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融定成败
19141800000009

第9章 值得怀疑的黄金保值性(1)

黄金的孤独背后

一、独领风骚的黄金?

自从2001年以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纷纷逆转了长期以来的颓势,开始了一浪接一浪的上涨,展开了一轮历史性的大牛市。以原油为例,虽然“9.11”事件后国际油价在2001年最后两个月内下挫了30%,到11月份曾低至17.65美元,但到2002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即稳住了阵脚,开始稳步上升。“9.11”事件似乎反倒成为商品市场逆转的契机。2003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从30美元起步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上升行情,到2004年10月即突破50美元,2005年8月30日一度突破70美元,此后经历了一段调整和徘徊,到了2007年,油价重拾升势,至年底逼近100美元,并成功地于次年初突破了100美元大关,最终在2008年7月达到147美元的天价。以铜锌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也上演了丝毫不逊色于原油的牛市行情。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由于投机资金不断涌入商品市场,可谓烈火烹油、锦上添花。在这一轮大牛市中,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录得高达3倍以上的涨幅。

当然在这轮大牛市中,黄金也没有置身事外。沉寂多年之后,黄金也在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开始了明显的上升行情。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仅9个月的时间,黄金价格从460美元/盎司上涨到731美元/盎司,此后一度从731美元/盎司回调至550美元/盎司。到2006年6月和11月,黄金价格二次冲上600美元/盎司并有效站稳。2007年9月冲至700美元/盎司,11月9日冲到845美元/盎司,2008年3月14日创1033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此后黄金价格走势即开始长时间的回落整理。

2008年下半年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跳水。其中原油价格在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从140美元的高位跳水至40美元下方,此后一直在50美元上下徘徊。而黄金价格也曾经在2008年10月24日一度下挫至682美元/盎司的全年低点。但是在此之后,黄金价格就开始了强劲的反弹,到了2009年初,重新站上900美元/盎司的高位,并且数度冲击1000美元/盎司大关。与其他大宗商品的低迷行情相比,黄金显得异常坚挺,黄金与白金的价格甚至一度出现了倒挂。目前来看,黄金几乎成为了过去这轮大牛市里硕果仅存的一种商品。至于是一枝独秀,还是高处不胜寒,个中滋味,恐怕只有黄金投资者们体会最深。

直到现在黄金牛市论依然盛行,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转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美元持续贬值这一大背景下,黄金的所谓“保值避险”功能受到广泛吹捧。吉姆·罗杰斯甚至预言,黄金价格将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甚至更高。似乎在这个危机年代里,黄金将继续受到追捧,独领风骚。实际情况将会如何呢?很让人怀疑。

二、孤独的黄金

如果我们审视黄金的历史和现状,就不难发现:目前高高在上的黄金,已经过于“孤独”。首先来看黄金的生产。从2000年开始,世界的黄金生产就基本上稳定了下来。传统的几大产金大国如南非、美国等的黄金产量持续下降,而中国、俄罗斯、阿根廷、秘鲁等国产量逐步增加。其中以中国的产量增加最为明显,2007年和2008年中国都超越传统的第一大黄金生产国南非,蝉联世界黄金生产冠军。这些“后进”国家的产量增长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传统产金大国的产量下降,使得世界黄金产量基本维持在每年2500吨左右。

据科学家推断,地壳中的黄金资源大约有60万亿吨,人均1万多吨。但到目前为止,世界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仅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其中南非占世界查明黄金资源量和储量基础的50%,占世界储量的38%;美国占世界查明资源量的12%,占世界储量基础的8%。除南非和美国外,主要的黄金资源国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截至2006年,人类采掘出的黄金总量不超过15万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间仅生产200吨黄金。到19世纪黄金生产跃上了新台阶,100年间生产的黄金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进入20世纪后,世界上黄金的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还出现过几次产量大增的现象。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每年为300吨,在20世纪早期最高年份产量达到每年700吨,3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达到每年1300吨,6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接近1500吨,80年代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000吨,90年代至今产量总体还在增长。1999年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600吨之后,即基本稳定下来。目前来看,这一稳定状况仍将继续维持下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能排除黄金生产再次出现大幅度跃升的可能。

