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神奇自然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012000000047

第47章 神奇的动物之谜(13)

据统计,在英国大约有三分之二鲸类动物搁浅事件发生在倾斜的沙滩上,三分之一则在陡峭海岸。如果说,鲸类“自杀”可能是使鲸类动物声纳回声混乱所致,那么,鲸类动物搁浅于声纳回声清晰的陡峭岸又作何解释呢?同时,须鲸并不具有齿鲸那样的声呐回声寻航和测距系统,可是它们确实也在倾斜的砂岩滩上搁浅了。

一些鲸类动物可能因感染了寄生虫,或者脑部受损而发生搁浅,但另一些健康的鲸类动物却同样搁浅了,这又是一个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据观察,加拿大停止捕猎巨头鲸后,这种动物搁浅数量明显增加了。为此,有人提出了“聚居压力”导致鲸类动物搁浅的假说。从1900年在英国和爱尔兰停止捕杀鲸类动物后的鲸类搁浅次数,与1602年出现的鲸类动物搁浅次数进行比较,确实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目前财源紧缺以及很少有人记录观察结果,因而“聚居压力”这一假说还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如果将鲸类动物搁浅归因于地震,那么,可以推测搁浅区较非搁浅区更容易发生地震,但事实上绝非如此。此外,天气状况也不是鲸类动物搁浅的普遍因素。

最新的“搁浅之因”理论

英国科学家通过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保存的英国鲸类动物搁浅记录,经过电脑仔细分析后提出,研究这类动物的导航机制,可以解释全部鲸类动物搁浅的原因。目前,美国至少有两组科学家正在世界其他海区,进行类似的探索研究。

鲸类动物虽然能利用电磁场来为自己确定地图和定时,但是它们不像人类利用指南针那样直接使用地磁场,而是通过判断局部区域地磁场的相对强弱来操纵位置和航线的。地球上的磁场各处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一种宛如“丘陵”和“山谷”的多变“地形”。在海洋里磁场因大陆漂移早已形成一系列几乎平行的“丘陵”和“山谷”,鲸类动物便沿着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运动。

由于地磁场并非在海滩边终止,而是一直延续到陆地,因此,人们不禁会问,鲸类动物为什么仅仅搁浅于海边?原来,从记录结果表明,发生搁浅的位置其磁力线都垂直于海边。由此看来,鲸类动物搁浅是因为出了航行偏差,犹如发生交通事故,属于误认地图所致。

众所周知,地磁场虽然每天以恒定的方式波动,但因太阳活动而存在着不规则的波动,当鲸类动物早晨航行意向因地磁场不规则波动而变得摸糊时,它们就有可能发生搁浅。

研究表明,鲸类动物误认地形时距陆地有一定的距离,尔后径直沿着错误的航线游行,直至到达岸边。虽然我们不知道鲸类动物在发生搁浅前有几次误认地形得以纠正,但是我们确实了解未经纠正的误认最终必得导致搁浅,据统计,在成千上万的海洋鲸类动物中,发生活动物搁浅只是极少数,这说明它们通常擅长导航,其导航系统十分简单,既无指南针,又无探测磁极的补偿系统,仅有“一张地图”和“一个计时器”。这类动物必须在哺乳期内就跟妈妈熟悉地磁区域,通过不断探险或旅行实践以后,这种导航本领将日臻完善。

俄罗斯著名科学家托米林院士认为,造成鲸群集体“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当一条鲸因某种原因(或导航失灵,或受到敌害的攻击)而陷入绝境时,它会发出遇难的信号,呼吁同类相救,结果便招来了附近回游的鲸群,造成了集体“自杀”的惨景。

鲨类趣闻

新发现的巨嘴鲨

1976年,在夏威夷海区,一条巨鲨因吞了美国舰船的一只海锚而被偶尔发现。这一消息轰动了全美动物学界。后经科学家们的仔细研究,根据它“巨大嘴巴”这一显眼的特征,最终将它命名为巨嘴鲨,现在这件珍贵的巨嘴鲨标本,保存在夏威夷的比晓普博物馆里。

在现知的350种鲨鱼中,除了鲸鲨(第一大鲨)和姥鳖(第二大鲨)吃浮游生物外,现在又增加了巨嘴鲨,其他种类则是食肉性鲨鱼。

巨嘴鲨虽然是吃浮游生物的,但是它却偏爱深水生活,这与鲸鲨和姥鲨有显著区别。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既然大多数浮游生物聚居于近海面,那么巨嘴鲨是如何找到足够食物而生存于深水之中的呢?

这条巨嘴鲨在被捕36个小时后才得以固定保存,当时身体已开始腐烂,但是发现它的口腔内有层奇异的组织尚能发光。据此,科学家推断,巨嘴鲨在深海中常张开巨嘴,发出闪闪发光,诱使深水浮游生物自投罗网,真是绝招。

灰礁鲨的残酷爱情

灰礁鲨的残酷求爱行为,轰动了整个红海,招徕许多看热闹的观光者和科学研究人员。求爱,一般来说应该说是高兴的事儿,可是一条雄性短吻灰礁鲨却恶咬一条雌性短吻灰礁鲨,把它的背鳍和尾鳍都咬碎了,这真是咄咄怪事!

