擦眼睛动作时,通常都会用力揉眼睛,这表明他在说谎。如果他想要掩盖的是一个弥天大谎,还会在擦眼睛的同时把脸转向别处。相较而言,女人不会过多地做出擦眼睛的动作,通常她们只是在眼睛下方轻轻地擦一擦。除了因为淑女风范限制她们做出一些粗俗的动作之外,也为了避免弄花妆容。不过,和男人一样,女人撒谎时也会把脸转向一边,以此来躲避对方的目光。

(4)抓挠耳朵

孩子在犯错之后,不想听父母的责骂,会用两只手堵住自己的耳朵,而抓挠耳朵的行为就是人们在成年之后对小时候堵住耳朵的“改进”。人们觉得自己听得多了,觉得对方说的话没有意义,或是自己想要反驳时,也会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律师奥尔尼还告诉人们,抓耳朵的行为还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焦虑。比如,查尔斯王子在人多的地方,就经常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这些动作充分显示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

(5)抓挠颈部,拉衣领

生理学研究表明,说谎会让面部与颈部产生痒的感觉,因此在说谎时,人们不得不抓挠颈部,来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且人在说谎之后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脖子出汗。这种现象充分地解释了为什么人在说谎之后,会频繁地拉衣领或者扯领带。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感觉到了对方的这种不正常,但是通常都不会在意。如果是经验丰富的律师,就一定能从这些微反应中找出自己想知道的信息。通常,有能力的律师比常人更加敏感,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观察得更认真、更仔细,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分析出微反应所代表的含义;二是会自行设置一定的刺激,来制造对方的微反应,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4.无意识反应是最真实的心灵脸谱

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或多或少都有表演、不真实的成分;而无意识的动作是天然的,出于人们的天性。所以,律师都相信,从一个人的本能动作中,最能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而人的无意识动作与神经的类型有关。我们在观察人的时候,与其查看他们的个人履历,倒不如用这些无意识动作来分析他们的性格。

泰勒是一个杀人犯。他在作案之后很惊慌,在自己的屋子里来回走动。他知道自己这次犯了大错误,他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但是又不甘心以后再也见不到自己深爱的女儿了,于是想给她打个电话。但是,同时他又怕自己的这个电话会连累了她。因此,他更加心情烦躁,在桌子上随手拿起纸笔,涂鸦了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定打这个电话,于是他扔掉了自己涂鸦的纸片,打完电话之后就离开了。

几分钟后,办案人员在接到报案后很快就找到了泰勒的家,他们进入泰勒的屋里寻找线索。然而,让人失望的是,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线索可循。就在这时,一位细心的警察在客厅的废纸筐里发现了一张涂鸦的纸团,上面画的是一个小女孩的肖像。这就是泰勒在打电话前涂鸦出来的,那位细心的警察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于是,他们针对这张肖像画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们把这张肖像画拿给与泰勒相识的人看,经过多方询问,终于知道画中的小女孩是泰勒年轻时的情人为其所生的女儿。警方凭着这条很有价值的线索,通过找这个小女孩来查找泰勒的行踪,并展开了细致的刑侦工作,最终在离小女孩家乡不远的地方,将泰勒抓捕归案。

在这个例子中,因为泰勒心中无法忘记女儿的形象,所以在烦躁时不自觉地就把女儿的形象画了出来。这正如在生活中,人们在打电话的时候会玩弄手边的东西一样,这种动作是无意识的。比如,当我们在很多人面前发言时,就会产生紧张感,如果再出现一些说不清的问题,就会自然地用指手画脚的方式来进行说明。

心理研究表明,手是除了表情、嘴巴及眼睛之外,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感情的重要工具。生活中,当我们内心的想法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时,就会借助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精神病学中,有一种病被称为“躁病”,当患者情绪激昂时,就会到处走动,手脚也会不知不觉地乱动。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精神病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也会一边打电话,一边在记事本上无意识地胡乱涂写,等电话打完后再看自己胡乱涂写的结果,就会发现竟是完全看不懂的文字或字符。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表现,有经验的心理学专家能从这些文字或字符中看出你内心的活动。就像泰勒画自己的女儿一样,正是这种下意识行为,让警察们的侦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美国著名律师艾伦·德肖微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几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手脚动作所代表的含义,并以此来分析相关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1)双手抱胳膊的肢体动作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抱胳膊行为具有保护自己最重要的心脏部位的含义。因此,这个动作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就是一种拒绝的暗示。此外,由于这样的动作让人看不见手掌,所以也是一种防备对方攻击的行为,并且这样的行为能在防卫对方的同时,保证自己转守为攻。这也就暗示着,即使自己没有武器,也能立刻出手攻击对方。

