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融定成败
19141800000010

第10章 值得怀疑的黄金保值性(2)

然而采用金银货币的交易费用仍然比较高昂,加上“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人们意识到:货币本身是否足值,对于发挥其流通功能并无影响。随着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承兑票据形式的纸币发展起来。纸币的采用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增强了货币的流动性,金银货币逐渐被纸币驱逐出了流通市场。但作为稳定纸币基础的黄金本位制虽然几经兴废,却继续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货币纷纷与黄金脱钩,才使得黄金的货币属性被大大削弱,信用货币——纸币才彻底取代了金银货币。近些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稳定货币的呼声尤其强烈,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再起。金本位制是否又面临“重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以“金融帝国主义”的英国为例来看看金本位制的演变历史。当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英国之初,英国流行的货币还是罗马的铜币。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自己铸币,有了“英镑”、“先令”、“便士”,其中“英镑”是金币,其余两种均为银币。从1300年到1527年,英国的便士含银量下降了一半多,但是物价的涨幅并不大,其原因就在于白银相对稀缺,增长有限,而社会财富增加很快,导致了作为货币的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得到了提高。1500年以后,白银开始大量流入英国,银币铸造量开始增加。而17世纪之后,金银流入英国的数量更为巨大。由于银币这样的小额货币被用于日常流通,磨损剧烈,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迹象。足值的新银币被储藏起来或者熔化,而被磨损的不足值银币在市面上泛滥。所以在进行大额支付时,需要金币才能被接受,使用白银支付极不受欢迎,会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欺诈行为。

到了1774年,英国正式立法规定:25英镑以上的支付不得使用银币。到了1816年,银币支付被进一步限制在40先令(2英镑)以下,金币被宣布为唯一的价值标准和法币,自此英国的金本位制在法律上初步确立起来。1793年,英法之间爆发战争,战争导致了英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曾经为躲避法国大革命而流入英国的法国黄金大量流走,英国无力再维持金本位制,于是自1797年起,英国流通的货币就改为信用货币“纸英镑”。1821年,针对拿破仑的战争彻底结束以后,英国恢复了纸币自由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在英国得以正式确立。自此开始,金本位制在英国一直维持到1914年。

20世纪初,英帝国走到了盛极而衰的拐点,它面临新兴强国特别是德国的强劲挑战,不得不卷入欧洲的军备竞赛之中,军备开支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英国的财政极度紧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各国相继禁止了黄金输出,英国也事实上再次放弃了金本位制。到了1925年,为促进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英国恢复了金本位制,但很快于1931年放弃。到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国事实上再一次恢复了金本位制,然而20多年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英国再次放弃了金本位制,至今未再恢复。金本位制在一贯重视传统的英国,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金本位制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但是其背后无不体现了这么一条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面前,金本位制越来越“弱不禁风”。金本位制几经兴废,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货币的坚实信用基础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金本位制已经经受不起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风浪”。

二、过时的金本位制

目前来看,黄金的价值还是非常“传统”的,即使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并没有赋予黄金太多的现代价值。而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速度已远远超过过去,财富产品的丰富多彩已经令黄金这种过去的“显贵”显得单调。经济发展变化的节奏也远非过去能比拟。不仅黄金的存量与现有的财富总量不成比例,潜在可增加的黄金数量与潜在可增加的财富的数量更是远远不成比例,当然最不成比例的,还是黄金的增加速度与财富的增加速度。如果强行采取黄金作为法定货币,那么就意味着黄金的购买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换而言之,就等于强行为整个经济体引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商品生产和贸易都将因此陷入萎缩,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所以回归金本位制,就好比将一件过时的东西当成现实的镣铐,戴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之上。而事实上,黄金作为商品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相对贬值的,也就是说黄金购买力的提升并无实际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用黄金本位货币和采用毫无价值的纸币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真正的区别只是黄金更容易短缺,维持黄金本位的货币成本更高。

