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恋五千年
1920300000091

第91章 杨慎夫妻的情与怨

弘治元年(1488),杨翰林的妻子在床上痛苦呻吟。两小时以后,小生命终于呱呱落地。孩子的父亲十分高兴,母亲却因劳累过度昏了过去,经抢救才苏醒过来。这个孩子就是杨慎。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四川新都县人,翰林院大学士,在朝廷编修《大明会典》。他亲身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滋味,因而给儿子取名杨慎。杨慎的母亲是眉州著名学者黄明善之女。她从小随父饱读诗书,精通文墨,因而教子有方。在慈母严父的教育培养下,杨慎六岁就会吟咏作赋,深为人爱。

杨慎十二岁时,母亲黄氏不幸因病去世,不久祖母又相继去世。杨慎即随父亲送祖母和母亲灵柩回新都老家,并安葬。杨廷和守孝三年期满,朝廷诏他回京。杨慎也跟随父亲返回京都。杨慎在京苦读六年,于正德六年(1511)考中状元,时年二十三岁。杨慎的结发妻子王安人,出身京都官宦仕家,从小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仪貌出众,温柔娴熟。她为杨慎考中状元,步入官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夫妻俩十分恩爱。

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荒淫无度,劣性不改,不理朝政,带着宦官出京选美,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杨慎父子直谏,武宗不仅不听,反而痛斥杨氏父子。正在此时王安人病逝,扬廷和见皇上昏庸无道,不堪辅佐,就告假回家养病。杨慎伴随父亲一并送妻子的灵柩回到新都。

杨慎官场失意,情场丧妻,回到家心情十分忧郁。父亲杨廷和见杨慎成天愁眉不展,怕他逼出病来,就千方百计给他物色对象"续弦"。工部尚书黄珂是四川遂宁人,和杨廷和既是同乡,又同朝为官。正德十年(1515)黄珂病死,他的妻子儿女只得回到遂宁老家。杨廷和回到新都的第二年,去遂宁看望老朋友的家属。他走进黄珂家门,一个皮肤洁白、貌美如花的姑娘走上前来叫杨伯伯,给他端茶倒水,十分殷勤。杨廷和笑着说:"秀眉,三年不见,你长得越来越漂亮了!"

秀眉红着脸说:"杨伯伯又笑话我了!"

秀眉的大名叫黄娥,是黄珂的小女儿。黄珂死后随母回到遂宁。在小州县里,哪来的门当户对合适人家。因此,回家后一直守闺待嫁。杨廷和一见秀眉心里一亮:"儿子丧妻待娶,秀眉在家待嫁,这不正好吗?"

黄妻见到丈夫在京城的老朋友、老乡亲后十分高兴。回到遂宁三年多,找不到人说心里话,都想在杨廷和面前一吐为快。两人寒暄坐下后,就从分别后说到眼前的一切,自然少不了女儿找对象的问题。

杨廷和听后说:"不瞒老嫂子,我儿是送妻子遗骸回来的。如若嫂子不弃,他守丧期满后,我们就可以结为亲家。"

黄夫人吃惊地问:"怎么,侄媳过世了?"

杨廷和点了点头。黄夫人叹口气表示惋惜。然后她又说:"侄媳过逝,以许是她的缘分尽了,侄子和我家小女的缘分来了。如果他们能结秦晋之好,那真是青梅竹马,门当户对,我还有不高兴的!"

杨廷和回家把这事告诉杨慎后,因为他们是从小在一起玩大的,杨慎和黄娥两人都没有异议。1519年,杨慎丧服期到,和黄娥在新都举行了婚礼。1520年杨廷和回京复职,杨慎和黄娥也随父一起回京。

杨慎与王安人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经历过从苦到甜的历程,彼此的个性、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都很相投,王安人死后杨慎一直记挂着她。他不忘前妻,黄娥常有微词。杨慎与黄娥年龄相差十岁,性格相差较大。黄娥像她父亲,为人忠厚听话,不问朝中是非;杨慎也像他父亲,为人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说。在家里黄娥一听到杨慎批评朝廷腐败,就会阻止杨慎,要他说话做事多考虑后果,多为家庭着想。杨慎不服气,两人免不了经常争吵。

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回新都,杨慎被诏为翰林学士。上任不久他为争大礼与群臣力谏世宗,两次上"议大礼疏",情绪激昂,撼左顺门大哭。世宗大恕,下旨先廷杖四十,后谪戍云南永昌卫。

杨慎伤痕累累回到家,黄娥见到后,既难过,又气他不听劝告,多管闲事。她和杨慎在京仅过了四年太平日子就要去云南过囚禁生活,她怎能不气!

