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微动作:世界顶尖读心侦探公开遍布全身的心理秘密
19203300000027

第27章 心理学家告诉你,由他的言辞语气辨别他的为人(2)

(4)谈话中突然抬高声音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心情愉悦时,会突然抬高声音。比如,当一个女人收到男友的鲜花时,会突然大声地说:“啊,太美了!亲爱的,你真浪漫。”此外,人们想要吸引他人的注意时,也会突然抬高声音。比如,当人们在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时,有人会通过突然抬高声音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总之,依具体情况而定,突然抬高声音,代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3.言辞语气是内心情感的显示器

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在一种特殊的心理距离中完成的。适当的心理距离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而语言恰恰是拉近和推远这种距离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过:“人的表情有两种:一种表现在脸上,另一种则表现在话语里。”事实上,说话方式表达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而语气则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显示器”。因此,想要获得圆满的人际关系,就要懂得运用好这个“显示器”。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对此深有体会。当你和别人打电话的时候,虽然你们并没有面对面地接触,但是从说话的语气中,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对方的心情。可以说,当人们想要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通过改变说话语气、增强语言的情感内容,就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表达效果。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语气是情绪的外延。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非常不满,那么他必定是充满敌意的,语气会显得很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语言攻击的时候,语气会显得格外激愤。而在家庭中,如果一向木讷的丈夫回家后,突然对妻子滔滔不绝,那么说明丈夫可能做了对不起妻子的事情。因为,人们在心理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温柔、快速一些,以此来蒙蔽对方。这种做法是为了缓和内心的忐忑不安,然而,其说话内容却几乎空洞无物。同样的道理,平时语气平和的人,突然之间变得慷慨激昂,或突然说了一些与他本人平常表现不相符的话语,说明他一定有什么希望别人知道的事情。

一天,王志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平常话不多,总是给人一种温吞吞的感觉,说话细声细气。可是,王志发现,今天这位朋友却说得慷慨激昂,让人感觉他整个人都热血沸腾起来了。

等这位朋友说完之后,王志才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嗨,哥们儿,你今天有点儿奇怪,说话和以前不大一样。”

这位朋友卖了个关子,说:“哪里不一样?”

王志说:“感觉你今天好像发生了什么喜事,有什么好消息要和我分享吗?”

这位朋友当即笑了起来,然后说:“是啊,我升职了!”

尽管王志看不到电话那端朋友的表情,但从他说话的语气中,可以猜到对方必定是非常高兴的。由此可见,从别人的言辞语气中,可以完全了解对方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对话十分常见,如果你能听到别人语气中的情感,那么就能帮助你更好地抓住人际关系的技巧,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比如,从领导的语气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对你的看法是赞赏还是挑剔,并从他们语气中蕴含的情绪,推断出其内心所想。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职场上;无论是说话,还是听别人说话,都是一种技能。炼就好这项技能,能让你走得更远。

事实上,人们最常用的就是礼貌的言辞。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有一定的措辞和形式,这就是礼貌用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正如法国著名作家拉伯雷曾说的那样:“外在的礼貌,只要有充分的知识就能做到,而内在的品质,则需要通过言辞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行动和言辞都非常积极,这是因为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遇到新颖的言辞就会尝试去使用。并且,这种人的性子通常比较豪爽,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相反,那些言辞谨慎、总是小心翼翼说话的人,往往比较缺乏主见。尤其是那些说话底气不足的人,做起事来优柔寡断,不能独立面对困难,遇到问题时也无法独立解决,常常在问题上绕圈子,左右徘徊,这也是性格软弱的表现。如果这种人懂得把不安定的心沉淀下来,并认真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能锻炼其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自身的意志。此外,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遇到一些外表恭敬的人,他们喜欢用恭敬和赞美的语气与别人对话。刚开始时,别人也许不会感觉到什么,也不会对这些人的恭敬语气产生厌恶感,但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你就会发现,对方的这种恭敬态度,其实是一种口是心非、满口谎言的表现。

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人们在幼儿时期接受到的教育,对人们的说话方式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礼貌用语较多,那么成年之后,这个人在别人面前所表现的往往就是一副非常有礼貌的样子,而且表现得极其到位。其实,在大部分公共社交场合中,确实应多使用礼貌语气,不过,在一些关系亲密的人群中,最好不要使用太过礼貌的语气交谈,因为这反而会让人产生生疏感和距离感。

如果在与熟人交谈的过程中,总是使用礼貌的语气,对方就会认为“你们之间出现了问题”。在西方国家,用太过礼貌的语气交谈,有时是一种充满敌意和排斥情绪的表现。比如,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太过礼貌,意思就是“我才不想和他有什么瓜葛”。所以说,太过礼貌的语气也代表着强烈的排斥情感。如果你和别人交往了很长时间,彼此也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对方和你谈话时的语气非常礼貌,字字句句都透露着理解,可能就说明他没有把你放入他的好友之列。