在黄金消费方面,近年来世界黄金消费总量维持稳定上升的局面,2008年突破了3500吨。南亚次大陆是传统的黄金消费的大户,其中印度多年来一直是最大的黄金进口和消费国。而中国的黄金消费增长最为引人注目,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黄金消费国,并有望超越印度成为第一大黄金消费国。但黄金消费的主体依然是作为奢侈品的黄金首饰,并没有发展出多少新的用途,这点在印度和中国尤为明显。

我们知道,市场的供求与市场价格是相互作用的。从以上数据来看,黄金似乎是供不应求的,每年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大约有一千吨的缺口。这一缺口似乎本就应该造成黄金价格的持续上升,最近几年的黄金牛市看起来也好像是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黄金并非一般消耗品,有大量的旧黄金资源可以回收利用。所以所谓的供需缺口,其实并不存在。事实上黄金的供需前景也并不比其他商品紧张。

我们再往前追朔,更可以发现当前的高价黄金在历史空间上的孤独。首次黄金大牛市结束后,金价从1980年1月20日的历史高位850美元计,到1988年年底,跌去52%。在这近10年内,美国的通胀率升幅共达90%,以低通胀率见称的日本也在20%的水平,而黄金的这段走势说明它没有抗拒通胀的能力(有意思的是,若以日元计,这10年的金价跌幅最厉害,达75%)。20世纪80年代,黄金无息成本的弱势开始凸显。在20世纪70年代,债券及银行利息都低于通胀率,也就是“负利率”,这时黄金无息可以忽略不计,而到了80年代,债券和其他固定利息的投资工具所提供的收益高于通胀率,令黄金的魅力骤然失色。与此相比,名画、古董和金银一样是无息产品,为什么前者在80年代的价格大涨?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名画和古董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而金银却是供应丰沛,而且还能不断生产。由此看来,黄金似乎应该从“保值商品”上除名。

观察各国央行的储备买卖,也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从1982年的375美元涨到1987年股市崩盘后的500美元左右这一进程中,就鲜有中央银行出售黄金。之后,黄金再次转势,到1992年时降到350美元左右,这段期间各央行总共兑清了500吨黄金。从1992年到1999年的低迷期内,黄金跌到300美元以下,各国央行总共出售了约3000吨黄金,平均一年约400吨。这样的作为大大打压了金价。正是“黄金跌得愈低,官金出售的可能性愈大”。难道各国的央行都很愚蠢吗?显然不可能。这只能说明,时代变了,央行自身就没有把黄金储备看得太重,不再将其看成主要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黄金曾迎来空前的大牛市。以1968年的每盎司35美元算起,到1980年最高达到每盎司850美元,涨幅超过20倍。在1980年黄金牛市达到顶峰时,黄金投资额达16000亿美元,已超出当时只有14000亿美元的美国股票市值。在金本位时代的1959年,黄金的投资额也有美国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然而到了今天,黄金的投资总额与股票市值相比,已经微不足道。

目前的高价黄金与其他商品相比,是孤独的;与历史上的黄金价格相比,显然也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背后,就是强烈的背离,或者说巨大的风险。

虚幻的价值防线

一、金本位回归?

