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女性常见病怎么吃怎么养
18797200000006

第6章 痛经

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可以有轻微腹痛、下坠等不适,这是正常现象。但若这些不适明显变重,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而需要治疗,则称为痛经。

痛经的症状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于初潮后即开始,多为功能性,以未婚未育年轻女性多见。继发性则在行经一段时间后方出现,多为器质性,常见原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宫内放置避孕环等。疼痛多在行经数小时后,或在经前1~2天开始,经期加重。可为腹绞痛、胀痛、坠痛,疼痛剧烈时可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虚脱等。

如何预防痛经

痛经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严重痛经更可影响工作和生活,预防痛经应该受到重视。

1.患者平时应注意加强营养,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

2.正确认识有关月经的生理卫生知识,消除对月经的恐惧或紧张情绪。

3.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及进食生冷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

缓解痛经的小窍门

如果痛经很厉害,导致出冷汗,可以喝生姜红糖水,既养血又可温中散寒。晚上睡觉前,把一勺蜂蜜加在温热的牛奶里,可以缓解烦躁易怒的情绪,还有养神、安神、解痛的作用。不要吃冰品、喝冰饮。另外,食物中的西瓜、白菜、白萝卜、苦瓜、柚子以及绿茶等,较凉性的食物也最好避免。忌吃生冷、油腻、酸涩的食物,因为较易阻碍气血畅通。

饮食宜忌

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宜多样化,不可偏食,应常食理气活血的蔬菜水果,如荠菜、洋兰根、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宜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豆类等。月经来潮时可适当吃些酸味食品,如酸菜、醋等,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情志抑郁引起痛经者可适当喝点儿葡萄酒,能够起到舒畅情志、疏肝解闷的作用,使气机调和。另外,葡萄酒味辛甘、性温,辛能散能行,对寒湿凝滞的痛经症可以散寒祛湿,活血通经;甘、温能补能缓,对气血虚弱而致的痛经起到温阳补血、缓急止痛的效果。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烈性酒等。

忌食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这些食物会造成神经紧张。

食疗妙方

韭菜炒羊肝

原料:韭菜150克,羊肝200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羊肝切成小片;韭菜切成段;锅内放油烧热,下羊肝、韭菜煸炒,加盐调味即可。

功用解析:在经前5天开始服用,可补肝、益肾、调经,适用于肝肾虚损引起的痛经者。

蜜汁山药南瓜

原料:小南瓜、山药各250克,红枣、蜂蜜各适量。

做法:小南瓜去皮、瓤,洗净,切成丁;山药洗净去皮,切成丁;红枣洗净去核,切成片。将南瓜丁、山药丁、红枣片一同放进大碗中,加入蜂蜜、适量水,再上锅蒸10分钟即可。

功用解析: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经期头痛者。

牛奶炖木瓜

原料:木瓜1个、牛奶250克。

做法:木瓜洗净,去皮、瓤,切成块;锅内倒入牛奶,放入木瓜块煮至黏稠即可。

功用解析:木瓜具有舒筋活络、软化血管、抗菌消炎、抗衰养颜、增强体质等保健功效,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者。

当归羊肉汤

原料:羊肉100克,当归、生姜各10克。

做法:羊肉洗净切碎,与当归、生姜同炖,熟烂后去当归、姜即可。

功用解析:本品能补血虚,温脾胃,调理痛经等症。

姜椒枣糖汤

原料:生姜25克、花椒9克、红糖30克、红枣10颗。

做法:将生姜、花椒、红糖、红枣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煎服。

功用解析: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症状减轻,经行量少,色紫黑夹有血块,四肢不温,面色发白。

红糖姜汁荷包汤

原料:鸡蛋1个、老姜50克、红糖适量。

做法:老姜洗净,刮去表皮,切丝,其余的捣成泥状,挤汁;砂锅置火上,倒入适量清水煮开,打入鸡蛋煮成荷包蛋后,加红糖与姜汁,煮匀并完全溶入汤中,撒上姜丝即可。

功用解析:老姜能祛寒保暖、温胃暖子宫,能改善脾胃不和、子宫虚冷、痛经等症状;红糖能提供钙、磷、钾、铁等营养素,可以活血补血,与鸡蛋同煮汤,尤其能调节女性生理循环,暖和手足,并能稳定情绪。

山楂红糖汤

原料:山楂25克、葵花子仁15克、红糖30克。

做法:将山楂、葵花子仁放入锅内同炒,至葵花子仁熟、出香味,加水熬成浓汁,放入红糖熬至溶化即可。

功用解析:于经前1~2天开始服用,连服2~3剂。本方适用于血瘀为主的痛经。

山楂去痛粥

原料:山楂30克,鸡血藤、益母草各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大米淘洗净,用清水浸泡30分钟;将山楂、鸡血藤、益母草、当归、川芎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取浓汁,去渣取汁;大米与药汁同煮成粥,加入红糖拌匀即可。

功用解析: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鸡血藤具有补血、活血通络的功效。此方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血虚萎黄等症。

三花调经茶

原料:玫瑰花、月季花各9克,红花3克。

做法:玫瑰花、月季花、红花碾成粗末备用;将碾好的粗末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闷10分钟即可。

功用解析:红花活血通经,用于闭经、痛经、恶露不尽;玫瑰花行气解郁,用于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月季花养血调经,用于痛经。

家庭理疗妙方

掌揉气海穴

位置:肚脐下约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双掌交叠,放于气海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发热时疗效佳。

理疗功效: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

按揉中极穴

位置:把肚脐和耻骨联合连线五等分,耻骨联合上一等分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放于被按摩者穴位上,顺时针方向按揉2~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理疗功效:治疗月经不调、月经来潮前小腹冷痛、小便不通、带下病、闭经。

灸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理疗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

灸三阴交穴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约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理疗功效:调理气血,通络止痛。

灸太冲穴

位置: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10分钟。

理疗功效:活血通络,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

灸膻中穴

位置: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处。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约2厘米处施灸,以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10分钟。

理疗功效:活血通络,行气解郁,治疗痛经。

灸肾俞穴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或每周灸3~4次,每次灸15~30分钟。

理疗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能够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灸地机穴

位置:地机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理疗功效: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改善痛经。

灸太溪穴

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突出部位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采用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或每周灸3~4次,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理疗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改善痛经。