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融定成败
19141800000027

第27章 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对策(1)

经济危机和寒冬瑞雪

一、被夸大的危机

由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世界经济就由一片繁荣进入了全面萧条: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资产价格纷纷跳水,众多企业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以出口贸易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所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日本、俄罗斯的GDP在2009年第一季度均以年率一成以上的幅度负增长;一直马力强劲的中国经济引擎也有了冷却的迹象,沿海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掀起了大规模的倒闭潮。新闻媒体也难得抓到了题材,危机报道铺天盖地,似乎世界经济的末日即将来临。于是乎人心惶惶,一向习惯于大手大脚花钱消费的西方国家民众也纷纷捂紧了钱包,美国的储蓄率甚至攀升到了5.7%的水平。

很多人把这一轮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相类比,因为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1929年的大萧条同样也是由华尔街的金融泡沫破灭引爆,并迅速席卷了全球,此外也同样是在长期的经济繁荣之后迎来的经济大滑坡。但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是有的。以危机发源地美国为例,虽然此次经济危机确实导致了多家知名大企业倒闭,但是美国的失业率并没有攀升到1929年那样夸张的水平:1929年的大萧条中,美国的失业率迅速攀升到25%的水平,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大约上升到了9%。

此外在GNP方面,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的GDP在三年多的时间内缩水了三分之一,而目前美国经济虽然已经负增长,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9年美国经济将负增长约2.8%左右,这个幅度与1929年的大萧条相比更是有很大差别。最重要的是,1929年的大萧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对策条中,最发达的国家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现象;而今天这场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并没有出现像1929年大萧条中那种从繁荣和富足突然滑坡到贫困的现象。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但是这场危机并非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是近一百年来少有的危机,而仅仅是一百多年来无数“经济危机”中比较大的一个而已。

二、必不可少的经济萧条

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繁荣之后必然是萧条,萧条之后又会迎来繁荣,这种周期就好比春夏秋冬一样循环。所以实际上萧条本身是很寻常的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样也是现实的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为什么瑞雪会带来丰年呢?那是因为瑞雪这个“白色杀手”杀死了大量过冬的害虫和各种病菌,为来年的作物生长创造了好的环境。热带地区没有寒冬,但却是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最易滋生的地方,这种地方虽然有着丰沛的雨水,但农业却远不如温带发达。再放大一点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热带地区除了像新加坡这样的“袖珍国”之外,再没有其他发达国家。严寒的确是令人非常不快的,为了抵御严寒人们不得不在取暖燃料以及御寒的衣物和设施上投入大量资源,但是寒冬所赶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成本在相比之下都不足为道。那么,经济发展中的萧条与四季中的寒冬真有着这种内在的相似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直到今天,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的,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相当原始的科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或许还不能称之为“科学”。每当新技术出现,经济开始繁荣膨胀,人们实际上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举个例子:试想30年前个人电脑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谁能想到未来个人电脑能够成为一种走入千家万户的普通“家电”?当然更难想象到它的技术能力竟会有如此巨大的跃升,使得今天的“个人电脑”的计算能力远超过以前那些耗资亿万的巨型计算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经济泡沫自然会被吹大。技术革新带来的财富“矿藏”深不可测,总会有大量冒险的资金来这里挖掘。

“矿藏”丰富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一本万利的财富神话,而率先来此挖掘的人们,除了少数倒霉鬼之外,大多赚得盆满钵满。财富效应吸引了众多资金聚集,在对“矿藏”的争夺中,人们更倾向于把想象力发挥到极限,赌这个“矿藏”的极限。而往往这个“矿藏”的储量会屡屡超过人们的想象,于是人们自然从最初的谨慎走向大胆再走向疯狂,拿来豪赌的资金越来越多,经济泡沫由此形成。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中,口号就是“烧钱”,办一个网站靠烧钱“烧”出知名度,然后直接在成本数字后面加个0卖给下一家……这就是疯狂时的情景。这种疯狂一方面是由于资本贪婪和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则出自人们对经济活动实质意义上的无知。经济泡沫中,总有人大发横财,但是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就会沦为一场“击鼓传花”的赌博游戏。当然,总要有人接到最后一棒,为这场“狂欢晚会”埋单。大量的资金在经济泡沫上囤积,必然扭曲了资源配置,带来整体社会经济效率和财富的损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作为赌场的时间必然是短暂的和局部的。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财富“矿藏”储量并不丰厚的“坏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前来的投机资金也会闻风“无组织无纪律”地争相夺路而逃,泡沫也就破灭了。萧条是一个好工具,它定期清理了资本泡沫的“赌场”,让赌徒们四散而逃,迫使他们去干点更有益的事情,为下一轮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就好比人们需要为冬季付出额外的成本一样,萧条本身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很多人会因此损失惨重。但是这种损失跟“整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对策个社会的资源错误配置能得以纠正”这样的巨大收益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单单拿二战结束以后来说,西方国家经历了多次的经济萧条,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国家取得经济上的巨大进步和生活水平上的飞跃提高。反观东欧国家,好像是一直“欣欣向荣,没有经济危机”,但当40年之后真相揭晓之时人们却发现,所谓没有经济危机是因为这些国家几乎每天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号称消灭了萧条的中央计划经济并没有消灭萧条,相反,他消灭了繁荣,把萧条由短暂的周期性的东西变成了恒久的常态。今天仍然有一个残酷的数据是:在东西德合并将近20年之后,德国东部与西部的生活水平落差仍然达到10年左右,这还是在西部为东部提供了巨额的重建援助的基础上才达到的。要知道,当年搞中央计划经济的东德“没有过”经济危机,而搞市场经济的西德是隔三差五闹经济危机。