黄金近些年来突然成为了投资的宠儿,不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通货膨胀时期,还是危机爆发以后的通货紧缩时期,黄金都受到了资金的追捧。黄金在历经大约20年的熊市之后,重新得宠,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对以美元为代表的信用货币的信心动摇,人们急需一条可靠的价值防线来保障资产安全。那么,黄金真的是一条坚实的价值防线吗?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大国均开动印钞机大印钞票,因此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再起。让我们来看看黄金的实际状况。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开采的黄金大约有16万吨,按每盎司1000美元计,其总价值大约相当于5.6万亿美元。这个数值仅相当于中国目前广义货币总量M2(注: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是两个基本的货币总量指标,狭义货币M1是由现金M0+活期存款所构成,广义货币M2是由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所构成。——编者注)余额的一半左右。黄金价格至少还需要再上涨10多倍,才能赶得上世界上已经发行的广义货币M2总量。换而言之,黄金的数量相对于现在的财富总量严重不足。我们再来看黄金的储量,目前世界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黄金储量和储量基础的静态保障年限为19年和39年。南非一个国家就占据了世界黄金资源量的50%,美国占12%,也就是说资源量有限,分布极不均衡。如果恢复金本位制,未来的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贸易和财富增长都将因此受到极大制约;而且由于黄金分布的不均衡,采取金本位制,将使得南非这样的国家拥有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称的影响力。显然,恢复金本位制是不可行的。好不容易获得无限发钞权的各国政府,无疑也会极力抵制金本位制的回归。所以,尽管目前包括美元在内的信用货币都面临信任危机,但是金本位的回归并不可能。

二、悄然贬值的黄金

黄金的主要用途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一是作为储备,其二是作为装饰。至于黄金在现代工业中的用途,则十分有限。相较于其高昂价格,两者极不相称。最近几十年来,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已经被大大削弱,各国虽然都保持了一定的黄金储备,但是其重要性与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作为装饰和奢侈品消费方面,黄金消费的增长已经近乎停滞。虽然中国的消费量大增,甚至有取代印度成为第一大黄金消费国的势头,但无法扭转总体的消费格局。如果仅仅从黄金的商品属性来看,黄金应该是趋于贬值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本位制被彻底放弃之初,黄金曾经经历了大牛市,其价格由1968年的每盎司35美元,上涨到了1980年的高点每盎司850美元,涨了20多倍。但其后,黄金价格就一路下跌。20世纪80值得怀疑的黄金保值性年代利率提高之后,相对于一般货币,黄金自身无息的弱点暴露无疑;而相较于艺术品的稀缺性,黄金的供应量又太多,而且还在不断增长。

所以当时黄金的地位十分尴尬。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二十年间,美元持续贬值,贬值幅度超过了50%,然而黄金的价格却从1980年每盎司850美元跌落到了每盎司200美元以下。可见,黄金并非像想象中的那么“保值”。

过去几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现在各国争先恐后的印钞救市,确实动摇了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但是黄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的弱点依然与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弱点一样。一旦政府的印钞行为,特别是美国的印钞行为受到遏制,利率普遍提高,黄金的下场,依然会像80年代一样。就美国而言,其大量增加货币供应在短期内的效益无疑是明显的,但长期来看,将严重损害美元的国际地位,侵蚀美国的资产价值,并限制美国将来从市场上获得融资的能力。这些长期的损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美国能在印钞的道路上走多远,令人十分怀疑。此外,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0的水平,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曼昆甚至主张美联储采取负利率政策,但实际上可行性不大。未来美联储持续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采取负利率政策。可以想象,美国一旦进入加息周期,就是黄金泡沫破灭之时。美国不会允许他国货币取代美元的地位,当然也不会允许黄金侵蚀美元的地位,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黄金资源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南非。

综上所述,黄金这道价值防线,是非常虚幻的。黄金的牛市或许还可以持续比较长一段时间,价格仍然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黄金的局限性依然是非常明显的,金本位制也不会回来。这些都决定了黄金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只要美元稳定下来,黄金向下走的空间却是很大的。利率的提升会成为高价黄金的致命杀手,我们可以拭目以待。20世纪80年代黄金泡沫的破灭让人们认识到黄金并不能真正保值,这一无数人付出惨痛代价取得的教训,今天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永别了,金本位

一、金本位制的演变

众所周知,“钱”(即货币)是在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钱”的诞生不仅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繁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物品被拿来充当货币,但最终还是贵金属,特别是金银成为了最广泛的通货,也就是货币。金银以其自身的独特特性,天然就是作为通货的极佳选择:它价值量大,永不变质,便于储藏,而且还容易分割。金本位陆续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确立。直到今天,金银仍然部分享有硬通货的地位。通货被称为“金钱”,就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