杨慎被押解云南时,黄娥要跟他一起去。船到湖北江陵,杨慎要求黄娥回新都照顾父亲,不要跟他到云南。黄娥没办法,只好按杨慎的要求回到四川新都。

杨慎充军云南时,黄娥年仅二十六岁。她在家以泪洗面,白天精心侍奉公公杨廷和,为杨慎尽孝;夜里独守孤灯,想念远在边疆的夫君,她将一腔情愁注入诗词之中。她在《寄夫》诗中说: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她在《罗江怨》一词中,又吟道:

空庭月影斜,东方既白,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唱阳关也,相思相见,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何日是归期?

1526年,杨廷和病重,朝廷准予杨慎回乡探父。杨廷和病愈后,要媳妇和儿子一同去云南谪贬所。夫妻俩才在云南谪贬所共同生活了三年。1529年,杨廷和病故,杨慎夫妻一同回乡葬父。办完丧事后,黄娥就留在家看守家业,杨慎独自一人回云南谪贬所。

经过几年流放生活,杨慎看破"红尘",不再过问政治,成天沉浸于诗文与美酒之中。老百姓认人好坏从来不看政治,只看其才华与人品。杨慎才华横溢,为人坦荡,爱戴百姓,百姓当然喜欢。

山高皇帝远,朝廷把杨慎当罪犯,百姓却把杨慎当人才。云南的文人墨客经常请杨慎喝酒、写诗、游山玩水。永昌县令深知杨慎是为百姓说话而触怒皇上的好官,对杨慎也格外开恩,任随他自由自在地生活。

杨慎第二次回云南以后不再常住永昌谪贬所。他的同学、朋友和地方文人墨客争相请他一同旅游,谈诗、论文。后来他就一直住在安宁的朋友家里。

他遍游云南各地,每到一地,当地文人都会前呼后拥接待,安排吃住行,找美女陪伴玩乐、观光。

有一次,杨慎到云南大理去玩,请他去的是大理的董秀才。此人爱好诗词歌赋,为人仗义,家庭富有。杨慎到达后,他邀请了当地的全部文人前来参加联欢。当地的读书人听说才子、状元杨慎到大理,都蜂拥而至,像追星一样。他们有的要求杨慎签名,有的要求杨慎留墨宝,还有的愿出高价买杨慎的诗。

董秀才见百姓如此追逐杨慎诗词、字画,就当起了经纪人,从中大捞"油水"。开始杨慎一点都不知道。当他得知后十分生气,他对董秀才说:"贤弟这样做是陷我于不义,皇上知道后我性命难保矣!"

从那以后,杨慎走到那里都不再为人题诗、送字。

云南的文人和富人认为,能拿到状元郎、朝廷大学士的诗和字挂在家里,能抬高身价,光宗耀祖,显赫门楣。所以,他们绞尽脑汁获取杨慎的诗和字。

有一次杨慎被邀请到云南丽江游览。东道主选来一批接待小姐,穿上特制的白色服装。当杨慎到来时,她们站成一列,弯着腰要杨慎在服装上题诗、留字。杨慎不知是计,盛情难曲,提笔疾书。送走杨慎时,她们又换上另一套新服装,弯着腰站成左右两列,又要杨慎在背后服装上题诗、留字。杨慎走后,东道主就将服装收回去,将服装上的诗与字剪下来,裱装成诗、辞、字画高价出售。

其他人知道后也跟着模仿。从那以后,杨慎再也不敢接受邀请外出参观。

1558年,杨慎年满七十。他再也无法忍受那思乡之苦,向朝廷请求回家养病。杨慎回家不到一年,可恨云南巡抚依仗人势,又派人来川将杨慎押回云南。

1559年7月6日,这位文坛巨匠饮恨客死云南。

黄娥得知丈夫死后,悲痛欲绝。她派人前往云南接回丈夫的骨骸。她怕朝廷追究,不敢大办丧事,只好悄悄将杨慎葬于新都桂湖公园、其父杨廷和的墓侧。

杨慎死后,黄娥在杨慎父子的墓前守孝十年。她每日向丈夫和父亲焚香祈祷,倾诉冤苦;经常用诗词来寄述自己的哀思。

1569年,黄娥含恨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二岁。这位四川才女与大才子杨慎结婚四十年,总共只在一起生活了八年,在杨家走完了大半个世纪的崎岖人生道路。

(资料来自《四川志》和各类书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