(2)用手摸头的动作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用手摸头的动作,这是对方正在思考某些问题的表现。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地方的人是敲敲头,有些则是搔搔头,也有的抓抓头发,或者以手掌揉太阳穴,等等。此外,当一个人的思考速度增快的时候,他的手部动作也会随之加快,手的活动与思考速度成正比。当新构思浮现的时候,抓头的频率往往会随之加快。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人,当他做错了事情,或忘记了什么东西时,常常用手摸头,以表示内疚或歉意。

(3)握拳或者打掌心

喜欢握拳头、打掌心,或者扳手指关节的人,大多是对自己的体力有自信的人。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带有威胁含义的动作。不过在这个时候,做这些动作的人一般不会在大脑中思考,因此,对于这种人不用惧怕,可以跟他理论事实,用讲道理的方法来应对他的威胁,这样往往可以找到他的弱点。相反,如果用与对方同样的态度面对事情,双方的矛盾就会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4)脚步的动作

一般说来,脚的“表情”要比手的“表情”简单得多。人在情绪激动时,脚可能会一直动个不停,或者是无意识地用脚踩响地面,甚至有时还会有跳起来的动作。而当双脚交叉时,其实是焦急、恐惧的表现;用脚踢东西,则是当事人在思考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体的动作表现都是可以进行主观控制的。但是,人在受到刺激时所做出的第一反应,不太容易作假。也就是说,在刺激有效的情况下,被测试人的最初反应大都不受思维控制。当然,这些反应的幅度很小,并且很快就会被控制和改变。因此,要想了解对方的心理,必须有效地把握住对方在这一瞬间做出的微反应。

5.细枝末节是泄露一个人说谎的元凶

热播美剧《别对我说谎》中的主人公在剧中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最少说谎十次。”这个数字已经让人们很吃惊了,但是,美国麦斯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艾力马表示:“其实,每个人每天平均至少要说25次谎话。”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人们的谎言是有层次之分的,而且人们说谎往往是出于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想要讨得对方的欢心,博得好感;第二种原因,想要向他人炫耀自己;第三种原因,则是出于自我保护。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人们确实生活在一个被谎言包围着的世界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说谎。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用考虑,谎话就从嘴里冒了出来。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不会承认自己在撒谎。心理学家费尔曼德说:“谎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出于礼貌的应付。”就像人们时常会对别人说,“你穿这件衣服很漂亮”、“改天我们好好聚一下”、“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是没有打通”、“抱歉,我今天家里出了点事情,不能过去找你了”。这些话大都是出于善意的考量讲出来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并不真实。

通常情况下,说谎的人往往都是通过周密的计划来制造谎言的,但是他们又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精心设计的谎言拆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认真观察语言中的细枝末节是识破谎言的最佳途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德特·葳瑞表示,人们在试图找出对方说谎的蛛丝马迹时,往往会过于专注对方的动作行为,反而忽略了对方在语言上的漏洞与破绽。著名律师格洛瑞亚·奥瑞德总结出了人在说谎时的几个行为特点:

(1)回答问题时出现犹豫的表情或是重复的话语

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出现犹豫或语言重复,那就说明,此时对方正在说谎。因为说谎的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泛泛而谈,他们没有一个真实的经历,所以对于一件虚构出来的事情,往往只能讲出一个概况。此时,当人们再问及事件的详细信息时,对方只能够不断地重复之前说过的话语,或者在短暂的犹豫或失措之后,用很短的时间思考,然后吞吞吐吐地再编造一个谎言。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是没办法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的,所以会不断重复一些话语,并且之后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说谎的人不喜欢沉默,在沉默的时候,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在怀疑自己。

说谎的人在讲话时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而说谎者本人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面对说谎者,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对其进行穷追不舍的提问,对方很快就会手忙脚乱,最终露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