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要淡定,生活要从容
19200400000028

第28章 给予,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4)

曾经有一个富商,拥有家财万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总是觉得不快乐。他的亲戚朋友常常找他借钱却都是有去无回,这让他很伤心。有一次他花钱请戏班子唱戏,结果当晚他的家就被人盗了。富翁想不明白,为什么他对人们这么好,人们还要这样对待他?有一天,富商家门前来了一位远游的高僧,他于是将自己的苦闷说给高僧听。高僧听过后笑了笑,说:“我有一个快乐的秘方放在山上的庙中,施主愿意跟我去拿吗?不过路途很远的,你得多带点盘缠。”富商很高兴,连忙准备了足够的盘缠跟高僧一起上路。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庄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的穷人。每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高僧总是会让富商掏出钱来施舍,渐渐地富商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了,他忍不住担心起来,他拿到秘方后怎么回来呢?高僧看出了富商的心思,说:“你不必担心,我保证你到时候会开开心心地回到家。”高僧的话让富商放下心来,毫无保留地把剩余的盘缠都施舍了出去。终于两人来到了庙中,富商连忙问高僧讨要快乐的秘方。没想到,高僧却说:“我早已把秘方给你了啊!”富商十分吃惊:“你什么时候给我的,我怎么不知道啊?”高僧满含深意地笑了笑,说:“既然你已经来到了这里,就过些日子再回家吧。”富商心想高僧也许是要考验他,于是就在庙里住了下来,每天听和尚们念那些他听不懂的经文。可是一天天过去,高僧还是没有给他快乐的秘诀,他等得不耐烦了,就跟高僧要盘缠回去。而高僧却说已经将盘缠给了他了。富商顿时明白他一定是上当受骗了,他气愤地离开了寺庙,独自往家赶。当他来到一个小村庄时已是饥肠辘辘,身无分文的他正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前方走过来一个农夫,经过他身边时竟然认出他来,说道:“哎呀,这不是我的恩人吗?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富商其实已经想不起来对这个农夫施舍过什么,但农夫对他就像对待亲人般热情,将他领到家中过了一晚,并用家中最好的食物款待他。次日,富商继续赶路,一路上,他总是会遇到一些他都已经没有印象却对他感激涕零的人来帮助他,每一次都让他感到惊喜万分。就这样,富商受着他人的施舍快乐地回到了家。而此时的富商已经领悟到了高僧所说的快乐的秘诀:原来,他以前对他人的施舍里充满了回报的欲念,所以才会为没有回报感到痛苦,而只有带着快乐的心情去施舍,这快乐才迟早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施恩莫忘报,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能总想着能得到多少回报,否则就会像故事里的富商刚开始一样,无论做了多少也得不到他人的感激,而自己也陷入了烦恼与困惑之中,不但感受不到帮助人的快乐,还会被回报的欲念所折磨。给予并不是为了获取,因为给予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快乐,当我们不计较得失、本着无私奉献的心去帮助他人时,自然会收获到他人的尊重与感恩,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人

助人也是助己。如同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当自己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时要懂得与他人分享,那样他人有好吃的好玩的也会分享给我们。如果我们曾与人方便,他人定会牢牢记在心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有朝一日,在我们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人也必然会向我们伸出友善的双手。这就是爱,人间的大爱。

相反,自私的人则一天到晚患得患失,或为算计某件事而整晚睡不着觉,或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最终害人害己,使自己痛苦一生。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的自私,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予他人,被当地的人们称为吝啬鬼。有一天,佛祖经过他住的地方,得知此事后决定去点化他。佛祖耐心地给这个人讲了很多关于“奉献”、“舍便是得”之类的道理,佛祖的教诲也确实令他有所领悟。谁知,当他听从佛祖的话,捧了一碗饭前去施舍门外的乞丐时,到了最后一刻他还是怎么都不肯松开自己的手。如此尝试了几次都无济于事,这个人只好沮丧地回到佛祖面前,说:“我本来真的想给他,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松不开自己的手啊。”佛祖听后,略为思索,从怀里拿出了一粒种子放在这个人的左手里,并说:“现在,你把右手想成别人,把左手想成自己,然后你把这粒种子放到你的右手中来。”这个人疑惑地看了看佛祖,正准备完成这个动作时,忽然想到要把东西给“别人”,又开始有些舍不得了。但过了一会儿,他笑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交给右手的“别人”,种子不还是自己的吗,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于是,他轻轻松松地将那粒种子放到了自己的右手上。刹那间,这粒种子竟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然后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花。面对掌心里的花,这个自私的人忽然顿悟了:原来给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就像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一样。而奉献的感觉是如此美妙,就是在心里种下美德的种子,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幸福的花儿。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私和给予的两种不同境界,也在同一个人身上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心态。有时候你只需一伸手,或许快乐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根本不够资格与宗教接近。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鲁迅先生也曾说: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可见,一个懂得如何付出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

