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融定成败
19141800000020

第20章 美元陷阱和人民币国际化(4)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随着本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越过本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

而所谓货币的自由兑换,则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能自由地用本国货币兑换某种外国货币,或者用某种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货币的自由兑换又可以分为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二战后的日本,曾经长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日元汇率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浮动,为了应对日元对美元升值造成的对日本企业出口的压力,日本开始鼓励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日元计值,日元国际化由此起步。但是当时鼓励日元在贸易中使用,还完全出自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需要,这个时期的日本实际上并没有正式提出“日元国际化”的口号,日本对金融领域的管制还相当严格。由于担心日元国际化会使资金大量外流,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当时日本对于日元国际化实际上是持消极态度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日本对日元国际化的态度逐渐变得积极起来。1980年日本修改了《外汇及外贸法》,原则上取消了外汇管制,日元实现了自由兑换。1983年10月,日本正式提出“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对日元国际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问题进行不懈的努力”的口号,并与美国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日元——美元委员会以对日元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1985年,日本放松了对欧洲日元贷款和欧洲日元债券的有关限制,并于1986年5月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随后取消了日本对居民和非居民原有的资本流动限制措施。到1990年,在日本进出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14.5%和37.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12.1和8.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日元终于成为在多元化储备货币中仅次于美元、马克的国际货币。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1999年欧元启动的背景下,为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争取有利地位,日本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日元的国际化。1997年12月,在美日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美日21世纪委员会关于东亚金融形势的声明》,指出应推进日元成为一种储备货币及交易手段的国际化。1998年4月,日本正式施行新的外汇法,取消了对外汇交易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日元的完全自由兑换,这为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实现日元进一步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99年4月起,日本开始对短期政府债券实行公开招标,并对投资者的利息免征源泉税。日本还力图改变过分依赖美元进行结算的状况,积极研究更多使用日元作为国际结算手段的具体促进措施。

不幸的是,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也是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十余年长期萧条的转折过程。随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长期的停滞和萧条期,日元国际化原有的成果也开始萎缩,日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实际上是相对下降了。日元在贸易中的使用也美元陷阱和人民币国际化仅与日本的进出口相关。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的交易规模占所有外汇交易规模的比重1992年时为11.5%,到1998年下降为10.5%;日元在外汇储备中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8%下降至1997年的4.7%。

无论如何,日元的国际化还是对日本的经济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最初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才从1980年开始日元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进程,并同时对国内金融资本市场进行了自由化的改革。但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其后由于日本经济持续繁荣,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自然地取得了进展,对日本的对外投资和出口贸易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由日本政府推动的日元国际化进程,带动了国内金融改革,改变了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特点,从而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对日本应对经济衰退也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自由兑换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工程,总结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先进经验,以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加以借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人民币作为支付与结算货币已经被不少国家所接受,人民币事实上已经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硬通货。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局面。

首先,近年来,人民币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的流通使用不断扩大。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和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其次,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流通使用也在扩大。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与内地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都相当普遍。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最后,中国政府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与多个国家达成货币互换协议之外,中国政府还积极致力于扩大对外贸易中的人民币本币结算范围。随着中国与南美、非洲地区贸易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中国与上述地区之间的部分双边贸易实现以人民币本币结算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乐观。

然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面临着诸多体制性的障碍。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点是:人民币还无法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中国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中的部分义务,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短期内依然无法实现。从国际经验来看,由经常项目可兑换到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普遍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实现这一跨越需要多长的时间,还不得而知。

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在未来走向国际化的必要前提条件,也是中国的市场经济走向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必然要求。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目前中国之所以对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兑换实行严格限制,是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要成功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健康的宏观经济状况和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合理的外汇制度安排,成熟的美元陷阱和人民币国际化国内资本市场,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遗憾的是,这些条件中国目前都还不具备,而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具备。

归根结底,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最大风险还是资本的大量外逃以及资本的频繁流动可能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严重冲击。人民币如果实现可自由兑换,首先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就无法维持,非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同样也无法维持,相对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等经济部门将无法获得廉价的融资,中国以投资和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可能无法持续。金融市场的货币数量、信贷规模也会因资本的频繁流动而受到极大干扰。最重要的是,人民币如果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将鼓励资本外逃,特别是中国作为典型新兴市场国家所形成的地下经济、灰色收入都将直接获得了外逃的出口。资本的大量外逃将导致国际收支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最终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由于以上原因,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只能以相当谨慎的步调逐步实施,采取“小步慢走,一步一回头”的变革策略。目前的基本政策动向有:推动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的逐步过渡;松动对直接投资和非投机性资本流入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再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资本市场上则是先开放债市,再开放股市;在严格限制非本国居民与本国居民的外汇交易的前提下,放松对本外币交易的限制。从这些政策本身也可以看出,人民币要实现真正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在2009年的广交会上,中国曾经试图推行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试点,这被认为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一次重大试水。当然试点结果令人非常失望,这一措施由于得不到企业的支持而被迫草草收场。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问题。然而,中国并没有因此放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2009年6月,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巴西等国达成了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共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很有可能还是先回避风险很大的根本性改革(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从扩大对外贸易的本币结算及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入手,采取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进一步提高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必然要走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风暴之眼: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

一、制度刚性制造的价值迷雾

最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中美两国为此爆发了长达数年的“口水战”,直到今天,这场“口水战”依然没有终结的迹象。而国内民众参与外汇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投资保值的角度出发,对人民币汇率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人民币汇率目前仍然还存在相当程度的“非市场因素”,而且其市场化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由于制度刚性造成的冻结效应,目前我们依然无法获知人民币的真实“价格”,或者其真实的“价格趋势”。所以,人民币汇率将何去何从,从短期来看,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我们放大时间尺度,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就会有更清晰的图景出现。因为制度刚性所带来的冻结效应只能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发生作用,在长期内,由于压力的不断积聚,历史积累效应仍然会得到集中的释放。这是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学领域内的普遍真理。制度刚性制造的价值迷雾最终会散去,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将能够越来越准确地评估人民币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