为了证实灰礁鲨的残酷求爱方式,美国著名鲨类学家尤金妮娅·克拉克和潜水摄影师来到红海,潜水观察灰礁鲨的奇妙求爱行为。

求爱开始,一群灰礁鲨聚集在大约15米深处,成群乱转,显出一副发疯的样子。一条雄鲨半路拦截一条雌鲨,那雌鲨立即离群降落,雄鲨急冲上去猛咬它的鳍和胁腹。此刻,被袭击的雌鲨已遍体鳞伤,可是雄鲨还是加速追逐,一会儿围着雌鲨来回游动,一会儿又不断摩擦雌鲨背鳍下面的腹部,接着又潜到雌鲨的右侧。最后双双返回鲨群。灰礁鲨的残酷求爱行为,与西印度群岛的一种胎生小鱼的交配现象完全相同。

据克拉克观察,雌鲨的伤不到两个星期就可恢复。

蓝鲨的求爱动作与友礁鲨一样残酷,但是海洋生物学家哈罗德·普拉特发现成熟雌蓝鲨的身体后部为雄蓝鲨的两倍之厚,足以抵挡求爱者的“肆意攻击”。

猫鲨的安全卵盒

在美妙、奇异的海底珊瑚世界里,有许许多多宛如手掌的长方形棕色卵盒,它们悬挂在五颜六色的柳珊瑚的细枝上,这种景象,简直可以与圣诞节的火树银花相媲美,怎么不使潜水者们“啧啧”称妙呢!

仔细观察,卵盒上面覆盖着许多微小的海洋生物,而其长须则牢固地卷缠在柳珊瑚的分叉细枝上,因此这些卵盒十分安全,既可以躲避敌害,又能够对付水流冲击,盒内的猫鲨胚胎甚至可以安然无恙地睡上一年。这真是猫鲨对下一代的一种极好的保护设计。

猫鲨胚胎在卵盒内靠卵黄囊供应养料。大约一年以后,这卵盒被胎儿的蠕动而撕裂,一条新生猫鲨破盒而出。一旦它离开卵盒,便会立即去捕食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一条成年的猫鲨,可长到1米多长。

在鲨鱼王国里,只有三分之一的种类是产卵繁殖后代的,其余三分之二是胎生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产出来就是仔鲨。有趣的是,有些鲨鱼在出世之前就在妈妈肚子里进食。鱼类学家斯特·沃特在解剖一条雌锥齿鲨时,意外地发现胚胎的胃内已经充满了受精卵,这就是当时时髦的“子宫内同类相食”理论的又一证据。

一般说来,仔鱼出世后,亲鱼的保护性大大减弱,甚至不管仔鱼的安全。可是有一次,克拉克抓了一条新生的锥齿鲨,却被母鲨咬了一口,母鲨还恶狠狠地从他手中把它的宝贝夺了回去。

地窖里的睡鲨

克拉克曾在墨西哥湾数次目睹鲨鱼昏睡不醒的奇妙景象。那儿的鲨鱼仿佛喝醉了酒似的,横七竖八地躺卧在海底中。后来,又有日本冲绳岛的水下洞穴里有40条左右白边真鲨沉睡不醒的消息,他又急忙赶到现场,可是只剩下两条在打瞌睡。当地渔民告诉他民间捕捉这些鲨鱼的方法后,克拉克才恍然大悟,明白其他的睡鲨都被渔民捕捉后吃掉了。

日本著名海洋学家马苏达教授告诉克拉克,在伊豆海洋公园中也有许多睡鲨,并陪同克拉克前去观光。这些昏睡的鲨鱼好像吃了蒙汗药,只要你一伸手,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一条,绝不会遭到反抗或进攻。这一事实终于打破了“所有鲨鱼必须永恒游动”的神话。马苏达教授认为应当保护这些睡鲨。

鲨国里的侏儒

在日本本州岛东南岸的骏河湾地区,人们曾经在用渔网捕捞大佐仓虾时,竟然意外地捕到了一条小型鲨鱼。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这种鲨鱼长不大,它成熟时也只有约30厘米长。据微鲨研究权威斯图尔特·斯普林杰说,这种鲨鱼名叫亮乌鲨,绰号“魔鬼鲨”,是世界上已知350种鲨鱼中最小的一种,鲨鱼王国的侏儒。

亮乌鲨是一种食肉鲨,生活在185米深的暗淡海洋世界里。这种小鲨的身体两侧有许多发光器官,能产生绿色闪光,可以帮助它们群集在一起,共同袭击比自身大得多的猎物,如乌贼和章鱼。相对于它的体长而言,亮乌鲨的眼睛特别大,据说,这有助于它看清暗淡朦胧的海洋世界。这些就为渺小的亮乌鲨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先天条件。

柠檬鲨的五年热水生活

在美国迈阿密以东80千米处,有一群叫比米尼的群岛,它的南北岛屿间,有一宽0.8~4.8千米、长8千米的咸水湖。这个咸水湖很浅,平均水深只有91厘米,太阳能把那儿的湖水加热到38℃。令人惊奇的是,从遥远的北方新泽西和南方巴西而来的柠檬鲨,总喜欢在这个热水湖里繁殖后代,而且出世的幼鲨至少要在那儿呆上5个年头。

这究竟是为什么?