此外,心理学家还指出,每个人身边总有一些说话语气抑扬顿挫的人,这种人给人的印象很深,容易让人记住。然而,如果这语气只是出自于他们的习惯,你就无法深入地看清隐藏在语气中的内在情感;而如果采用这种语气并非出自习惯,则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一般来讲,人们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往往会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说话。通常,这种语气比较有节奏感,而如果是没有自信、心怀不轨的人,虽然语气抑扬顿挫,但还是可以发现他的言辞毫无节奏可言。总之,只要你足够敏锐,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就能从别人的语气中解读其内心情感。

4.口头禅是内心外露的无意识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口头禅,比如,有些人喜欢说“郁闷”,有些人喜欢说“有没有搞错”。这些口头禅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听起来让人很舒服,而有些则让人反感。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这些口头禅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途径。那么,这些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到底反映出了怎样的心理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口头禅其实是人的内心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外界信息在人的内心形成的一种最真实的语言,之后只要遇到类似的场景,这些话就会脱口而出。因此,这种真实的语言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个人。

口头禅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重大事件及类似事件的重复影响。可能先是出现了重大事件,对当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事人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绪以及代表这种情绪的语句,在此之后类似事件多次发生,就会强化这种情绪,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就形成了口头禅。比如,一个对爱情充满期望的年轻人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不久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对方离他而去,也就是说,爱情欺骗了他,那么在失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都会对爱情很反感、不屑,之后如果再次遇到关于爱情的事,他的口头禅也许就会是“爱情其实什么都不是”。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积极的口头禅会督促人上进,而消极的口头禅会促使人走向失败。”这是因为,口头禅会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的性质决定了口头禅对人的影响。所以,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口头禅。父母通过孩子的口头禅,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领导通过下属的口头禅,能了解下属的心理状况。积极的口头禅能督促你走向成功;消极的口头禅则会让你越来越颓废,最终走向失败。

茱蒂在公司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他为人热情,乐观向上,在公司总是左右逢源,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跟他聊天。这样乐观的茱蒂有一句人们都知道的口头禅,就是“还不错嘛”。茱蒂的这个口头禅不仅为他赢得了很多的朋友,还促进了与朋友之间工作的顺利展开。

有一天,同事蒂娜匆忙地来到办公室,签到之后气喘吁吁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边为自己扇风边抱怨出租车司机:“没见过这样开车的司机,慢条斯理的,赶上了所有红灯,害得我一下车就跑着来公司。今天我比平时早五分钟出门,还差点迟到。”

这时候,茱蒂的口头禅又出来了,他说:“还不错嘛,没迟到。那位司机为你算好了时间,这不是还富余了两分钟,并且还让你锻炼了身体。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锻炼身体啊,所以说,这位司机可是帮了你大忙啊。”蒂娜听了之后也笑了,她说:“嗯,就当是跑步减肥了。”

茱蒂的这个口头禅一天要说上好多遍。遇到高兴的事时,这句话是锦上添花,遇到麻烦的事时,这句话又是一种宽慰与劝诫。因此,茱蒂在同事之间很受欢迎,一直都是同事们的开心果。

在职场中,要想做到像茱蒂一样的好人缘其实很难。而茱蒂之所以能这么成功,一部分原因就是得益于他比较乐观的口头禅。而像“烦死了”、“真倒霉”、“郁闷”这样消极的口头禅,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难道真的是事事如此不顺吗?

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总结过三种对人的心理不利的口头禅。

第一种是“我不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说这样的话,用这样的消极口头禅给自己一种自我否定的暗示。这样的口头禅会让人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第二种是类似“我不给红包怎么行”这样能让人产生刻板印象的口头禅。刻板印象又叫“定型化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受到一些事情的影响,对某些人或某种事持有一种固定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与精力,而消极的一面则是让人们在认识他人的时候,会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认知上的错误,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

对此,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专家将参与试验的人分为两组,并给这两组人看同一张照片。在看照片之前,专家告诉第一组的人,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罪犯;但对第二组的人,专家却说此人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然后,专家让这两组成员描述看到照片后对这个人的印象。实验结果证明了刻板效应的力量。第一组的人对这个人的印象大多是厌恶、仇恨等词汇,而第二组大多是温和、高雅等词语。

只是因为在看照片之前得到的提示不一样,就产生了南辕北辙的观念,所以说,刻板效应的力量不容忽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的口头禅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人们评价别人的一种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往往带着一定的偏见,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发展,也不利于当事人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种是类似于“真没意思”这一类的口头禅。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消极的口头禅,它除了会影响自身的心态之外,还会影响周围的其他人。

保罗·巴尔特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心理测试:他给出了六种说话方式,让人们选出自己平时经常说的话,以此来判断对方的性格特点。这六种说话方式分别为:

①说真的、老实说、的确;

②必须、一定要;

③听说、据说;

④或许是吧、可能是吧;

⑤但是、不过;

⑥这个、嗯、啊。

结果分析:

选择①的人,都有一种担心自己被误解的心理。这类型人一般性格急躁,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语言的信任程度。因此,他们总是一再强调自己话语的真实性,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想要得到认可与信赖。

选择②的人,是一种做事非常自信、理智的人。这类人遇事冷静,自信心很强,总是认为自己能将别人说服。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容易形成这类口头禅。

选择③当作口头禅的人一般都见多识广,处事圆滑,但是决断力不强。他们总是想着在做事的过程中为自己留一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