总而言之,金本位制的发展历史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现状和黄金自身值得怀疑的黄金保值性特点之间的巨大反差,都说明了金本位制已经是过时的东西,已经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所自然淘汰。金本位制不可能再回来,当然也不应当再回来。当然,金本位制曾起到过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建立坚实的货币信用基础,稳定人们对于货币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金本位制带来的信心,使得人们更愿意储蓄,更愿意进行长远的投资,为长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金本位制大多在大规模战争或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崩溃,但在战争或危机过后的重建时期,又重新回归以稳定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以鼓励储蓄、贸易和长期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和重建。究其实质,是坚实的货币信用基础对长期的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金本位制曾经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仅此而已。属于金本位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民币、美元与黄金定价权

一、世界黄金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黄金分为商品属性黄金和货币属性黄金。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货币纷纷与黄金脱钩之后,黄金的货币属性已大大削弱,黄金进入了商品属性主导的阶段,市场机制也在黄金流通和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际黄金市场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两种: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伦敦黄金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市场和黄金场外交易中心,占到世界黄金现货交易总量的80%。以2007年为例,其黄金成交清算量达到约14.5万吨,清算金额则达到3.6万亿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期货交易市场,占到世界黄金期货期权交易的九成左右,其成交量足以与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现货成交量相媲美。虽然实际进行实物交割的黄金期货期权不足1%,但是美国黄金期货市场的黄金交易量之巨大,已经足以挑战伦敦市场的黄金现货价格。而且无论是伦敦的现货市场还是美国的期货市场,其交易的黄金,均以美元定价。

苏黎世黄金市场则由于瑞士特殊的银行体系和辅助性的黄金交易服务体系而成为世界上新产黄金的最大中转站和私人新黄金的最大存储中心。每年大约9%的世界新产黄金流入瑞士的金库。在这个市场形成的官方金价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日益成长为黄金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黄金消费也正直追印度,有望在未来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消费国。而中国的黄金交易市场的发展,却是严重滞后于这一形势。上海黄金交易所目前仍以现货黄金为主要交易品种,2007年的黄金交易累计成交量不过1828.23吨,仅相当于伦敦市场的1.2%。而且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价格绝大多数时候也是追随伦敦市场的金价波动。其微小的价格差,被称为是价格反映的“滞后”。在可预期的未来,这种格局还很难得到改变。

黄金市场的现状,决定了黄金的实际定价权掌握在美元的手中,而人民币在这个市场上,目前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

二、人民币黄金定价:黯淡的前景

由于黄金本身的货币属性已经大大淡化,所以中国对黄金的管制也在逐步放松。民间的黄金投资和消费都十分活跃。由于几年来金价不断上涨以及国内需求旺盛,中国的黄金开采量逐年上升,在2007年已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天然资源的限制,中国这样的黄金产量增长显然将难以持续。中国不太可能在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的位子上坐上很长时间。如果国内的黄金需求继续增加,就意味着需要扩大进口。而进口黄金,多数还是需要用美元进行支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呼吁中国增加黄金储备的呼声日益高涨,最近也有消息称,中国的官方黄金储备已经从600多吨上升到大约1000吨。这个数字与美国高达8000吨以上的官方黄金储备依然相去甚远。

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或许还会继续增加,国内黄金投资的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之内,人民币不会享有黄金的定价权。除了以上曾经讨论到的现实因素之外,人民币自身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一大障碍。从历史上来看,众所周知,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一直是传统的最大黄金消费地,但是在过去数十年内,在黄金定价问题上,整个南亚地区都并无发言权。

由于国际金价并非由人民币定价,在可预期的将来也不可能实现人民币定价,黄金的人民币价格只能追随英美黄金市场的美元定价,其波动受到黄金的美元价格的严重制约。黄金价格的主导权,掌握在以美元资本为主体的投资机构手中。国内的黄金投资,远不可能像具有高度本地性的地产那样聚集资本泡沫,并实现超额收益。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相对普通民生物品可以被推高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但是黄金不可能。由于人民币没有黄金等贵金属定价权,使得黄金等贵金属似乎成为了在这个资产大泡沫年代里唯一可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资产。福兮?祸兮?只有待人评说。

抛弃黄金货币

一、消极击垮了马奇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