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经典阅读(四年级上)
19088300000075

第75章 树也会疼,人何以堪

谢丰荣

“儿啊,你到哪里去了呀?妈想你想得好苦!”

市中心一个幽静的小广场上,在一棵不大不小的树下面,有个妇女正哭得伤心,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看着可怜的妇女,一边小声地议论着。

“真奇怪!三天两头就有人失踪!而且都在这个地方。”

“已经有十个孩子失踪了!”

“这个地方莫不是出鬼了?”

鬼!人们一说到这个字,个个心里发虚起来。一定是出鬼了,大家都这么想,不然为什么连连有人失踪呢。

妇女似乎听到了人们的议论声,她抱住那棵树,使劲摇撼起来,一边撕心裂肺地哭着。

这时,另外来了一对母子。母亲把儿子紧紧搂着,好像生怕他一下子不见了一样。母亲对儿子说:“当时你就是从这里失踪的吗?三天后又从这里回来的吗?”儿子则一边嗯地答应着,一边盯着人群里哭号的妇女看。

儿子是个十多岁的少年,突然对母亲说:“妈,我们过去吧,那个婶婶哭得好伤心!”

两个人挤开人群。

少年对几乎哭晕的妇女说:“婶婶,你的孩子失踪了,是吗?”

妇女惊讶地回头看着他,一把将他抓住,好像他就是她的孩子。

“对对对!我儿子失踪了,你知道他在哪里吗?”

少年说:“我知道,但是这……不好办!”大家一听,觉得这少年非同一般。

少年又说:“我就是失踪者之一,我知道内情的!”大家更觉得这少年非同一般了,只有一个老人远远地坐着,神情不以为然。

“你说不好办?怎么不好办?你快说呀!”妇女急切地问少年。

“必须让另一个人失踪,才能救出你的儿子,可要救出另一个失踪的人,又得要有一个人失踪!”少年说。

“什么?”所有的人都莫名其妙。

少年说:“其实以前有好几个人失踪,但你们不知道的是,每个失踪者过几天都又从这里出现了,到现在为止,其实只失踪了一个人,就是这位婶婶的儿子,其他人都已回到自己的家里。”

“是吗?”人群里再次发出议论声。一个警察站出来大声说道:“是这样!”于是大家又看着少年,希望他继续讲下去。

妇女突然说:“那好,小朋友,让我失踪吧,我要救我的儿子!快!你有办法的!”

远远坐着的老人将目光盯住妇女,看了很长时间,头轻轻点了两下。

少年感动地摇摇头,说别慌,看另一个办法能不能行得通。用手去摸着那棵风景树,上面有许多刀子刻的字,都是些“某某到此一游”什么的。少年不好意思地指着其中一行字,对大家说这是他前几天刻的。然后他又指着一道新刻痕对妇女问道:“你儿子一定叫刘奇吧?”

“对呀!”妇女不再哭泣,满怀希望地看着少年。

“都是乱刻乱画惹的祸呀!”少年低下头,难过地说。

“我的儿子在哪里?求求你告诉我吧!”妇女问他。

少年指着风景树对妇女说:“这就是你的儿子!”

妇女一听,大失所望,马上又悲哀地哭起来,而且比刚才哭得更伤心。人们都以为少年在胡说八道,有个中年人用开玩笑的语气对少年说:“如果这是她的儿子,那么请告诉我,我们的风景树呢,它在哪里?”

少年指着远远坐着的老人对大家说:“那就是树!”然后他走过去,低下头,忏悔地对老人说:“老爷爷,请你原谅我们吧,原谅每个在你身上乱刻乱画的人!我们知错了!”

人们吃惊地注视着老人,老人的脸上有一道道印记,似乎被刀子刻了又刻。人们突然发觉,并没有人认识他,好像是最近才来的,天天都出现在这个地方。

老人好像很生气,将头扭向一边。

“请你消除那个诅咒吧,我们会在你的旁边树一个告示牌,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爱护树。”

老人似有所动,颤巍巍地走到风景树前。突然,老人一晃消失了,而妇女面前突然多了一个男孩。

妇女扑上去,一下子搂住男孩,直呼儿啊儿啊。

人们惊愕无比,搞不清楚眼前是怎么一回事。两个都失踪过的孩子愧疚地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开始向对方问候起来。

“我当了三天树,你呢?”

“我昨天才失踪的,到今天为止,只当了一天树。”

“这么说,昨天晚上在我身上刻字的人是你?”

“是,你痛吗?”

“痛得要命!”

“所以树老人受了无数次痛,他生气了,才发下那种诅咒的!”

“是的,他诅咒,凡是在他身上刻字的人,立即变成这棵树,直到受了另一个人刀刻之痛后,再由另一个人变成树,而他才能重新变成人!”

周围的人都静悄悄地听着两个少年的对话,每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幸亏自己没有在树上刻字,才没有变成树,不然去体会被别人刀刻的痛楚,那就惨了。

下午,一个木牌出现在树的旁边。上写:树也会疼,人何以堪!

赏析感悟

一篇童话故事,让作者演绎得神秘、紧张,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故事情节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我们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懂得了换位思考,懂得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而且这种感悟由于有了感同身受的经历,才更深刻。作者创意了得,强于千万空洞说教。(作家积雪草推荐评析)

古诗三首

题画竹诗

(清)郑燮

秋风昨夜渡潇湘①,

触石穿林惯作狂②。

惟有竹枝浑不怕③,

挺然④相斗一千场。

注释

①潇湘:指潇水和湘江汇合之处,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里泛指潇湘流域一带地区。

②惯作狂:习惯性地发作其狂暴威势。作:发作。狂:狂暴。

③浑不怕:全然不惧怕。浑:全,都。

④挺然:勇敢挺立的样子。

古诗今译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地区,

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恶势来,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

勇敢地挺立着和恶风斗争一千场!

快乐赏析

诗的作者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强暴,挺然相斗的精神,也可以看做是他本人性格的写照。

慈仁寺①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②,

风过栏干水不波③。

想见④夜深人散后,

满湖萤火⑤比星多。

注释

①慈仁寺:寺庙名。

②天河:银河。

③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④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⑤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

古诗今译

坐在荷花池边,看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水也没兴起波纹。

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

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快乐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惜①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②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③看。

注释

①惜:怜爱。

②惆怅:悲伤。

③把火:手拿蜡烛。把,拿。

古诗今译

台阶前的红牡丹让我忧愁,

晚上时还只有两枝残花了。

明晨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

因为怜爱这牡丹,在夜里我手拿蜡烛去观看。

快乐赏析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靳秋田索画之二

(清)郑板桥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měnɡ)懵懂懂①,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②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③,闭柴扉(fēi)④,扫竹径,对芳兰,啜(chuò)⑤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zhé)⑥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注释

①懵懂:无知状。

②惟:只有。

③暇:空闲。

④扉:门扇。

⑤啜:饮,吃。

⑥辄:就。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赏析解读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当过十二年的七品官,清廉刚正,在任曾作过一幅墨竹图,其上题诗明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这段文字,我们也能读出他关心劳苦人民的情操,令人敬仰。

(作家凌鼎年推荐评析)

读点·点睛

梅花最雅;梨花让人扫兴,却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妙处;梧桐花可以引来凤凰的传说……文章信笔由来,不事雕琢,却很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