后来,迈阿密大学生物学教授塞缨尔·H·格鲁伯和他的学生来到咸水湖考察,终于揭开了柠檬鲨“五年热水生活”的奥秘。

其一,咸水湖岸长着乱七八糟的深绿色红树属植物,它们的根部呈板状基干,形状似多疙瘩的“腿”,看上去好像一条“膝”在空中,“脚”在水下的腿,因而,整个红树属植物群仿佛是一群奇形怪状的红腿绿蜘蛛,给柠檬鲨(特别是幼鲨)提供了一个庇护所。

其二,这个庇护所并非柠檬鲨专用,还诱来了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它们正是柠檬鲨求之不得的美味佳肴。

其三,根据饲养实验证明,成年柠檬鲨喜欢在水温高、水又浅的环境中繁殖后代,幼年柠檬鲨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容易生长发育。

水底之狼——水虎鱼

一提起水虎鱼,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它们对毫无防备的人们发动的疯狂攻击:短短几分钟内,受害人就只剩一堆白骨。事实上,大批当地儿童每天都在水虎鱼出没的水域洗澡与嬉戏。南美的内陆湖遍布各种水虎鱼。撇开它们可怕的名声和早期探险者添油加醋的传说,水虎鱼在河流与湖泊的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水虎鱼捕食羸弱、受伤或死亡的猎物,从而清除了水中的腐烂物质。它们很少会主动攻击强壮而健康的动物。

水虎鱼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

帕那尔人是生活在亚马逊的土著人。对他们而言,遭遇水虎鱼是愚蠢而并非不幸。事实是水虎鱼只在特定状况下攻击猎物,它们通常不会去理会鲶鱼,但它奇特的游姿引起了它们的注意。水虎鱼很少在活水中攻击健康动物,而是猎取衰弱濒死及已死的动物,如同狼寻找兽群中最软弱的去攻击。水虎鱼不像多数鱼一样群集,它们只在争夺食物时暂时休兵,彼此共存。它们攻击之迅速令人吃惊,鲶鱼被吞噬后仍在喘息,很快地,鲶鱼便尸骨无存了。

帕那尔人认为河流中的某些威胁远大于水虎鱼,这些人正在猎捕他们最怕的水中生物——温驯的黄貂鱼。黄貂鱼静静地躺在浅水底,通常还覆盖着沙泥,在清水中几乎不可辨认。黄貂鱼通常无害,但如果有人踩到它,它的防卫反应是拍打包复酸液的有刺鱼尾。打到不备的涉水者足腿上,再把刺戳进伤口中。这种伤口要疼痛几个月才能痊愈。大多数帕那尔年轻人都有黄貂鱼所留下的伤痕,他们讨厌黄貂鱼,只要看到就去叉它。切下它的尾巴,把流血的黄貂鱼丢回河中,让水虎鱼吞吃。

帕那尔人经过世代的试验学到生存法则,经验教导他们要尊敬而非惧怕水虎鱼。就像所有动植物,它的生存和行为都有法则,水虎鱼并不是早期狂热的白人探险家所描绘的灾害,它们是生态系统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些水域中,遭水虎鱼攻击的危险很小,但他们也知道离此不远处有些地方帕那尔人永远不会涉足。因为那样一定会遭到攻击。

亚马逊有句老话:“在夏季,每日下雨;在冬季,终日下雨”。在雨季,水位高涨淹没盆地,原本干燥的森林由于河位变宽而溢水,河流和湖泊的黑暗边界如今是一片幽暗森林。水虎鱼在旱季的饥饿日子被丰沛时期取代,它们梭游在枯枝中寻觅猎物。如潮汐般,水渐退去,多数水虎鱼回到河域,却有许多困在浅塘中,成为上百种鸟的明显猎物。有些水虎鱼留在深湖中,有足够水量支撑到下个雨季,但这只是短暂缓解,因为它们会逐渐面临饥饿。在被隔离的前几个月,水虎渔猎食池塘的其他鱼,渐渐地它们耗尽资源,食物的竞争加剧,很快便只剩下水虎鱼,它们会同类相残。同类一出现衰弱迹象时就会彼此吞噬。只要一有机会,像出现一只兀鹰,水虎鱼就也会蜂拥争食。亚马逊是平衡之地,光亮和黑暗,绝食和饥馑,生和死,一人的不幸是另一人的幸运。这里没有邪恶,只有善良。

看来残酷野蛮的事只是有效率的美,不如此便无法平衡。生命的设计在亚马逊十分严密。目的只有一个——延续物种。大自然耗时数十亿年设计出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每种动植物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了群体生命而活。水虎鱼也是如此,它不仅为了自己而存在,它存在是因为在亚马逊生态的维系上扮演重要角色。水虎鱼如同狼,是在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它极少猎食健康强壮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