有一位在中国某医学院任职的美国教师,曾经在演讲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有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缓缓踱步的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每一处浅水洼里,都有很多条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小鱼们被困在浅水洼里,暂时看上去没有性命之忧,可是用不了多久,当水洼里的水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后,这些小鱼就都会干死的。它们永远也回不了大海了,哪怕大海是那么近在咫尺。男人为这些小鱼的命运叹息了一声,继续朝前走去。忽然,他看见在他的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慢慢地走着,同时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原来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然后用力地将它们仍回到大海里。男人不由停下脚步,静静注视着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终于,男人忍不住走了过去,对小男孩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条、几千条小鱼,你救不完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道。“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呢?你这么辛苦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用力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位美国教师最后对台下的学生们说: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救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你们还是可以救一些人,你们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在这里,我希望你们勤奋、努力地学习,永远不要放弃!并记住“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给予也好,奉献也罢,其实并不一定就必须要以金钱来成就,一番恳切的语言,一次好意的提醒,一句真心的赞美……只要心是真诚的,人性的美丽,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所以,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在于付出一片真诚的心。就像男人和小孩的这个故事,男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小孩却做得十分起劲,这是因为他用一颗至诚的心在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小孩觉得自己在做的事很有意义。而那个男人,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在做某件事时往往会思之再三,考虑是否值得等等问题,殊不知,给予或付出,不存在值不值得,只要你给予了他人方便或帮助,那就是值得去做的。

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慈悲心,这才是最宝贵的。

何妨多一些默摒

人是群居的动物,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不断地进入各种社交圈子、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求学时我们要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工作后我们要与上司和同事相处,在家我们要与父母和许多长辈亲戚相处,在外我们要与朋友和陌生人相处,等等等等。

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所说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由于各人的性格、所受教育和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这也决定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决定了每个人在思维习惯、处世方式上的不尽相同。

对于如何对待那些不合心缘的人和事,佛家提出了一种方法:默摒。在佛经里,记载了这个说法的由来:

当时,如来佛即将圆寂,随侍在侧的如来佛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号啕大哭,另一弟子须跋陀罗赶来后就劝他说:师父在世时我们还可以随时问道,师父圆寂后我们再也无法向师父请教,哭是无益的,不如趁师父未离世时,问问师父四个要紧的问题。于是,阿难向如来佛请教了四个问题,其中第三个是:师父圆寂后,应以何为法。阿难这样问是想了解,因为众弟子的信心参差不齐,如果遇到变心的弟子,应该怎么办。而佛的回答正是:默摒。

所谓默摒,就是默默地远离恶缘,就是俗话说的别理他,不合作。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对此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二人名为寒山、拾得,他们佛法高妙、诗才横溢,被佛门弟子认为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民间则称他们为和、合二仙。两人相交甚厚,常常一起谈经说法,有一段“寒山问拾得”的对话流传至今:这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避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的偈语这样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如果你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是的,“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话说得多好。

世上很多事是不由自己的心愿决定的,也许我们很想跟某个人做朋友、做恋人,但对方不愿意,该怎么办呢?默摒吧,人与人是讲缘分的,既然无缘不必刻意强求,太过执著最后只会伤人伤己。

也许我们和亲人、家人、朋友的沟通上出了问题,也许对方有一些短处是我们难以接受的,可既然是自己所爱的、亲近的人,我们能轻易隔断和他们的联系吗?默摒吧,暂时放下矛盾、忽视缺点,人的思想和性情总会不断改变,很可能过一段时间问题就自然消解了。

也许我们和某个同学、亲戚、邻居、同事或合作伙伴相处不顺畅,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视,假如我们自问问心无愧,又何必为之纠结呢?默摒吧,志不同道不合便不相为谋,活好我们自己就好。

也许我们碰到一些不喜欢的事情或现象,却又不可能对之做些什么,那么何必为之愤怒或痛苦呢?默摒吧,再过几年去看,可能它已变了,或自己的想法已变了。

默摒的淡定,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倘若非要执著着去强求,只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有个小故事说,某人在公司与某位同事相处不好,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容,这使他的工作与家庭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挣扎痛苦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辞职离开这家公司。他对朋友说了这件事,朋友问他:“如果不是为了那个人,你会留下来吗?”他回答说:“当然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而且待遇也很不错。但我实在恨透了那个人,只要看到他我就心里不舒服,所以只能选择离开。”朋友叹息着摇摇头,反问他:“你为什么要让他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做实验时老师把学生分成12个人一组,刚刚分派完毕,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请求老师让他换组。老师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学生说:“因为我很讨厌其中的一个人。”“那么其他组员你也都讨厌吗?”学生说:“不会啊,其他同学我都很喜欢。”老师又问:“那么让你决定换组的那个人在你生命中重要吗?”学生回答:“当然不重要,我讨厌死他了!”老师笑着问他:“可是,10个好朋友都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

因为一个“不重要”的人烦恼郁闷,以致作出不恰当的选择,最后使他变成“很重要”的人,这样的现象在生活里屡见不鲜。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无他,只是当事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懂得敞开胸怀接纳人不尽相同、事难遂己愿这一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