从以上的历史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萧条和经济危机并非像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糟糕,事实上它们对于经济的长久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当然,萧条和经济危机总是不受人欢迎的,没有人会说他喜欢萧条和经济危机;同样,冬季的严寒也让人不舒服,也不会有人说喜欢冬季的严寒。但是萧条和冬季一样,是天道循环中的必然一环,也为未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经济危机,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和自信的心态。严冬来临,我们就会花一些费用给房子供上暖气,购置厚实的衣服以御寒,绝不会慌慌张张地企图花费巨资弄出一个超级大火炉来“制造”大地回春——因为常识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不仅代价巨大,而且注定徒劳无功。

改善财富分配:还原人民币购买力的实质

一、公平的财富分配的意义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中国的贫富差距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在关键的民生物资以及劳动力成本上的通货膨胀压力,使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事实上的高流动性注入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当然这只是有利的一面,而且是仅有的有利一面。资产的畸形高价,是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根源之一,而由于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国内消费能力不足,更使得中国的庞大生产能力不得不在海外寻找市场。其实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内需不足”只是个伪命题,造成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富分配上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公平的财富分配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公平的财富分配对于一个社会的持久繁荣也是相当关键的。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其背后隐藏的道理是智力和禀赋很难遗传,它们几乎在人群中随机出现。因此公平的财富分配对于一个社会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社会中的穷人也不会因为贫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不会因为贫穷而不能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那么一个社会的总体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得到极大推进。禀赋才能在人群中的均匀分布决定了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其富裕程度有关,也跟其内部的财富分配有关。

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很多表面上富裕而强大的帝国,因为其内部财富分配存在问题而使得整个社会结构极为脆弱,繁荣也变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对策得十分脆弱。看似无比强大的波斯帝国屡屡败于看起来相对贫穷弱小的希腊之手,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以贫民和奴隶为主的波斯军队,尽管拥有非常巨大的数量优势,却经常被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由自耕农组成的希腊军队打败。

而波斯的富裕和繁荣与社会下层几乎毫无关系,出身社会下层的士兵们的观念是为帝王而战;而希腊自耕农们则是为自己而战。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正是军队表现的差异的重要根源。希腊的体制,使得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士也有机会获得接受教育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所以希腊才能够人才辈出,希腊的社会结构也因此变得富有韧性,足以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冲击。而与之相对的波斯,则充满了腐朽和低效,社会结构脆弱而缺乏韧性,偶发的冲击就很容易使其分崩离析。因此波斯帝国尽管拥有辽阔的疆域和惊人的财富,也不过是泥足巨人。

公平的财富分配,既能带来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能使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实现持久繁荣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公平的财富分配能使社会结构有经受各种挑战的韧性,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发展高度文明的绝对基础。

二、还原真实购买力

正如前面所言,在中国,财富分配的不合理也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极其不“真实”在劳动力和普通民生物资方面,人民币的购买力是比较强的;而在资产方面,人民币的购买力又是相当弱的。这样的购买力差距的实质,就是资产的畸形高价。资产的畸形高价又扭曲了资源配置,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资产中,这也正是中国经济结构中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高价资产,成了远远高出“地面”的财富蓄水池,当然这些高价资产带来的成本并不可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实际上,它会通过各种渠道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扩散开来,进行成本转嫁。这种成本转嫁首先引向的是流通领域。最近频繁出现这样的现象:农村地区的水果蔬菜等产品价格极度便宜却销售不出去,而在城市中,水果蔬菜却因为价格过高而面临消费萎缩。正是由于流通环节中的高成本转嫁,才导致了这种矛盾的局面。流通环节的高成本带来的不仅仅是城乡贸易间形成壁垒,更关键的是导致城乡贸易萎缩,经济效率大大受损;它更会带来内需的进一步萎缩,导致整体经济结构的继续失调。

价格信号对于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来说是最为关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原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非常重要。这可能会带来表面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上升,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对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还是改善中国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改善财富的分配和还原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本质上是一体的。这不仅是摆脱当前经济困局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必然要求。

告别凯恩斯主义,脱身货币泥沼

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对策

一、凯恩斯主义:从兴盛到破产

凯恩斯主义得以大行其道,是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之后。虽然人们普遍认为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货币与利息通论》的出版才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风靡一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就大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经济萧条来袭时,凯恩斯主义就更有市场。即便是一向奉行自由经济的美国,在危机来临时要求政府干预的呼声也会高涨,政府也同样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正如我们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所看到的一样。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除了国家介入金融管制以及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就是政府投资建设大量公共工程。

至于这些公共工程的实际效益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当时就有舆论讽刺罗斯福的公共工程是政府花钱雇一批人在地上挖坑,然后再雇一批人把这个坑给填上。在短期内,罗斯福的“新政”确实也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但是美国的失业率依然高企,这一问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真正得到解决。目前学术界基本达成了这么一个共识,那就是罗斯福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萧条。

虽然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效果令人怀疑,但它还是迅速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纷纷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奉为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繁荣掩盖了这种经济政策带来的弊端,但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越来越难以遏制。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西方国家纷纷陷入滞胀的泥潭,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怀疑才开始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